生態修復實例之二:日本渡良瀨蓄水池的人工濕地
渡良瀨蓄水池位于日本栃木縣,是一座人工挖掘的平原水庫,總庫容2640萬m3,水面面積4.5km2 ,水深6.5m左右。這座蓄水池平時為茨城縣等六縣市64萬人口供水,日供水量21.6萬m3。蓄水池周圍是渡良瀨川的滯洪區,汛期時洪水由溢流堤流入蓄水池,此時蓄水池用于調洪,提供調洪庫容1000萬m3。
由于近年來上游用水造成生活污水以及含氮、磷的水流入,致使渡良瀨蓄水池出現霉臭等水質問題。為保護蓄水池的水質,自1993年起在蓄水池一側滯洪洼地上建人工濕地,這是一座設有人工設施的蘆葦蕩。將蓄水池的水引到蘆葦蕩,通過吸附、沉淀及吸收作用,去除水中的氮、磷及浮游植物,達到對水體進行自然凈化的目的。這種凈化過程循環進行,確保蓄水池水質潔凈。這種凈化方式類似醫學對病人血液體外透析處理。蘆葦具有十分好的凈化功能,污染物與其莖部接觸產生沉淀作用,蘆葦的根部與莖部可吸收某些污染物。另外,附著在莖部上的微生物可對污染物產生吸附分解作用。
人工濕地的平面布置見圖2。在蓄水池出水口建高3.5m、寬40m的充氣式橡膠壩,用以控制出水口。水流經引水渠到達設于地下的泵站。其所以設于地下,是為滿足景觀的要求。泵站安裝單機流量為1.25m3/s的兩臺水泵,水體加壓后流入箱形涵洞,再流入蘆葦蕩。蘆葦蕩占地20hm2,最大凈化水體能力為2.5m3/s。蘆葦蕩分為3個間隔,水流通過33個擋水堰流入。水流在蘆葦蕩中蜿蜒流動,以增加凈化效果,遂從33處出口匯入集水池,再由渡良瀨蓄水池的北閘門回到蓄水池,完成一次凈化循環。人工濕地內主要種植蘆葦,高2-3m,可收獲用于編葦簾。此外,還種植同屬稻科的荻,高度為1.0-2.5m。自1993年開始建設人工濕地,不只水質得到改善,動植物的生態系統也得到極大改善。生物多樣性有所恢復(見表2)。
渡良瀨人工濕地的人工植被從陸地到水面依次為:杞柳(水邊林)-蘆葦、荻、蓑衣草(濕地植物)-茭白、寬葉香蒲(吸水植物)-荇菜、菱(浮葉植物),形成了一體的生態空間。渡良瀨人工濕地已經成為日本最大的蘆葦蕩,也成為對居民、兒童進行環保及愛水教育的場所,組織學生進行自然觀察。在這里可以看到綠頭鴨、針尾鴨等禽類及蘆燕、白頭鷂和鳶等鳥類。
為凈化渡良瀨蓄水池的水體,還在蓄水池中部建一批人工生態浮島,種植蘆葦等植物,其根系附著微生物,可提供充足氧氣,并通過遷移、轉化水中的氮、磷等物質,降解水中有機質。浮島還設置為魚類產卵用的產卵床,也為小魚設有棲身地,水中的浮游植物成了魚餌。人工生態浮島保證了蓄水池水質的潔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