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治理精細化、精準化
來源:東莞唐朝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閱讀:4429 更新時間:2019-03-19 10:56大氣治理精細化、精準化
大氣污染治理的精細化、精準化,背后是對于污染物排放狀況的準確把握。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早在2014年,廣東省就開始編制全省大氣污染物排放源清單,涵蓋轄區內21個地級市,涉及化石燃料固定燃燒源、工藝過程源、道路移動源等十大類,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VOCs)、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等九類大氣污染物。
基于污染源排放特征、時空分布特點及可獲取的污染源空間地理和時間序列信息,廣東完成了污染排放時空分布特征分析。截至目前,珠三角各地已基本建立了污染物排放源清單,并應用于以數值模型為主的空氣質量預報系統。其他地市正籌備中。
去年12月6日至8日,2017年財富全球論壇在廣州召開。藍天麗日和清新的空氣,讓前來參會的中外賓客競相稱贊。這些賓客們不知道,廣州僅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就將PM2.5年均濃度下降了18微克/立方米,成為全國GDP超萬億、常住人口超千萬的省會城市中,率先實現PM2.5達標的城市。
廣州市環保局巡視員章威介紹,上述成績,是廣州圍繞“干凈、整潔、平安、有序”的要求,找準污染源,按照“減煤、控車、降塵、少油煙”的總體思路,綜合利用法律、行政、經濟、科技等多方面手段,全方位開展大氣污染綜合治理的結果。
自2014年起,廣州在全國率先推進燃煤電廠超潔凈排放;自2015年起開展揚塵排污收費管理;自2017年7月起將黃標車限行區擴大至全市行政區范圍。
截至2017年底,廣州市35臺總裝機容量535.9萬千瓦燃煤發電機組和企業自備發電鍋爐完成改造,基本實現65蒸噸/小時以上燃煤設備超潔凈排放全覆蓋,完成了1298臺高污染燃料鍋爐及60臺窖爐整治。
1月17日下午,第一財經記者在廣州華潤熱電有限公司采訪時,該公司總經理韋丹稱,通過實施超潔凈排放改造,兩臺機組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煙塵的年排放總量分別低于國家認定的排放許可量1166噸、655噸、330噸,成為目前國內最環保的煤電機組之一。1月17日上午,廣州華潤熱電有限公司總經理韋丹(左二)向記者介紹燃煤機組的實時排放情況。攝影/章軻
在深圳,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是機動車污染。深圳市人居環境委副主任盧旭陽介紹,2017年,深圳新增新能源汽車1.4萬輛,累計投放8.2萬輛,其中純電動公交車16359輛,除保留634輛非純電動車作為應急運力外,全市專營公交車輛已實現100%純電動化。
“深圳是全國乃至全球特大型城市中,首個實現公交全面純電動化的城市。”盧旭陽說。
研究數據顯示,深圳全面實現公交電動化后,二氧化氮年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較2016年下降9.1個百分點,為城市節能減排、打造令人羨慕的“深圳藍”做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石化城市,VOCs一直是惠州市大氣污染防治的主攻方向。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繼中海殼牌、中海石油泄漏檢測與維修(LDAR)成功實施后,2017年,惠州又推動了巴斯夫化工、長潤發涂料等6家石化企業完成了LDAR工作,并通過專家審核驗收。僅此一項,每年便可新削減VOCs排放數百噸。
在珠海市,2017年擴大了高污染燃料禁燃區范圍面積,禁燃區面積占全市陸地面積的94.9%。全市敷設市政燃氣管道約675.2公里,東部主城區主要市政道路實現天然氣管網全覆蓋。新建住宅小區全面配套燃氣管道,主要工業園區基本敷設市政燃氣管網,包括長隆項目在內約300多家工商業用戶用上了管道天然氣。此外,湛江市自2014年以來累計整治淘汰燃煤鍋爐近200臺。2017年又通過補貼等手段,完成36臺整治淘汰。列入超低排放改造計劃的5臺燃煤機組已全部完成改造任務;汕尾市所有在役6臺燃煤發電機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務,市區建成區內已沒有燃煤鍋爐存在。
第一財經記者此前在廣東省揭陽市采訪時注意到,當地“散亂污”企業為數不少,大氣環境質量較差。2017年揭陽大氣攻堅戰也實現了新突破,6項空氣質量監測指標首次全面達標,成為廣東省空氣質量改善幅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廣東仍面臨著不少大氣環境問題。”采訪中,魯修祿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2017年廣東省環境空氣質量有所波動。珠三角地區臭氧8小時濃度均值為165微克/立方米,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珠三角地區臭氧已超越PM2.5,成為影響空氣質量達標首要因子。PM2.5平均濃度為34微克/立方米,較2016年有所上升。此外,2017年有10個地市空氣質量未能全面達標,比2016年增加3個。重污染天氣還沒有完全消除,2017年共發生23城次重污染天氣。
魯修祿說,“我們也在考慮接下來該怎么辦,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好在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國范圍內都在減排。大家都減,事情就好辦。”
他告訴記者,廣東省未來PM2.5平均濃度的目標是25微克/立方米,分兩個階段完成:到2020年,經過3年攻堅戰,力爭到30微克/立方米左右,基本消除重度污染天氣;到2035年,達到25微克/立方米以下。更長遠的目標是到2050年,廣東全域范圍內達到15微克/立方米以下,部分城市進入個位數。“此外,還有一個粵港澳的聯防聯控問題,要把環境治理放到粵港澳大灣區的視野下開展,并成為一個國際合作的通道或平臺。”
魯修祿表示,下一步,廣東省將加強對大氣污染因子結構性變化的研究,尤其是對臭氧污染來源、形成機理以及各項污染因子之間的關聯性的科學研究和相關的能力建設,科學遏制臭氧濃度上升趨勢。他同時希望中央財政繼續加大對廣東省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的補貼力度,擴大資金使用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