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環保:循環經濟的生意經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閱讀:1264 更新時間:2009-03-11 08:20這是一個春寒料峭,乍暖還寒的時節。對于那些在戰戰兢兢中過冬的企業來講,一不留神,遭遇的寒冷可能更甚之前。有的人是真的凍著了,有的人可能根本沒凍著。東江環保正屬于后者。
東江環保2008年前三季度的業績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9月30日,收入較2007年同期上升約24.59%,約為5.88億元。
對于金融危機的襲來,東江環保早有準備,據東江環保董秘王恬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我們現在是兩條腿走路,步履反而更加穩健了。”
王恬口中的兩條腿走路指的是,從2005年開始,東江環保持續推進戰略轉型,即從過去單純為客戶處理廢物轉變為向其提供綜合一體化的環境服務,實行做服務、做品牌的競爭策略。
同時,通過資源的積累,逐步從原有工業廢棄物處理業務向市政廢棄物處理領域拓展,比如生活垃圾、市政污泥的處理處置以及通過將生活垃圾填埋產生的沼氣發電等,進一步增強抗風險、抗經濟周期的能力。
民企涉足環保產業
東江環保收入增長主要來自于工業固體廢物處理業務,通過新增專業固廢拓展人員,來拓展市場份額,同時,增強各廢物處理基地工業固體廢物存儲和處理能力,使得工業廢物處理取得了約91.52%的收入增長。
此外,建造運營環保工程系統及咨詢服務收入取得約107.23%的增長,而這兩項業務已成為東江環保新的收入增長點。
民營企業涉足工業廢物處理領域,東江環保可謂是先行者。
創業初期,董事長張維仰找到了當時深圳寶安區環保局,表達了自己想針對企業工業廢物進行處理的想法。
既能減少環境污染、減輕政府壓力,又能為生產廠商提供處置場地、減輕負擔,同時環境治理者又能獲利,政府不用投資一分錢,就能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這個“多贏”方案很快得到了寶安區環保局的支持。
隨著2001年12月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發布了《危險廢物污染防治技術政策》,以及2004年《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的實施,對從事環保業務企業的資質要求越來越嚴格,起步較早的東江環保成為了最早的受益者。
2003年1月,東江環保在香港聯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作為國內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民營環保公司,張維仰顯然底氣十足。
東江環保提供的資料顯示,目前東江環保已建成全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重金屬廢物處理和資源化基地,并按國際化標準實施廣東省首個危險廢物綜合處置示范中心。該公司的經營業績以平均每年40%~50%的速度增長,處理能力超過30萬噸/年。
循環經濟的意識
站穩市場腳跟后,對于工業企業資源再利用的循環經濟意識在張維仰的腦子里開始成型。“最大程度地利用其他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廢物。通過結構調整,推進不同產業和相關行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合理延伸和組合,使廢物和廢品成為可再利用的資源。”
對此,張維仰的做法是將回收的工業廢物進行分類,一部分通過焚燒、填埋及物理、化學、生物等手段和技術進行處理及處置;而對于廢物中大量有用的物質則通過獨到的技術和手段將廢物轉化為原材料及能源等再生產品進行銷售。
上海永宣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在2001年成為東江環保最大的投資股東,其總裁馮濤告訴記者,作為循環經濟項目,其自身技術挺重要,不能造成二次污染。此外,變廢為寶的能力以及轉換的效率也非常重要。
在張維仰看來,如何做到同時處理不同種類的廢物并且保證較低成本,才是廢物處理技術的核心。比如,在用線路板含銅廢液制造新鮮蝕刻液過程中,東江環保運用自主研發的蒸氨工藝,使氨水提純的成本下降到了行業平均的50%以下。
此外,張維仰的自信來自于東江環保擁有自己的技術壁壘,并能及時跟上廢物市場的變化。為此,東江環保有一批一線技術人員,每天接觸不同的廢物,了解技術的發展趨向,并對廢物市場變化作出反應。自成立以來,東江環保的處置設備、生產工藝一直在改,在寶安的含銅廢物處理基地已經改造了多次。現在,張維仰又在埋頭計劃著再次大改造,而這將是又一次的升級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