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雅文明衰落與氣候變化相關
一項研究顯示,古代瑪雅文明的衰落與氣候變化有關,因長期濕潤氣候轉變為乾旱,導致瑪雅文明陷入饑荒、戰亂并最終崩潰。這或許有助於揭示氣候變化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研究結果周四刊登在《科學》雜志上,多國研究人員利用石筍(溶洞中的礦物質沉積物)中的數據,推算出今日伯利茲(Belize)近2000年的氣候記錄,并綜合了豐富的瑪雅文明考古記錄。
與當前全球面臨的氣候變暖問題不同,瑪雅時期中美地區的氣候變化主要并非由人為因素導致,如溫室氣體排放等,而是由於劇烈的、波動的自然氣候模式。
該研究負責人、賓州州立大學人類學家凱內特(Douglas Kennett)表示,這種氣候模式周期長達數百年,為中美地區交替帶來極度濕潤和干燥的氣候。而極度濕潤氣候孕育了瑪雅文明。
他在接受電話采訪中表示,濕潤氣候意味著農業蓬勃擴張以及人口增加,并且能夠有效強化各個城邦的王權,因為國王可以將帶來繁榮的豐富雨水歸功于自己,并以祈求風調雨順為名進行公開的血祭。
凱內特表示,這種氣候模式在公元660年左右轉為乾旱,國王的權力以及影響力隨之瓦解,隨後,各個城邦由於搶奪稀缺資源而陷入混戰。
“你能夠想象瑪雅人是怎樣陷入這個境地的,”凱內特表示,“雨水源源不斷時,心想事成,但當氣候開始變差,國王祭祀求雨卻不見效,人們便開始質疑(國王)是否應該掌權。”
瑪雅各個城邦的政治動蕩爆發于約公元900年,長期乾旱大大削弱了王權。但瑪雅城邦的人口水平還繼續保持了一個世紀左右,直到公元1000年至1100年間長期嚴重乾旱後,瑪雅人才被迫遷離。
凱內特稱,即使在瑪雅文明鼎盛時期,人類活動也對他們周圍的環境有所影響,主要是通過擴大農耕面積,導致了土壤侵蝕。而在乾旱期,瑪雅人則更加密集地從事農耕。在氣候由濕潤向干燥轉型時期,人類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加劇。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