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至千里”還有很遠的路
每年秋冬季,治理霧霾成為關注的焦點。盡管多地兩會為“十三五”治污減霾立下“軍令狀”,但實現空氣質量根本性好轉還需較為漫長的過程,目標實現并不容樂觀。“十三五”是治理霧霾的攻堅期,各地污染情況和成因有差異,應在加強研判基礎上分類施策。治霾是“持久戰”,應該保持信心與耐心。
霾之痛折射出產業轉型之困。對京津冀區域而言,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得不到根本轉變,大氣污染將很難根治。同時,我國城鎮化加快帶來的揚塵等污染物爆發式增長,正在使一些地方的治霾形勢愈發復雜國慶假期以來,京津冀地區出現的兩次持續時間較長、范圍較大的污染過程,均與特殊天氣條件下污染物的“搬運”速度變慢大有關聯。目前我們仍處在厄爾尼諾影響期,今年南方地區臺風多發、水氣足、濕度大,也加速了二次污染物的生成。
氣象是外因,污染是內因。正是因為各種污染物排放強度大,使得成霾需要的天氣條件門檻越來越低,這才是造成重污染天氣的最主要原因。霾屬于復合污染現象,盡管近幾年來我們通過實施“大氣十條”各項措施顯著降低了全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一次細顆粒物PM2.5的排放量,但以目前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在一定溫度、濕度和光照條件下,依然足夠為霧霾的發生準備“原材料”,轉化為二次顆粒物。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都花費了相當大的力氣,從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調整、揚塵控制、機動車尾氣控制,到包括后來越來越嚴地對秸稈焚燒進行控制,特別是工業污染防治方面進展很大,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推動電廠超低排放改造,促使燃煤電廠達到燃氣電廠的標準,在原來脫硫基礎上,脫硝也取得了有效進展。為打贏“藍天保衛戰”,調整能源消費結構、降低工業污染物排放、控制揚塵和加強機動車污染治理,是地方政府劍指所向。
1、壓煤、減排。京津冀區域性重污染,燃煤是最大污染源。多地提及以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通過對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加大環境執法等方式,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
2、抑塵、控車。對煙塵、一般性粉塵的排污費征收標準進行大幅調整,同時開征施工揚塵排污費。加快散煤治理進度,提高揚塵治理精細化水平,切實落實工業企業錯峰生產,加大機動車治理力度,強化環境執法監管。
3、聯動、協作。越來越多的地方認識到,僅靠各地單打獨斗治霾已難以奏效。
2017年只是治霾的一個標志性節點。我國大氣污染治理還在艱難的爬坡階段,各項治霾措施,僅“積跬步”,“至千里”還有很遠的路。
相關標簽:東莞環保公司,東莞環保,東莞環保工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