魷魚加工廢水處理技術
1 設計水量及水質
寧波市某漁業公司生產廢水主要為魷魚加工廢水,產生于沖洗、去內臟、去皮等工序。廢水水質隨魷魚的品種、鮮度不同而波動較大。所加工魷魚主要為北太平洋魷魚和阿根廷魷魚。
由于北太平洋魷魚含黑墨,需在流動水中去內臟,且內臟易破損,其廢水中主要污染物濃度是加工其他魷魚時的1.6倍。工程以加工北太平洋魷魚時的水量、水質為設計依據,設計規模為720m3/d,設計水質見表1。
表1 設計水質指標 | ||||||||||||||||||||
|
2 工藝流程及設備
根據廢水水質特點和排放要求,主體工藝采用厭氧和CAST工藝。具體工藝流程見圖1。
廢水處理主要構筑物見表2。 | ||||||||||||||||||||||||||||||||
|
||||||||||||||||||||||||||||||||
廢水處理主要設備見表3。 | ||||||||||||||||||||||||||||||||
|
3 設計要點
3.1厭氧反應池
厭氧反應作為預處理工藝,可大幅削減廢水中污染負荷,以降低后續處理的能耗。厭氧反應采用在微生物群系平衡、處理效率和抗沖擊能力等方面均較好的兩相厭氧消化系統,反應器型式采用操作管理方便、污泥產率低的厭氧濾池(AF)。其酸化反應池水力停留時間為4.3 h,容積負荷為10.6kgBOD5/(m3·d);甲烷化反應池水力停留時間為10.5 h,容積去除負荷為2.3kgBOD5/(m3·d)。布水方式為魚刺狀分支式配水,出水方式為三角堰溢流。
在酸化反應池出水處設堿槽以備調節pH值,在甲烷化反應池出水處設一回流管道泵,以便必要時調整其上升流速。
在方案選擇中,對于含油和蛋白質的食品廢水一般采用隔油氣浮法預處理,以防油脂引起的污泥流失和生化抑制作用及蛋白質水解后產生H2S等臭氣。小試結果(氣浮的COD去除率為70%,油脂去除率為80%)表明,采用該法預處理出水達標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均較好,但也存在致命的缺點:其污泥量大(產生含水率為80%的污泥約22 kg/t水,即15.8 t/d,未計石灰),且處置困難,污泥中油脂含量較高,直接脫水易使帶式壓濾機輥軸打滑、板框壓濾機濾布堵塞,需投加大量石灰為填充劑進行預處理;氣浮工藝增加了藥劑和動力設備,運行費用高、管理復雜。同時考慮到隔油池水力停留時間短而固體停留時間長,難以避免蛋白質和油脂的酸敗。另外根據對原水混凝沉淀前后的總氮測試(分別為180 mg/L和102 mg/L),估計原水中蛋白質以游離性為主,因此物化法無法去除大部分會引起酸敗臭氣的蛋白質。按照以上分析和比較,決定采用厭氧濾池預處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厭氧濾池的COD去除率為60%,油脂去除率為70%,均達到預期的效果。整套系統運行費用低、污泥量少,在1年的運行中從未排放過剩余污泥。
3.2CAST反應池
CAST工藝是一種循環式活性污泥法,廢水在一間歇反應器內通過一定的時序操作得到處理,是SBR工藝的一種改型,相當于結合了生物選擇器的SBR工藝。生物選擇器是根據活性污泥反應動力學原理設計,設置在CAST反應池前端的小容積區,水力停留時間為0.5~1.0 h,通常在厭氧或兼氧條件下運行。本工程CAST反應池運行周期為21 h(其中進水9 h、曝氣10 h、沉淀1 h、排水1 h),MLSS為3kg/m3,充水比為40%。生物選擇器停留時間為45 min(包括回流量),污泥回流量為20m3/h,厭氧運行。
在傳統SBR工藝中,往往通過快速進水的方式使系統在某一時段內產生較高污泥絮體負荷,從而防止污泥膨脹。這就使得SBR工藝與穩態運行的預處理工藝銜接時,常不得不設置一中間水池以滿足快速進水的需要。而CAST工藝的污泥回流和生物選擇器的設置模擬了SBR工藝這種快速進水時的局部高污泥絮體負荷的現象,因此只要選擇合適的污泥回流比和適當的停留時間以維持高污泥絮體負荷,則進水速率可以任意設定。這樣使得與預處理工藝銜接非常順暢,并防止了由于快速進水引起的需氧量劇增。本工程廢水在厭氧后,初期耗氧速率大,屬于易污泥膨脹廢水,但由于采用CAST工藝,在1年多的運行中從未發生污泥膨脹。
一般在CAST等按時序運行的工藝中常采用潷水器排水,但潷水器作為專用設備售價較高。設計中為了節約投資,采用固定式穿孔管排水,實際使用效果良好。穿孔管的設計要點是防止初期出水帶泥和排水時擾動池內污泥,因此穿孔管長度和開孔率(孔徑一般為20 mm)按最大流量時的溢流率[5~8m3/(m·h)]、孔口流速(1~2 m/s)校核。并且排水管要接存水彎,保證排水結束時池內液面高于管頂而混合液不會進入。另管頂設雙坡,以防穿孔管管頂積泥。
4 運行結果
從2000年4月開始進水進行菌種培養和調試。通過投菌、悶曝、活化和逐步加大處理負荷,到6月已滿負荷穩定運行,于7月通過當地環保局竣工驗收,至今已連續運行約1年。運行結果見表4。
|
5 存在問題
①浮渣
在工程原設計中未曾充分考慮浮渣問題,在實際運行中發現CAST反應池液面逐漸形成厚厚的浮渣層,由于采取液面下排水故對水質無直接影響,但嚴重影響外觀。觀察發現,浮渣主要由難降解固形物、厭氧活性污泥和油脂組成,其產生原因是由于厭氧濾池出水三角堰未設擋板,致使本該留在厭氧池的浮渣大量溢入CAST反應池。因此在厭氧池出水堰設置浮渣擋板是十分必要的,以截留漂浮的固體,并且使被沼氣氣泡帶到液面的厭氧活性污泥在脫泡后回到反應器消化區,提高污泥截留率。為了浮渣在液面濃縮脫水,需有較長的停留時間,因此厭氧池的超高應在600 mm以上。
②臭氣
臭氣主要是由廢水中蛋白質等有機物在調節池、厭氧濾池內因厭氧腐敗產生H2S等惡臭氣體而致。其在液面以無組織的形式向大氣揮發擴散,但濃度不高。項目設計初期就考慮了厭氧處理會引發臭氣問題,但由于站址不太敏感,未進行特別處理,只是在厭氧池頂預設了5道梁,以便必要時加設蓋板(厭氧池由于沼氣量少、濃度低,無綜合利用價值,故池體為敞開式)。運行時發現確有一定臭氣,但不是十分嚴重,在20 m外基本無異味。對于敏感地區的臭氣需進行合理收集和排放,例如在調節池和厭氧池頂加蓋密封,將調節池排氣和厭氧池沼氣接入排放筒直接或脫硫后排放,這樣完全可以避免廢氣對周圍環境的二次污染。至于排氣量很大的CAST反應池,由于溶于液相的惡臭物質濃度很低,且大部分在生化反應中氧化分解,通過曝氣吹脫的量很少,故在該池旁無異味。
③曝氣裝置
本工程曝氣裝置采用淹沒式葉輪曝氣器,其工作原理是通過負壓吸氣、湍流震蕩粉碎氣泡、射流布氣進行充氧。設計時該設備為試用設備,使用后發現充氧效果不理想,主要是其在污水中的充氧動力效率較低,只有約0.8kgO2/(kW·h),與說明書中提供的設備在標準條件下清水充氧能力[約2.5kgO2/(kW·h)]的差距較大,前者是后者的32%。而根據文獻資料,一般曝氣設備在曝氣池混合液中的充氧能力為標準狀態下的62%~75%。對于鼓風曝氣設備和機械表曝設備,其在實際和標準條件下充氧能力的差異主要受污水水質、水溫、氧分壓等影響,而受混合液中的懸浮物濃度的影響甚微,其實際充氧能力可以按文獻[1]提供的公式折算。但對于這種淹沒式葉輪曝氣器,其充氧能力部分依靠設備二次射流的布氣效果,而污水中懸浮物的增加會提高混合液連續相的表觀粘度、增加氣泡的匯聚作用,氣泡直徑的增大又降低設備的輻射能力和布氣范圍,使得氧轉移效果降低,所以在懸浮物含量較高條件下的充氧能力將大大低于清水狀況下的充氧能力。混合液中懸浮物濃度、粒徑等對傳質效果的定量影響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因此對于淹沒式葉輪曝氣器在懸浮物含量較高場合的選用應慎重。
6 結論
①魷魚加工廢水采用隔油、調節、厭氧和CAST工藝處理是完全可行的,且處理效果良好,出水穩定,運行費用低,污泥產率低。
②采用厭氧濾池進行預處理,對污染物的去除率高,可以達到與物化法相同的效果。但需注意臭氣和浮渣問題,并根據站址敏感程度采取不同措施。
③對于需二次射流布氣的曝氣器,其充氧能力受混合液懸浮物濃度的影響較大,選用需慎重。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