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亞太地區 水資源利用
亞太地區的水資源矛盾在今夏展露無遺。巴基斯坦、中國、越南、新加坡、泰國、澳大利亞等國無一幸免,洪水、干旱、泥石流輪番來襲,在菲律賓馬尼拉出現了諷刺性的事實:房屋被大水淹沒,水龍頭卻滴水難求……
災難背后的亞太地區,水資源利用常態是怎樣的?可利用水資源短缺的亞太各國,正面臨著哪些用水困境?
本期特選取兩個具有代表性的缺水地區——發達國家澳大利亞和發展中大國印度。一端是高新技術和政府積極投資,利用新能源開展海水淡化,卻遭到民眾的質疑;另一端是技術缺乏和政府無暇顧及,城市污水處理覆蓋率低,農民對污水表現出無奈的青睞。兩國水資源利用的極大反差,值得我們反思。
澳大利亞:海水解渴代價高
9月5日,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部分地區遭遇10年來最嚴重的洪災。9月6日,澳大利亞總理吉拉德表示,因為水位漸長,需要緊急疏散當地民眾。 |
海水淡化似乎使澳大利亞從干旱中逐漸解脫。很多國家也由于缺水,正在效仿澳大利亞,向海洋尋找淡水水源。
幾年前,不少大型海水淡化工廠在中東建成,尤其是嚴重缺水的沙特阿拉伯。在美國,有一個海水淡化工廠投入運行,但政府正醞釀在加州和德克薩斯州建設新廠。
天津海水淡化與利用研究所數據顯示,中國已建成72套海水淡化裝置,日產24萬噸淡水,在建和待建工程56項。全部建成后,日產淡水將達220萬噸,是過去18年的總和。
不斷發生嚴重旱災的澳洲,是有人類居住的最干旱的大陸。澳大利亞五大城市前后耗資132億美元建造海水淡化廠,以解決迫切的飲用水短缺問題。
耗資132億美元
海水淡化工程建設如火如荼
海水淡化是目前澳大利亞最大的基礎設施之一,有5個大城市花費了132億美元來建設海水淡化工廠,預計最后一個在建的海水淡化工廠將在兩年內完工并運行,屆時澳大利亞主要城市的供水將有三成來自海洋。
在2006年設立全澳首家海水淡化工廠的柏斯,現在正如火如荼地建造第二家工廠。悉尼的海水淡化工廠則在今年初投產運行,昆士蘭州的設施已在去年投入生產,墨爾本和阿德萊德的設施正在趕建中。
水服務聯社是澳大利亞城市供水機構的保護組織,其首席執行官羅斯·揚說:“我們是氣候變化對水供應影響的受害者。投資于海水淡化的132億美元,相當于氣候變化適應性投資。”
造價1.75美元~2美元
澳大利亞海水淡化造價全球最高
很多居民對不斷上漲的水費單據十分憤怒。
為了使海水淡化在政治上可以接受,澳大利亞的海水淡化工廠所使用的電能來源于風力發電等清潔能源。根據水服務聯社的數據,有新建海水淡化工廠地區居民的水費價格將在未來4年漲到目前的兩倍。
羅斯·揚指出,海水淡化在澳大利亞的造價大約為每立方米1.75美元~2美元之間,包括建設花費、清潔能源獲得花費和生產花費。
美國國際海水淡化協會的番克拉茲先生說,這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他同時指出,海水淡化在環保要求標準不太高的國家可能要便宜一些,各國平均造價為每立方米1美元。
海水淡化正在抑制著人們對“大澳大利亞”移民計劃的熱情。此前歡迎澳洲移民的澳大利亞政府曾預計,到2050年,人口將從現有的2200萬人增加到3600萬人。
海倫是澳大利亞昆士南海水淡化工廠一名65歲的退休職工,他深有體會地說:“建設海水淡化工廠花費很多,耗電也很多,要是人口達到3600萬人,如何滿足用水需求?又要浪費多少錢?”
脫鹽耗電占總能耗50%
批評者建議采取用水保護措施
很多環保人士和經濟專家反對海水淡化工廠的進一步建設。除了造價太高以外,他們指出,海水淡化將會惡化造成水資源短缺的氣候變化,他們將海水淡化稱為“能源饑渴的白象”。
據報道,將鹽從海水中分離出來所需要的電能占海水淡化耗能的50%,澳大利亞的電量大多是靠燃煤來產生的,而燃煤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
批評者建議采取用水保護措施。悉尼科技大學未來可持續研究所(ISF)主管斯徒·懷特說:“即使沒有限水措施,城市也能很輕易地節約20%的用水量。”
“更加便宜和更加環境友好的替代方式是回收利用污水,盡管說服人們去飲用再生水仍然十分困難,但不失為一種可行的做法。”批評者說。
花費80億美元
建造供水網絡擺脫海水依賴
昆士南東南水網管理者曾經在下雨以后終止了海水淡化工廠,并將回收處理后的水導入水庫中,作為生活用水。
昆士南的干旱已經從2000年持續到了2009年,其未文豪水庫曾一度降到庫容的16%,州有關部門直到2005年才著手進行海水淡化工程,以緩解危機。
昆士南海水淡化工廠耗資10億美元,占地15公頃,為昆士南州的首府布里斯班和東南部地區供水,可以滿足這些地區6%的用水需求。據昆士南州東南水務管理局的執行主席巴利·丹尼爾說,它具有滿足20%用水需求的潛力,但現在由于技術問題,工廠暫時關閉。
除了限制用水和鼓勵居民收集雨水外,昆士南州政府花費了80億美元建造全國最復雜的水供應網絡,將水庫和18個獨立的水實體聯接到一個管網中。此外,他們還修建造水設施,通過回收廢水或將海水脫鹽“造”水,用于工業生產。
丹尼爾說:“我們已經掌握了新的供水管網的運行方法,以后任何有干旱的跡象出現時,我們就會建設一些別的或開啟一些別的設備,以保證水供應。”
印度:污水澆灌隱患大
污水再利用并不是新鮮的話題。在澳大利亞,葡萄酒制造者通過溝渠將從污水處理廠排出的污水引來灌溉葡萄園;在新加坡,人們使用先進技術將污水變成直飲水。
然而,印度農民對污水的利用方式卻是:直接采用污水灌溉。
海德拉巴和斯干德巴是印度人口增長最快的地方。目前,這兩個城市每天的用水量約1.7億加侖,水經過部分處理后排放至穆西河。
由于缺少灌溉用水,農民只能利用城市排入穆西河的污水來進行灌溉以維持生活。即使他們知道這些水可能會對他們的健康造成危害,但“有水總比沒水強”。
“沒有污水,我們不可能有任何莊稼”
穆西河穿過整個印度安達普地稀州,人們在河上修建了兩個大型水壩,作為城市用水的主要來源。
之前,穆西河只在季風季節才流動,流動期大約為每年3個月。現在,穆西河變成了一個常年流淌著污水的河流。
在印度,從城市排出的污水要么被排入污水處理廠(只能處理1/3的污水)處理后排入河流,要么被送入開闊的排污渠然后直接排入河流。
由于嚴重缺水,農民試圖收集雨水,但光靠雨水顯然不夠,因為這里一年只有3個月有雨。于是,農民直接從河中將污水通過溝渠導到不同的臨近土地,或者采用抽水泵將水從河流或河邊淺井中抽出。
對于海德拉巴和斯干德巴這兩個城市的貧苦農民說,污水為他們維持生活做出了重要貢獻。
“我們知道,澆菜的水是污水,但要是沒有這些污水,我們不可能有任何莊稼”,一位農婦說。
國際水資源管理機構(IWMI)估計,印度約有4.06萬公頃的耕地是使用這種污水灌溉的。
“污水沒造成什么問題”
“我們知道穆西河的水已經被污染了,但并沒造成什么問題”,一位53歲的農民說。他至少有兩公頃的土地正種植著牧草,“穆西河的水使牧草長得很好,牛也膘肥體壯,并沒有不健康表現。”
“這些污水就像水里溶解了化肥,能使莊稼長得很高。”一位農民說。
在城市和半城市地區,污水用來種植多葉蔬菜和水果,如香蕉、可可、茉莉花、棕櫚樹等;在農村,污水可以用于水稻種植、蔬菜和棕櫚樹的澆灌等。
2002年,IWMI的一份報告表明,穆西河水中的的生化需氧量和化學需氧量都很低,重金屬的含量在安全范圍之內,但存在著嚴重的糞便污染,增加了農民和農場勞力中直接接觸者的健康風險。雖然農民生產的農作物并沒有經過安全檢測,但農民并不擔心。
一位35歲的農夫正與妻子和4個孩子在污水富集的地方耕種,他說:“人們說這是化學污水,但有了它,很多人才能填飽肚子,如果這里的水用光了,我們就搬到別的地方去。”
據調查,海德拉巴和斯干德巴的農民采用污水種植的水稻占所有糧食的43%。同時,使用污水灌溉和種植節省了農民20%的家庭開支,他們還通過出售牛奶等增加了一些收入。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