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鄰避運動”如何終結?
更新時間:2012-12-24 12:15
來源:經濟觀察報
作者:
閱讀:982
如果高鐵經過你的家,你愿意嗎?北京多個小區的居民因為擔憂可能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對于京沈高鐵的環評方案提出異議。按照規劃,京沈高鐵將穿過北京多個密集居民區,其中最近的小區離鐵路只有30米。
最近幾年,“鄰避運動”(也稱鄰避效應)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屢屢出現。從廈門的PX事件開始,到后來大連的PX事件,再到2012年的什邡、啟東、寧波、北京等,對環境污染的擔憂,已成為民眾最大的心病。而且表達的方式也從溫和走向激烈,廈門PX事件中,還僅僅是“散步”,而到什邡、寧波時,已經演化為街頭抗爭,處于暴力的邊緣。
鄰避運動(Not-In-My-Back-Yard,簡稱“NIMBY”),是指居民或所在地單位因擔心附近設施(如垃圾場、核電廠等)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從而激發人們的嫌惡情結,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并采取強烈和堅決的、有時高度情緒化的集體反對甚至抗爭行為。
世界多個發達國家和地區大都經過鄰避運動期,亞洲最早的鄰避運動出現在日本,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也經歷過此浪潮。而中國式的鄰避運動其固有模式是:民眾街頭抗議,政府壓制,抗議升級,政府妥協,抗議結束。然而高鐵必須要鋪,工廠還得要建,于是項目到了哪里,哪里就會出現鄰避運動。我們始終找不到一條中國式“鄰避運動”的終結之道。
要開出解決中國式“鄰避運動”的藥方,必須了解病源在哪里?實質上,“鄰避運動”是一種事先預防型抗議——基于對未來可能存在的危險的擔憂。而這種擔憂又緣于當下環境污染事件頻發的現實。鉛、鎘等重金屬污染,水污染,數據高得讓人吃驚的PM2.5等等。我們悲哀地發現,在地方GDP高歌猛進的時候,我們正失去健康和美麗的家園。
所以保護健康、拯救家園成為“鄰避運動”的最終訴求。或者說滿足了民眾的這兩項要求,就有可能終結“鄰避運動”。這個訴求的滿足,并不是說,我們不再鋪高鐵、不再建工廠,而是說我們如何讓民眾相信,我們的發展與環境并不沖突,我們的高鐵,我們的工廠并不會造成“雞屎拉在我家后院,雞蛋卻下在別人家里”的后果。其實,現在中國式“鄰避運動”的結果是沒有贏家。
我們現在的大項目建設,對于環境評估這塊,信息不公開,不透明。受影響最大的民眾沒有任何發言權,利益補償上沒有任何代言人或者“被代言”了,最后民眾除了雞屎,啥都沒得到。
所以要終結“鄰避運動”,首先從地方政府來說,必須想明白發展的最終目的不是GDP,而是民眾的福利最大化,把發展建立在資源可接續、環境可承載的基礎之上。在這個發展觀的基礎上,再選擇項目。
然后在項目建設之初,必須信息全透明、全公開,讓所有的利益方及其代言人都能參與其中,兼顧各方利益。如果談判失敗,政府寧愿讓項目暫停而非強行上馬。這就需要有法律和制度的約束,強化政府對環境的責任,一旦出事,必須追究決策官員的責任,現在這種追責常常被忽略。
可以設想,有一天,當所有的利益方都能坐下來談,甚至是吵架,這也意味著街頭式的抗議運動的終結。我們實際上不是終結“鄰避運動”——那也是利益的博弈方式,要終結的是暴力化抗議方式。從站到坐,需要的是對發展的重新認識。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