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治霾 “光谷”在行動
在湖北武漢光谷,一家民營公司的新技術,可將燃煤的PM2.5濃度控制在30毫克/立方米排放值以下,同時比現有除塵技術降低運營成本一半以上,但是在市場中卻難尋合作伙伴。治霾技術如何對接市場需求,開始引發越來越多的思考
“你認為霧霾怎么治?”4月的一天,天空藍環保科技、天虹儀表、天和技術、武鋼宇科環保等武漢光谷的20家高科技環保企業,因為霧霾坐到一起。武漢東湖高新區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局局長李世庭指著窗外灰蒙蒙的天說,老百姓一年之中在淘寶上買抗霾用品花了8.7億元,消費450萬次,每個人都快成了氣象專家,光谷有一批與PM2.5打交道的高科技企業,整合這些技術為治霾出力已刻不容緩。
整合科技求治霾
光谷的治霾技術可不少。華中科技大學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徐明厚指出,我國霧霾形成的三大人為因素,分別是燃燒(燃煤及秸稈)、機動車與建筑粉塵。前段時間,持續霧霾令武漢市場上的3M口罩一度脫銷,據稱,這款口罩能過濾空氣中95%的固體與液體顆粒物。“而我們研發出的防護芯片,顆粒吸附率可以突破97%。”武漢正軒宇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李靜說。
“不只防霾的發明,光谷的治霾技術也極具競爭力。”徐明厚說,武漢凱迪電力環保公司的二次脫硫技術、武漢天和公司的低氮燃燒改造技術、天空藍環保公司的機動車尾氣凈化技術等,都是通過高科技手段,對火電廠煙氣、煉鋼燃燒氮排放、機動車尾氣超標等污染源實現治理。
對接市場不容易
不久前,武漢天空藍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一款機動車尾氣凈化器通過國家相關部門檢測。數據顯示,該設備可將尾氣中的PM2.5濃度降低7成。望著新產品,公司總工程師張軍營卻憂心忡忡,公司有技術有產品,卻與政府、市場對接不上。
“我們希望能將光谷乃至武漢所有治理大氣污染及PM2.5的企業,組成環保產業聯盟。”張軍營說,光谷企業在設備、監測、信息發布等方面已有基礎,但一直各自為戰。抱團結盟,企業才能形成合力,共享市場,政府也能有效掌握推廣治霾技術。光谷多家企業表示,愿支持武漢科技治霾。
“本領再高,也要有合適的商業模式。”李世庭舉例說,在幾年前的車載導航市場競爭中,技術高超的多家光谷企業鎩羽而歸,正是輸在商業模式上——當光谷企業苦苦尋求與汽車生產商的植入式合作時,深圳路暢從下游4S店另辟蹊徑,成功將導航儀裝到消費者的新車上,5年產值做到30億元。“現在合力治霾時需吸取這個教訓。”
觀念轉變很關鍵
數月來,天空藍公司攜帶新技術四處奔波,但是仍未找到第一家“吃螃蟹”的企業。“已經談了幾家火電廠。”剛從山西回來的該公司負責人李湧仍一臉堅定地說,空氣治理將是最具前景的領域,“因為整個社會都在關注霧霾問題”。
張軍營同樣對市場前景充滿信心。他以規模300兆瓦的電廠為例算了一筆賬,目前,靜電或布袋式除塵的運營成本是2000萬元以上,“我們的產品采用化學團聚系統,費用在800萬元左右。”張軍營介紹,目前,國內火電廠執行的排放標準是50毫克/立方米,絕大部分電廠存在改造需求。
數位環保企業人士都認為,霧霾治理更重要的是觀念和投入,“有些企業缺乏改造動力和足夠的認識”。據悉,武漢市正研究在資金、稅收和人才等方面作出制度性安排,使光合的新技術在霧霾治理中發揮最大效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