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與災害監測小衛星星座 C星在軌交付環境保護部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7月11日在京組織舉行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C星在軌交付儀式。衛星由研制單位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交付給用戶民政部和環境保護部,正式投入科研應用。
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C星為我國首顆民用合成孔徑雷達衛星,也是國際上首個提供S波段微波成像數據的衛星,具有全天時、全天候動態監測能力。2011年11月19日,其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通過與在軌運行的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A、B星組網運行,實現了大范圍、全天候、全天時、動態的環境和災害監測,有效提升了我國綜合減災和環境監測能力。
截至目前,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C星共獲取對地觀測圖像6.7萬余景。利用這些圖像,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環境保護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在洪澇、雪災、滑坡、泥石流、冰凌、海冰的災害評估與監測,典型地物識別,圍網養殖監測、自然保護區監測等方面積極開展了應用能力評價和應用探索。
環境保護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2008年環境一號A、B星交付后,衛星遙感技術在應對突發環境事件以及在全國生態環境狀況調查、“三湖一庫”藍藻水華監測、秸稈焚燒監測、區域環境空氣污染監測、沙塵暴監測、核電廠監管等方面取得了優異成績,為國家環境管理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環境衛星遙感已成為環境監測、環境監督執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手段。
下一步,環境保護部將積極探索C星數據質量改進方法,深挖數據應用潛力,積極發揮“2+1”星座協同作用,服務國家環境管理。在抓好環境一號A、B、C星應用工作的基礎上,及早準備,大力推進環境衛星后續星的立項和建設。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