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做好應對空氣重污染準備
藍天白云,不久后將再現京城(資料圖片)。京華時報記者潘之望攝
21日,環保部通報,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預測,11月22日-26日,京津冀中南部區域可能出現連續重度至嚴重污染過程。影響地區包括北京、天津、石家莊、廊坊、唐山、保定、滄州、邯鄲、邢臺和衡水等城市,首要污染物為細顆粒物(PM2.5),污染程度可能達到Ⅱ級(橙色)預警水平。
環保部相關負責人稱,環境保護部已要求相關省(市)根據預報情況,密切關注污染形勢,提前做好空氣重污染應對準備工作,必要時及時啟動應急預案,采取減排限行措施,盡最大可能減輕空氣重污染的危害和影響。
環保部提醒兒童、老年人和患有心腦血管、呼吸道疾病等易感人群留在室內,停止戶外運動;一般人群減少戶外運動和室外作業時間。同時,建議公眾減少小汽車上路行駛。
>>具體預報
◎11月22日大氣擴散條件一般,京津冀北部地區空氣質量以良至輕度污染為主,中南部地區以中度至重度污染為主,局部地區可能出現嚴重污染。
◎11月23日大氣擴散條件不利,京津冀北部地區空氣質量以輕度至中度污染為主,中南部地區以重度至嚴重污染為主。
◎11月24日大氣擴散條件略好,京津冀北部地區空氣質量以良至輕度污染為主,中南部地區以中度至重度污染為主。
◎11月25日-26日大氣擴散條件持續不利,京津冀北部地區空氣質量以輕度至中度污染為主,中南部地區以重度至嚴重污染為主。
□爭鳴
為了讓APEC藍能夠延續,北京及周邊地區正在大力推動節能減排,但是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風”是否給力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每次重污染,北京都翹首“等風來”。
然而,北京的風為何時常不給力?擬建風道是否可以除霾?對此,專家們說法不一。
為何北京風少了?
京城風速,呈下降趨勢
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首席科學家姜彤分析,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北京城內的風速呈現整體下降趨勢,平均每年下降0.014米每秒,其中以冬、春季節尤為明顯。數據顯示,特別是近五年來,北京秋冬轉換季的小風(≤2m/s)日數在增加。
而北京市氣象局高級工程師張明英提供的數據也佐證了北京的風有減少的趨勢。
數據
觀點1周邊發電,阻滯進京風
為什么北京地區的風會減少?
有研究者認為風電場對局地風速有明顯影響,認為內蒙古地區迅速擴張的風力發電機組阻滯了進京的北風。據介紹,2012年初內蒙古電網風電裝機容量為1004萬千瓦,2013年驟增至1848萬千瓦。
而在北京的上風口張家口地區,風力發電也突飛猛進,目前已成為“中國風電第一市”。
觀點2
氣候變暖,冷氣不活躍
北京市氣象局高級工程師張明英認為,近些年,北京確實存在風速在減小的趨勢,但這與內蒙古的風電場無關,而是受氣候變化的影響。他表示,隨著氣候變暖,中緯度地區冷空氣不那么活躍,偏北大風次數在減少,風力在減弱。
張明英稱,北京大風的產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冬春季,受北冰洋、西伯利亞冷空氣南下的影響,帶來較大的偏北大風,還有一種是夏天的雷雨大風,但這種強風時間短,無規律,所以風電場能利用的只有冬春季的系統大風,而這種系統大風更不是人力、物力能輕易改變的。
城市風道可除霾?
舉措
主導風向,研究通風廊道
近日,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相關人士在一場氣象論壇上介紹,根據目前分析結果,結合中心城區用地規劃實施情況,以及北京的主導風向和清潔空氣來源等,目前正研究“植物園—昆明湖—昆玉河—玉淵潭—前三門大街走向”等通風廊道。
近日有媒體稱風道為6條,研究院對該數字予以否認,“不一定是6條”。
觀點1
建筑留隙,可起疏解作用
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生態與城市環境研究所所長劉春蘭表示,目前正在修訂的城市總體規劃中將有專門的章節闡述城市通道內容,這是北京首次系統性和全規模地進行相關研究。
總體而言,北京主導風向上對建筑物的密度和高度控制應該留出空間,這對污染物、城市內部熱量和廢棄物疏解等有作用。
觀點2
大氣靜穩,廊道無風可引
來自清華大學的一位大氣環境專家曾表示,“城市風道”對于所謂的“驅散霧霾”作用不大。他認為,霧霾重污染時,大氣擴散條件不利,混合層高度在300米到1000米左右,但即使利用建筑群形成所謂的“風道”,高度也遠不到1000米,還在霧霾籠罩范圍內。
而北京市氣象部門專家認為,北京每次遇到重污染過程基本處于無風的靜穩狀態,即使預留了風道,但沒風可引,依然解決不了問題。風是無孔不入的,即使沒有風道,在大風來時,依然可以將城市任何角落的霧霾驅除干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