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水當成自己的血液,好嗎?
翻開咸陽市環境教育基地的留言簿,千般滋味撞向心頭。參觀者們的動容、慚愧與自省在這里交織。
“震動、震驚、震撼!太感人了!”
“振聾發聵,啟智化愚。建議大家都來這里凈化心靈。”
“我不敢想象,當有一天人類的遺傳基因密碼因惡劣的水質而改變,人類該如何應對滅絕的危機,還有機會用懺悔的淚水嘆息自己對碧水藍天犯下的罪孽嗎?”
……
在咸陽,環境教育基地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催發出一場全民參觀學習浪潮。
這是一家以“水”為主題的環境教育基地,采用圖文并茂、投影展示、影視互動等形式,將我國水情知識教育融入其中,形象地解釋了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水危機時代已經來臨的現實,引導人們養成節水、愛水、護水的良好習慣,自覺保護水環境。
以水悟道:提升環境意識
咸陽因水而興,因水而強。教育基地的建設也是基于咸陽水資源緊缺、水污染嚴重的現狀,渭河治理成為咸陽的重點工程。因此,以水文化為主題,喚醒人們的節水意識,自然成為題中應有之意。
渭城環保分局提出“像水那樣思考”的哲學命題,倡導上善若水的理念。人類和山川河流、蟲魚鳥獸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像水那樣思考,就是敬畏自然,崇尚倫理,從而確立從自然規律到自然法則、從自然法則到自然契約的價值觀和權利觀,達成人與自然關系的新約定。
咸陽市環境教育基地的展示內容還包括水行有道、水韻咸陽、水環境與人類等。另外,在沙盤展示咸陽市的水系分布情況和污水收集管網分布情況。通過數字模擬互動形式,參觀者還可以直觀了解污水處理工藝環節。通過這種體驗式的活動,進一步增強青少年的水危機意識。
內容為王:文字推敲顯真章
要提升環境教育效果,就必須在創新教育載體、豐富教育內容上下功夫。咸陽選擇以環境教育基地為載體,聯合環保企業共同創建,資源共享,對展板信息和解說詞反復錘煉,做到3個結合。
首先是宏大敘事與生活細節相結合。例如,在介紹全球水資源分布不均時,咸陽市環境教育基地不僅從大處著眼,宏觀概述全球水資源分布情況,還選取微觀視角,以平實的百姓故事切入。展板上,一張名為《洗臉》的照片極富視覺沖擊力:一位手捧半碗水的母親將水含于口中,向兩個緊挨在一起的孩子臉上噴去,為他們洗臉。這位母親名叫史永梅,生活在甘肅省定西縣大岔村。那里水土流失嚴重,水資源極其匱乏,年降水量只有425毫米,而蒸發量卻高達1526毫米。現在,盡管這里的人們已不再用圖片上的方式洗臉,而改用毛巾沾水擦臉,但水在他們的生活中,仍是極其珍貴的奢侈品。這個細節生動具體,可感可知。宏大敘事與生活細節相結合,既拓展了視野,強化了亮點,也增強了文字的張力。
其次是經典論述與生動描述相結合。虛實結合,雅俗共賞,有助實現精英式語匯和大眾式表達的融合。展覽中不僅有“五行水居首,陰陽水為先。善修道者法水之德,善治國者以水為師”這樣的文言語句,也有解說員們平實的娓娓訴說:“有時我們會和自己的心交談:該用什么技巧去擺脫無孔不入的有毒氣體、有害射線和高分貝噪音的野蠻綁架?如何在二惡英滲透的土地上收獲五谷的芳香?”再輔以云南干旱造成的土地龜裂、玉門因能源枯竭變為空城等圖片,既給人以警示,又值得思索回味。
第三是客觀展示與祈使勸誡相結合。擺事實、講道理,才能觸及參觀者的心靈深處,起到教育、引導、善化的作用。為了闡明“水危機問題,既是人類的危機,也是地球生態的危機”,講解員從歷史縱向追溯過往戰爭及其引發的種種環境問題,指出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起來,但是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從被破壞的環境中奇跡般地崛起。講解員發出飽含深情的召喚:“人們啊,把水當做自己的血液,好嗎?這是生命健康繁衍的唯一出路。”
形式為輔:細節中傳遞生態理念
在展館的序廳,一束激光自上而下,直接投射于玻璃板面。“叮咚、叮咚”的妙音猶如水滴浸潤心田,也像一聲聲警鐘叩擊心弦。承接這一“信息”的載體,是一個圓形的裝置,寓意水滴石穿,象征整個展館以水文化為主題。圓形集對稱、均衡、和諧、完整于一身,在視覺上給人以完滿無缺、包容無限、運動不息、動靜統一的美好感受。序廳背景是一排大S形水紋狀的組合,輔之以波影輕漾,云淡風輕。清晰的結構和流暢的幾何形式,成功地營造出一種韻律,氤氳出震撼心扉的空間效果。
展廳在設計上十分注重參觀者的路徑體驗。參觀者移步換景,在激活環境的同時,也改變和創造著環境。這就是西方所推崇的“行為場所”概念,即行為與場所是緊密聯系的整體。人們在行進的過程中,視覺和聽覺等都可與空間產生共鳴與對話,其出發點是人與人的交流與相會,注重行走時人的情緒感受與心理位移。“金魚戲水”的投影則照應了序廳的“水滴石穿”。連同120度弧幕電影《我們的地球》、動畫片《水寶寶的一天》、觸摸屏、電子畫卷等,突出了展館的現代科技特色。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