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勁吹節能環保風
雙陽區太平鎮肚帶河村利用沼氣燈作為熱源,建設溫室大棚,種植綠色環保反季節山野菜,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循環經濟。賈春文攝
“煮飯用沼氣,洗澡用太陽能,基本上不用柴火煮飯、燒水、取暖了,咱農村不比城里條件差啊!”
“測土配方技術是給土地吃上‘營養餐’,不僅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還能夠增加效益。”
“真沒想到,過去啥用沒有的秸稈,現在也成了寶貝,用它能生產肥料、燃料……”
如今提及節能環保,很多農民都能說得頭頭是道。節能環保的新能源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節能增效的新技術讓他們的生產更輕松。節能環保正成為黑土地上的新風尚。
現代農民樂享“低碳生活”
夜幕降臨的時候,一束束柔和的燈光灑向了長春市郊外的農村,忙碌了一天的農民也和城里人一樣,在明亮的路燈下三三兩兩地愜意散步。這是記者日前在吉林省長春市綠園區合心鎮看到的情景。“這里的路燈可不是普通的路燈,是太陽能路燈,只要接受一天的光照,就能提供6個多小時的照明。有了它,晚上我們村里都是亮堂堂的,農民晚上出門和回家膽子大了,小偷也不敢來我們村偷東西了。”農民張老漢向記者介紹說。
在農安縣合隆鎮周邊村屯,太陽能路燈同樣也為村民們送去了亮亮堂堂的夜晚。路燈下,孩子們追逐嬉戲,大人們扭著秧歌、跳著廣場舞,其樂融融。“這路燈都是太陽能風光互補led路燈,完全利用自然光資源和風力資源,蓄電池是一種具有可控性、無污染的儲能型電池。led光源使用壽命一般在10年,可確保7天連續亮燈,節能又環保。”合隆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合理利用新能源,促進節能減排,該鎮在幾個村率先試點安裝太陽能路燈,不僅極大方便了村民生產生活,也讓低碳環保理念深入百姓心中。
也是在這樣一個溫馨的夜晚,合隆鎮谷家嶺子村農家婦女陳秀梅將一盤盤菜端上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晚飯。“以前做飯像打仗似的,用玉米秸稈做飯,又是煙又是灰的,經常把我弄得灰頭土臉的,做一頓飯最少也要一個小時。現在用沼氣做飯特別方便,又快又干凈,”陳秀梅告訴記者,她家的沼氣池是前兩年建的,沼氣池容積為8立方米,建沼氣池所需的2400多元大部分是由國家、省、市補貼的,自己只出了300元。
還有一部分農民用上了太陽能熱水器。“用了太陽能熱水器,既方便又省錢,真好。”雙陽區一位農民指著自家屋頂的太陽能熱水器高興地說:“太陽能熱水器都是城里人用的東西,現在我們農村里也趕上‘時髦’。冬天擰開水龍頭熱水便流出來,用來洗衣、洗澡,不僅舒服還方便、節能環保。想什么時候洗就什么時候洗,再也不用因為冬天冷家里洗不了澡而擔心了。
節能環保新能源的廣泛利用讓農民的生活習慣也發生了悄然變化,他們開始講究環保、節能、綠色、健康。許多農民重拾手編的籃子,用邊角余料縫制的布袋趕集購物,屋里炕邊、窗臺擺幾盆鮮花,美化生活,凈化空氣,節水、節電等節約意識逐漸增強。
一位農村干部感慨地說:“節能環保的理念在農村越來越深入人心,帶來了環境的變化,帶來了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往長遠了說,還會促進農業生產、生活與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廢物”秸稈華麗變身
生活上“低碳”了,生產上也要“低碳”。
作為農業大市,我市每年的農業生產中都會產生大量秸稈。以前,這些秸稈大部分被焚燒,不僅污染了環境,還浪費了資源。為加強農作物秸稈禁燒管理,防止大氣污染,保護生態環境,今年,我市出臺了《長春市農作物秸稈禁燒管理辦法(暫行)》。《辦法》明確規定,在全市范圍內全面禁止、堅決遏止露天焚燒農作物秸稈。
據了解,我市堅持“以用促禁”,一手抓“禁燒”,一手抓綜合利用,建立疏堵結合的工作機制,加大秸稈綜合利用研發和項目實施,大力推進秸稈肥料化、燃料化、飼料化、原料化、基料化等多種形式利用。
“我們通過推進秸稈綜合利用,間接保護黑土地。”日前,榆樹市相關領導向記者介紹說,該市大力推廣用秸稈制作生物質燃料。2012年,恩育鄉寶山村建立了秸稈顆粒廠和有機肥廠,以秸稈加工、沼氣轉化、有機肥生產為主體,推進秸稈資源利用,每年可節約煤炭360噸。按照少燒一噸煤減排二氧化硫12.8公斤計算,少燒360噸煤可減排二氧化硫4.5噸以上。此外,榆樹市還利用秸稈青黃儲作為飼料,“秸稈青黃儲就是每年秋天玉米收獲后,將秸稈在田地里直接粉碎并儲存窖中。”
不僅在產糧大市榆樹,在全市各地,都針對秸稈展開了一段變廢為寶的“奇妙旅程”:在德惠,建起了以秸稈燃料為主的生物發電廠;在農安,以秸稈顆粒做燃料的生物質鍋爐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可……據了解,今年,我市將以秸稈為原料,建設4000戶沼氣池,將農作物秸稈轉化為清潔、高效、便捷的能源,把“放錯位置的資源”利用技術的創新和推廣變為真正有用的能源。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