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類陷入困局?
作為垃圾減量化的重要源頭,垃圾分類一直被寄予厚望。那么,施行了多年的垃圾分類,其效果如何呢?在日前由中國建設報、中國城科會中小城市分會主辦的第二屆新型城鎮化暨中小城市發展大會上,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海云對此評價為就像“盲人騎瞎馬,走到哪兒算哪兒”:目前,我國生活垃圾分類存在底數不清、目標不明,更沒有實現目標的具體手段等問題。
實施分類多年但仍是一筆糊涂帳
不管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每個城市對垃圾分類不清楚,不了解分類狀況,沒有確定具體的分類目標
“我國其實是最早提出垃圾分類的國家。”據北京市政市容委副總工王維平介紹,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就已經開始提倡垃圾分類收集處理。1993年,北京市率先制定《城市市容環境衛生條例》,提出對城市生活廢棄物逐步實行分類收集;2000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8個城市被列為全國首批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
徐海云表示,施行垃圾分類這些年,應該說國家和地方政府都較重視。在北京,無論是從長安街,還是到北京西站,分類垃圾桶擺放的密度可以說是世界領先。然而,由于環衛工作和再生資源回收的不統一,使得遍布大街小巷的分類垃圾桶,經過撿破爛翻兩下,環衛工人倒兩下,工作量顯著增加了,但效果卻要打一個問號。
“目前,每個城市對垃圾分類不清楚,不了解分類狀況,沒有確定具體的分類目標。比如,一個城市或地區,每年的垃圾回收量是多少,缺乏有效、準確的統計;具體種類廢品的回收率要提高多少,沒有明確目標。”徐海云說,北京市和廣州市雖有這方面的調查數據,但還缺少廢品具體種類的數據,如廢紙、廢塑料、非金屬等的回收量、回收率等。
據介紹,按照國際同口徑的比較,垃圾總量應該包括市政環衛垃圾和再生資源。徐海云表示,如果按這個口徑,我國垃圾分類資源化水平非常高。“例如,歐盟提出今年易拉罐回收率爭取達到75%,2020年達到80%。相比之下,因為大量廢品回收人員的存在,我國易拉罐回收率幾乎接近100%,然而并沒有相關的統計數據。”
“垃圾分類回收,無論是從業人數,還是回收具體的產物,都存在底數不清楚,沒有完整準確的統計等問題。如此一來,一是不清楚起點在哪里;二是現在的回收利用,究竟回收了什么,利用了多少,和發達國家地區的水平差距體現在哪里,這些都沒有統計數據,更沒有手段,只是盲目的放一些分類垃圾桶,并不利于減量。”徐海云說。
首先得明確誰來負責
垃圾處理原則包括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但各項工作分屬各個部門,而各個部門又有自己的主業
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理事長肖家保認為,全國垃圾分類狀況不理想,是因為垃圾分類跟過去的環衛工作是截然相反的兩類工作。“過去,居民產生了垃圾,環衛部門負責清掃、運輸、處置等,至于前端誰產生了多少垃圾,環衛部門并不管。現在,環衛部門還要發動社會公眾進行垃圾分類。但是垃圾分類是每一個人的行為,讓環衛部門去管,哪管得了?”
“所以我覺得現在垃圾分類問題,首先得解決誰來負責這個事。沒有一個有力的牽頭機構,這個事情就做不好。”肖家保說。
據介紹,垃圾處理原則包括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而減量化的措施則包括限制包裝(商務局管)、凈菜進城(商業局管)、舊貨交易(發改委管)、廢品回收(商務局管),還有盡可能少用一次性物品,比如賓館的拖鞋、牙膏、牙刷等。
王維平指出,管理體制對整個垃圾分類至關重要。目前,垃圾減量化工作分屬各個部門,而各個部門又有自己的主業。比如商業局負責商務流通,對于限制包裝這個事,就不放在心上。資源化也有不同的產業體系,如再造紙業、再生金屬廠、電子垃圾拆解利用等,這也不是環衛部門都能管的事。
北京環衛集團副總經理羅偉則認為,從微觀的視角來看,社區是最重要的垃圾分類節點。他建議,為保障垃圾從源頭開始正確分類,應由保潔人員、垃圾分類指導員、收廢品人員、將垃圾清運到垃圾站的清運人員以及分類人員,5支隊伍,協同起來。
“有效的垃圾分類,有益于后端處理。傳統環衛行業要將產業鏈往前延伸,延伸到廢品回收那一塊,真正做到垃圾分類,從垃圾的源頭來服務,實現垃圾減量、無害、處置全產業鏈化,改變產業格局。否則,前端分類不好,后端處置上會形成很大問題。”羅偉說。
居民分類要和處理環節銜接
后端加工利用和處理的手段決定前端的分類;垃圾分類利用要考慮市場需求,考慮成本費用
據介紹,我國的垃圾分類大體有3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叫大類粗分,就是建筑垃圾、園林垃圾、生活垃圾、餐廚垃圾,這個和居民的生活垃圾分類不同,主要由環衛系統來做這項工作;第二層次是拾荒者。有調查數據顯示,北京市2011年有17萬人拾荒者,這些人翻垃圾桶,在垃圾轉運站、垃圾處理廠對垃圾進行分選,回收有用廢品。最后一個層次就是居民的垃圾分類。
王維平指出,現在說垃圾分類,實際上是對經過拾荒者和居民把紙、塑料等這些東西全都賣完之后剩下的那部分垃圾的再分類,就是說國家倡導的垃圾分類屬于第三次分類,即居民的垃圾分類。
根據長時間的研究和總結,王維平認為,居民垃圾分類大體上有3個特點:一是系統性,即垃圾分類后,要分別運輸、分別處理,分別加工利用,這一系列設施和產業鏈的銜接要具有系統性;二是后定前,即后端加工利用的手段和處理的手段決定前端的分類。比如說后端是焚燒場,前段分類就是可燃的,不可燃的;后端有再生紙廠,就可以把紙分出來賣再生紙廠生產再生紙;三是公益性、公眾性,每個人都要參與,這就決定了垃圾分類工作的長期性。
肖家保認為,這種分類方法與發達國家的一次分類不同。發達國家進行垃圾分類是為了環保,而我國大量拾荒者對垃圾進行分類是為了掙錢。兩個目的完全不同的分類,整個帶來的后果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垃圾分類的目的,一是為了環境保護,二是資源利用。當前,我國廢品回收的主力軍是拾荒者,他們基于生存目的,將撿拾分類好的垃圾賣給專門的垃圾回收站,從中賺取勞務費。由于拾荒者進行垃圾分類存在局限性,其所撿拾分類出來的垃圾僅為可以變賣的物品,而對于不能夠變賣的物品,則沒有足夠的動力進行區分回收。
相比于宣傳環境意識,徐海云認為,在中國推行垃圾分類最根本的還是要把他當成一個經濟活動,最終要有利用,而利用就要考慮市場需求,考慮成本費用。“比如說以前還可以回收的一些醬油瓶、玻璃瓶,現在為什么不回收了?很簡單,就是收集過程中沒法盈利。其實要想收也很簡單,提高補貼價讓回收玻璃瓶能有利可圖。喊再多的口號,放置再多的垃圾桶,有些物品因為沒人要還是會被送到垃圾場。”
徐海云還建議將從事垃圾回收利用的拾荒者收編,為他們創造好的工作環境和收入條件,實現低成本的垃圾分類,并提高回收利用率。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