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環科園:“人才洼地”托起“產業高地”
如何讓集聚的基礎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轉型優勢、創新優勢,贏得發展勝勢?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的做法是,以“產業引人才、人才興產業”的理念,依托宜興環保40年歷史的豐厚積淀,積極探索育人用人的新模式新機制,以高端人才引領環保產業轉型發展,走出了一條“構建人才高地、引領技術高地、匯聚資本高地、打造產業高地”的環保產業創新發展新路徑。
在這里,創新要素集聚,創新活力迸發,環保產業發展模式發生了新變化,呈現出新的業態與形態。如今,這里集聚環保企業1700多家,配套企業3000多家,產業鏈覆蓋了水、土、聲、氣、固、儀及配套產品等七大類,形成200多個系列、3000多個品種,擁有8000多名環保專業研發人員;建成中德、中丹、中芬、中荷等10個清潔技術對接中心,成立“一帶一路”環保“走出去”企業聯盟,推動中非、中柬環保技術轉移中心建設,成功引進100多項國際先進技術和項目,年環保銷售超600億元。
求變中尋突破
說起宜興環保產業,業內無人不知。這里,是我國第一代環保企業誕生的搖籃,被稱作“環保之鄉”。而作為國家級高新區中唯一以環保產業為主題、最具產業特色的宜興環科園,更是宜興環保產業的代表,支撐著全市經濟和社會事業的新發展。
2014年11月,國務院發《國函(2014)138號文》同意支持蘇南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蘇南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宜興環科園要扎實推進宜興環保產業創新基地等創新載體建設,建成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國際化、創新型服務型科技新城,建設成為創新核心區之一。
事實上,這對于雖早已聲名遠播,但環保產業發端于蘇南鄉鎮模式,以及創新支撐力不足、產業層次還不高的宜興環科園來說,既是推進轉型發展的新動力,更有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盡管困難不少,可宜興環科園人信心十足。用宜興市委常委、環科園管委會主任朱旭峰的話來說,“這是階段性的轉型痛點,折射的是對新常態的把握能力和對未來的信心問題。我們清晰看到,環科園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和積累,尤其是眾多的依然活躍在市場的環保中小企業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引領新常態的有生力量;而呈現出來的不足,也正是新常態下我們在發展中急需發力的突破點”。
那么,站在新的起點上,宜興環科園該如何來突破發展的瓶頸,爭當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排頭兵?朱旭峰提出“推進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既要著眼長遠抓好規劃引領,更要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核心戰略,讓創新成為推動產業轉型發展的強大引擎”。
“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引導企業家轉變思想概念,充分依靠科技創新人才,全力打造以‘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高端化’為核心內涵和鮮明特征的現代產業發展新高地。”朱旭峰說。
“十二五”以來,宜興環科園在圍繞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淘汰劣質企業,大力引進和培育節能環保、先進制造、高端服務業的同時,始終把人才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出臺《加強人才工作的意見》,實施人才計劃,搭建環保創新創業平臺,著力推動人才發展走市場化、本土化、國際化、法治化之路。
“栽得梧桐樹,才能引來金鳳凰。我們積極探索招才用才的新途徑。針對企業‘招才難’,發展后勁弱,著力完善載體平臺建設,建成環保人才培訓機構,集聚高層次研發人才,增強產業發展支撐力。”朱旭峰說。
國家節能降耗水處理裝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國家千人計劃環保產業研究院、國家環保產品質量檢驗監督中心、中國東盟環保技術與產業示范基地等10多個“國字號”平臺落戶園區。
未來概念水廠、環保標準工場、環保論壇會展中心、青梅園環保谷等一批功能性載體正在規劃建設中……
有了完善的載體平臺,宜興環科園更是以國際化視野,從開展產學研與實施國際化合作中招引全球才智。
至今,園區和國內外所有以環保見長的300多家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都建立了緊密型合作關系,吸引了錢易、曲久輝、任南琪、張全興等12名“兩院”院士加盟。
宜興環保科技創業中心、卓易軟件園、宜興留創園等4家國家與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吸引了200多家中小型高新企業入駐孵化,引進“雙高”人才、“省雙創”人才200多名,歸國留學人員上百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13名。江蘇省內唯一的環保領域專業研究院——江蘇省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落戶園區,完成了科技部環保數據庫建設、環保產業“十二五”規劃圖解的編制,成為環保部、科技部的決策智囊。
記者了解到,宜興環科園堅持開放合作的理念,順應國際先進清潔技術轉移的新趨勢,專門成立了中德、中丹、中芬、中荷等10個國際清潔技術對接中心,建設了2萬平米國際環保展示中心,和芬蘭拉赫蒂商務科學園、韓國仁川科技園、丹麥卡倫堡生態工業園等結為友好園區。與原國際水協會主席、美國工程院院士格雷·戴格合作建立了首個外籍院士工作站。
為“雙創”“護航”
“創新驅動要靠人,人要靠制度激勵。人才引進來,更需要完善的配套服務來為創新創業‘護航’。”朱旭峰說。
宜興環科園圍繞重點培育一批以新技術、新人才、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的“四新”企業,用好國家和地方出臺人才政策,結合園區實際制定《關于科技企業入駐孵化器的管理辦法》《環科園高層次人才入駐人才公寓管理辦法》等措施。特別是面向緊缺人才、領軍人物采用“一事一議”,派專人定向服務,實現“一對一”全流程跟進。
針對高層次人才創業企業、輕資產公司融資難問題,出資3000萬元設立了投資擔保基金,引進了華軟、賽伯樂、中植等多家產業基金。聯合進出口銀行成立“百家中小企業成長計劃”基金,扶持有特色的潛力型企業,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金融支撐體系。目前,基金總規模達10億元,扶持企業25家;由國家發改委立項,設立首期規模2.5億元的環保產業專項投資基金,對成長型科技企業進行投資,與中信環境、浩遠集團、麥格里投資基金等國際大資本合作設立250億元的專項基金,聯合平安銀行啟動了總規模300億元的區域治理基金。
宜興環科園還成立知識產權保護檢察室、知識產權法律服務中心、知識產權保護巡回法庭等,構建了全方位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營造了一個尊重知識、服務人才的保障體系。
“環境醫院”是環科園改變新常態下環保產業組織形式的主抓手,也是集聚國內外環保專家人才的重要平臺。以宜興環保產業集團為龍頭,整合國內外優質環保技術、企業、人才和資本,以PPP及第三方環境服務為模式,打造覆蓋環保全領域、全產業鏈的一站式綜合環境服務商,引領宜興環保產業向服務業的轉型發展。
“環境醫院”模式的設立和建設,在業界反響強烈,并列入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重點項目和國家“十三五”水專項內容。眼下,“環境醫院”正積極謀劃“走出去”,在昆明、哈爾濱、成都、山東乳山等地建分院,打響“環境醫院”品牌。
宜興環科園通過創新產學研合作機制,推動科技成果“落地”,吸引高端人才落戶。哈工大宜興環保研究院是嘗試市場化運作、公司化經營的首個案例。圍繞研究院成立對應的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億元,專家團隊以技術成果入股占51%,園區現金出資占49%。
在此基礎上,發揮本土企業的市場和資金優勢,組建“一品一所一公司”——圍繞一個專有技術,成立一個專業研究所,對應組建一個專業公司,著力培育細分領域的單項冠軍。實施一年,“哈宜”就注冊了7家在各自細分領域有領先優勢的技術公司,承擔10項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申報15項專利,承接29項工程,簽署項目合同額超過1億元。
如今,創新已成為宜興環科園越來越多本地企業的自覺行動。全園有82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高新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其中建成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3家。目前,在園創新創業的各類高層次人才1180名,正在實施的國家863、水專項等研發項目和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342項。
“我們建立起的‘創業孵化、創新支撐、融資服務’的科技企業撫育體系,有力支撐著高層次人才及團隊創新創業,引領著新興高科技產業加快發展。”朱旭峰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