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海綿城市 提升排澇能力
今年入夏以來,我國南方多地遭遇暴雨,一些城市出現內澇,上演著“城市看海”的景象。近幾年,逢雨必澇成為一些城市的通病。如何預防和應對城市內澇問題?筆者認為,應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
首先,海綿城市應回歸問題導向。目前,在海綿城市設計建設過程中,在地塊尺度上廣泛應用的是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其強調解決的是地塊層面遇到大概率降水時沒有內澇,但卻不能說明如何應對極端降水這類小概率事件。因此,筆者建議海綿城市建設應結合城市功能系統。具體來說,要從區域大尺度層面系統探討和梳理城市地表水、下墊面的信息,從整體上梳理大概率事件和小概率事件的管理目標和應對措施,在實現水土資源保護和利用的同時,實現城市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綜合能力,使城市能夠靈活應對和化解未來極端氣候帶來的災害和風險。
其次,以河道污染治理協同海綿城市建設。海綿城市建設為城市河道治理帶來了新機遇,可以以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為突破口,推進區域整體治理,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應推動城市河道污染治理與海綿城市建設協同進行,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讓城市河道恢復綠色生態。可將河長制和“智慧水務”建設相結合,采用截污納管、引水釋污、人工增氧、恢復自然河道、水下生態修復等措施,助推河道污染治理和海綿城市建設。
第三,以PPP模式助推海綿城市建設。我國大部分城市是快排模式,達不到海綿城市的標準,因此,建設海綿城市需對現有的地下管網進行改造。海綿城市建設涉及瀝青滲水、公路地面滲水等功能,要使用特別的水泥、磚面和滲水瀝青,這就需要資金支持。海綿城市建設可借力PPP模式,采用投資聯合體的方式,解決項目的資金問題,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政府要有效整合財政專項資金、結余資金以及一般預算資金,探索通過市場化手段,引入實力較強的專業基金團隊,共同設立海綿城市建設發展基金,帶動整個城市“海綿經濟”產業鏈的發展。
第四,技術支撐與法規保障并舉。在技術層面,應建設屋面雨水集蓄系統,收集的雨水經簡單處理后可用于家庭、公共場所和企業的非飲用水,如街區公寓的廁所沖洗和綠化灑水。應建設雨水截污與滲透系統,道路雨洪通過下水道排入大型蓄水池或通過滲透補充地下水,可借鑒德國經驗,在城市街道雨洪管道口設截污掛籃,以攔截雨洪徑流攜帶的污染物。城市地面使用可滲透地磚,減小徑流。應建設生態小區雨水利用系統,小區沿排水道修建可滲透淺溝,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徑流時下滲,超過滲透能力的雨水則進入雨洪池或人工濕地。
在政策法規層面,應加快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對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提出明確要求。比如,規定通過雨水收集系統盡可能減少公共地區建筑物底層發生洪水的危險性,進一步促進家庭雨水回收系統的普及;規定為保證水資源利用效率,要避免排水量增加,實現“排水量零增長”;對水資源實施統一的管理制度,并以市場模式運作,接受社會監督。
作者單位:中共遼寧省委黨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