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民生改善 古城煥發生機
作為全國優秀旅游城市,洛陽怎樣走好發展之路?河南省委常委、洛陽市委書記李亞強調,走好綠色發展之路,構建生態環境建設體系,就是要著力打造綠色空間、發展綠色產業、倡導綠色生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河洛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美好。
去年以來,洛陽市全面打響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戰,成立多個督查組,目前共追究問責環境污染防治相關責任人員近300名。不僅如此,洛陽市還聚焦生態修復行動,聚焦民生改善,著力推進小游園建設,引領綠色生活新風尚。
攻堅戰聚焦民生熱點
記者近日在古城快速路建設工程指揮部監控室里看到,多個攝像頭對施工現場實時監控。據介紹,洛陽市凡是1萬平方米以上工地全部安裝了監控設備,實現了遠程監控。
目前,洛陽市共有建筑工地700多個,監管任務很重,遠程監控給工地揚塵治理施加了壓力。
洛陽市規定,每個工地都必須在做到“七個100%”的基礎上,強化“五個一律”要求,即揚塵治理不達標的工地一律停工;停工3天后整改仍不合格的一律處罰;處罰后仍整改不到位的一律列入黑名單;凡在再次檢查中發現違反規定未處理的,直接責任人一律就地免職、相關責任人一律全部從嚴追責。
在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戰中,洛陽重點關注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
集中供熱普及率低是洛陽基礎設施建設的突出短板。每年采暖季,不僅群眾反映強烈,而且大量存在的小鍋爐也給環境污染防治帶來不小壓力。去年年底,洛陽積極回應群眾關切,提出新增集中供熱面積1000萬平方米,使集中供熱普及率由40%提高到70%以上。
一年提高30個百分點,如何實現?答案是“冬病夏治”。今年開春,采暖季剛結束,洛陽就打響了冬季供熱施工大會戰。對一些難啃的“硬骨頭”,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指揮長,堅持一日一匯報、一周一協調,全力向前推進。
四河同治改善流域環境
“養殖場拆除后,周圍的環境變化太大了。臭味沒有了,河水變清了,俺的心情跟著也好了。”在洛陽市孟津縣城關鎮九泉村,村民田景獻說。
田景獻是當地的養殖專業戶,養豬已有17個年頭了,共有6個豬圈。為配合瀍河綜合治理工作,他的養殖場在7月拆除了。
今年,拆除養殖場的不只田景獻一戶,9月底前流域內104個養殖場已全部拆除。孟津縣政府拿出13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養殖戶拆遷賠償。
開展治理的不僅是瀍河流域,洛陽市開展“四河同治、三渠聯動”,對市域內的伊河、洛河、瀍河、澗河,以及城市區的中州渠、大明渠、鐵路防洪渠進行集中治理,以此為切入點和突破口,統籌推進水、城、山、田、園、林、路等綜合治理和提升,提出到2020年實現“水清、岸綠、路暢、惠民”的總體目標。
洛陽因水得名,因水而興,水環境治理顯得尤為重要。今年6月,《洛陽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實施方案》正式出臺,年底前將全面建立河長制體系,市區127條河流的各級河長全部上崗。除了流域面積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洛陽市還將城區范圍內諸多渠道、水系也納入河長名錄,以“河長制”促“河長治”。
既造林又造景,共享綠色成果
“春有花、夏有蔭、秋出彩、冬有綠,既造林又造景”,這是洛陽市實施廊道綠化的目標。
去年以來,洛陽按照“山上森林化、山下林網化、環城沿河沿路景觀化和鄉村田園化”的標準,全面掀起廊道綠化高潮,以“綠廊、綠網、綠帶、綠島、綠園、綠線、綠道、綠業”等“八綠”工程為統領,打造輻射全域的綠色生態走廊,累計造林22萬畝。
同時,洛陽市大力實施生態脫貧工程,把山區林農放在“林上采、林間種、林下養、林中游、林邊加工、林外銷售”的林業經濟“致富鏈”上,實現綠色富民。
綠化就要讓群眾享受到良好的環境。“以前這里雜草叢生,溝渠里也都是垃圾,我們都繞著走。如今大變樣了,能在綠植間散步、健身,真好。”在位于洛陽市伊洛路與龍門大道交叉口東南角的八里堂西游園,市民劉女士深有感觸地說。
像八里堂西游園這樣的小游園在洛陽有很多。去年,洛陽開始因地制宜建設一批小游園和街頭公園綠地,打造15分鐘生態休閑圈,為市民營造便捷、舒適、優美的公共綠色活動空間。去年已建成47處小游園,今年將新建、改擴建小游園50處。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