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區域為何又現重污染天氣?
10月12日以來,京津冀區域出現了一次大氣污染過程,區域總體為中度污染,太行山-燕山沿線多個城市出現短時重度污染。針對上述情況,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及時組織專家對本次重污染過程進行了會商和分析。
在氣象條件上看,夜間風速低、相對濕度高,是污染物累積和二次轉化的氣象原因。10月12日夜間,區域內平均風速小于2m/s;區域北部(北京、石家莊、唐山、廊坊、保定等城市)相對濕度偏高(大于70%);13日白天,區域南部風速明顯增大,相對濕度降至40%左右;13日夜間,區域平均風速又整體降至2m/s以下,且北部相對濕度超過80%。這種高濕、靜穩的不利氣象條件,為大氣污染物的累積和二次轉化提供了“溫床”,持續推高PM2.5濃度。
從污染物成因分析,本地排放NOx和區域傳輸SO2的二次轉化,是推高北京市PM2.5濃度的化學成因。北京12日午后PM2.5特征明顯,氣態污染物的二次轉化是PM2.5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13日下午SO2和PM2.5特征明顯,考慮到北京地區燃煤污染已得到有效控制,這一特征指示區域傳輸SO2和氣態污染物的二次轉化是本次北京市PM2.5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同時,從顆粒物組分特征來看,本次污染過程中硝酸鹽仍為北京市PM2.5主要組分,而硫酸鹽、銨鹽和有機碳組分也不容忽視。這表明在靜穩高濕的不利氣象條件下,機動車和工業排放的NOx快速轉化成硝酸鹽是推高PM2.5濃度的重要原因。
72小時后向軌跡分析顯示,在此次污染過程中,氣團的移動軌跡存在明顯的“回流”過程。北京市本次近地面和500米高空污染的傳輸路徑均先經過北京或周邊城市(如天津、唐山、滄州等),隨后經180度的轉向再折返回北京。北京本地排放積累的污染物(如NOx)與天津、唐山、滄州等地傳輸而來的污染物(如SO2、NH3等)相互作用。
事實上,每年“十一”國慶節前后,京津冀區域都會出現類似的污染過程。根據2017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排放清單研究結果,唐山、滄州、天津等城市的一次PM2.5和SO2、NOx、VOCs等污染物排放量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中名列前茅。
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會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省級監測中心的最新空氣質量預測預報結果,10月16日午后,受北部冷高壓影響,擴散條件自北向南逐步改善,區域大部分地區空氣質量好轉,以良至輕度污染為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