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扶貧“輸血”變 “造血”
“那時候村里窮啊,我幫一個老鄉交電費不小心交錯了,多交了10塊錢,他湊了好幾天,捧著一把皺皺巴巴的一毛五毛非要給我,我又自責,又難受,哭了一夜,發誓一定要讓鄉親們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走在積雪的田埂上,一個村干部談起往事,一米八的北方漢子眼圈紅了。
如今鄉親們過得怎么樣?帶著這個問題,新年伊始,記者跟隨生態環境部扶貧調研組來到河北省承德市圍場、隆化兩縣,探訪困難群眾,了解當地脫貧攻堅和生態環境改善一盤棋的實踐經驗。
改變
“我對生活又有了信心”
圍場、隆化兩縣地處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生態環境部的定點扶貧縣。
“家里有低保嗎?看病有沒有保障?孩子有沒有學上?”生態環境部調研組的同志們來到圍場縣城子鎮八頃村因病致貧的困難群眾黃曉東家中,仔細詢問家里的情況。
在圍場縣城子鎮桃山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嚴寒凍住了調研組的車門,但趙光榮老兩口的安置房中卻溫暖如春。看到困難群眾受益于生態環境部第8扶貧工作小組引進的國際合作項目“地源熱泵項目”和“保溫改造工程”,既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又十分節能,大家都十分欣慰。
隆化縣白虎溝鄉泉眼溝村貧困群眾李榮鑫因患腦出血而喪失勞動能力,“剛得病的時候真是不想活了。”李榮鑫說。如今在扶貧干部的幫助下,李榮鑫家每年僅土地流轉一項的收入就有2000元,還有低保和補貼,加上他的妻子白玉芬在農產品項目務工的收入,家庭年收入7000余元。“我對生活又有了信心。”李榮鑫告訴記者。
走進隆化縣郭家屯鎮干溝門村困難群眾邱建民家的小院,新收的玉米堆整整齊齊地碼放了半人多高,三間大瓦房白墻紅瓦,屋里也修飾一新,“我是遇上黨的好政策了,要不然現在還住在土坯房里呢。”邱建民指著用補貼新翻修的房子說。
過去一年,生態環境部定點扶貧工作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中央和國家機關定點扶貧責任書規定的6項指標全部超額完成。在兩縣縣委、政府帶領下,兩縣干部群眾艱苦奮戰,社會幫扶共同努力,2018年,圍場縣56個貧困村脫貧出列,23136人穩定脫貧,2011年以來累計實現18.3萬人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由49%下降到4.4%;隆化縣67個村脫貧出列,貧困人口減少8234戶、22564人,貧困發生率由2018年初的11.76%下降到5.19%。
引領
“在最窮的地方,下最大的力氣脫貧”
“生態環境部大力支持我們的生態扶貧工作,可以說是在一個戰場上打兩場戰役,一場是污染防治攻堅戰,一場是脫貧攻堅戰。”圍場縣縣長甄毓敏如是說。
生態環境部究竟下了多大的力氣?或許通過下面這組數字能獲知一二。
4次和7次會議。2018年,生態環境部召開4次部黨組會、部長專題會和7次現場推進會,專題研究定點扶貧落實和推進事宜。
2018年,生態環境部升級強化部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繼續由李干杰部長擔任領導小組組長,并將副組長擴大到現任部領導班子所有成員,小組成員擴大到部機關所有司局和在京全部直屬單位的47位主要負責同志。
40個和47個“一村一策”。生態環境部系統扶貧工作小組分別為圍場、隆化兩縣40個和47個貧困村制定“一村一策”脫貧方案,覆蓋所有深度貧困村,因人因戶施策,幫助結對貧困村辦實事,提升村兩委脫貧攻堅能力。
3名和2名扶貧干部。在兩縣原有3名掛職干部的基礎上,生態環境部克服人手不足的困難,再增派1名司局級干部到承德市掛職,1名干部到圍場縣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并在此基礎上組建生態環境部定點扶貧幫扶工作組。
突破
授人以漁,產業扶貧拔“窮根”
扶貧工作要“輸血”,更要“造血”。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缺乏產業是圍場和隆化兩縣貧困發生率較高的重要因素。因此,脫貧攻堅必須提升深度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
生態環境部發揮生態環境行業資源優勢,積極幫助當地引進扶貧項目,直接支持圍場縣生態環保類項目112個,隆化縣實施產業項目50余個、基礎設施項目26個。在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大氣污染防治、水環境綜合治理、生態修復試點、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流域生態補償等方面進一步向兩縣傾斜,加大支持力度。
圍場和隆化兩縣的優勢在生態,潛力在生態,發展的突破口也在生態。生態環境部積極推動有機產品認證和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建設,探索出一條農產品點“綠”成“金”的生態環保扶貧路徑。“我們現在看到的有機大米是經過認證的,每斤18元,品質更好的每斤30元。”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副主任張繼兵介紹道。
為了打開銷路,生態環境部幫助當地打造生態環保扶貧電商平臺,僅一個月就銷售了過去一年的量。“電商平臺上兩只生態柴雞賣350元,貧困戶能拿到300元。”圍場縣城子鎮駐村扶貧干部介紹說,“平臺上賣的柴雞吃百草,喝山泉,價格高于市場價還時常供不應求,歸根結底是因為生態好,消費者認可。”
“搞好生態環境保護就是脫困扶貧,良好生態是產業發展、脫貧致富的支撐點。”隆化縣縣長李東表示。
打好生態牌,收益滾滾來。生態環境部在兩縣推動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減貧示范,幫助開發中藥材、玫瓏瓜、食用菌等代替生計,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金蓮花這味藥材清熱解毒,十分常用,種植效益相當好,今年我們打算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圍場縣扶貧干部介紹道。
“160畝的玫瓏瓜種植項目,帶動了75戶貧困戶,村集體收入達到250萬元,村民打工發放工資70余萬元。”圍場縣城子鎮八頃村的駐村第一書記說。
如今,村民們中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護好咱的綠窩窩,就能捧上金窩窩。”
2019年是兩縣脫貧摘帽的決戰之年。在兩縣鄉鎮分別召開的扶貧調研慰問座談會上,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同志強調,要按照生態環境保護和脫貧攻堅一體化推進的思路,攻堅克難,一鼓作氣,盡銳出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