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德文:中國碳市場挑戰巨大 但無需悲觀估計
2021年7月11日,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綠色金融主論壇在貴陽國際生態會議中心盛大開幕。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是論壇主要承辦方之一,在會上發布了全球首個“雙碳”監管平臺并首次揭幕“碳中和2060”網站。北京綠色交易所總經理、人大重陽高級研究員梅德文在論壇上發表了演講,以下為發言實錄:
梅德文(資料圖)
非常感謝大家,我從碳市場的背景、現狀與展望三個方面跟各位交流一下。
第一,中國碳交易市場我們知道還是有很大的挑戰的。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歐洲在碳達峰大約10幾年之后做碳市場,歐洲是在2005年做碳交易,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達峰的,發達國家他們在碳達峰的時候大約的人均GDP都是在2.5萬美元以上,而且是在碳達峰十幾年之后才開始做碳市場,而中國最大的挑戰就是目前人均GDP現在只有1萬美元,且是在碳達峰前開始碳交易。這里面我們知道實際上碳中和本質上是調結構,所謂的宏觀經濟有一個保增長,調結構,防通脹之間只能選擇兩個變量,現在如果選擇保增長和調結構,因為碳中和本質上就是調整我們的生產、消費、流通的,或者是供給、需求這個要素,未來勢必帶來物價的上漲,中國的發展和減排之間存在一個悖論,這是中國碳市場面臨的第一個主要的背景和最大的挑戰。
第二,中國碳市場還有另外一個挑戰就是能源結構,就是所謂的富煤,貧油,少氣,就是資源稟賦條件決定的,因為一個國家的碳排放量取決于三個要素,GDP總量,單位GDP消耗能源的量,以及單位能源的碳排放量。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我們單位GDP消耗的能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是發達國家的2.1倍,我們單位能源排放二氧化碳的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就是簡單說我們中國目前的經濟結構以高耗能產業為主,能源結構以煤為主,金融結構以銀行為主,這樣的經濟結構,能源結構、金融結構注定了中國的碳中和是非常艱難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做碳市場肯定非常難。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碳市場是什么現狀?全球碳市場已經經歷過兩個七年了,中國碳市場和國際是同步的,國際碳市場最早可以說的是2003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成立,2005年歐美碳交易市場就是剛才藍虹老師非常專業的介紹了EU-ETS的發展,我們是2005年參與了,我們只是作為CDM,我們作為清潔發展機制,把CDM項目賣到歐美去,變成了CER,為此我們貢獻了半壁江山,不管是數量還是減排量,應該為中國碳交易市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是第一個七年。
第二個七年就是2013年開始到2020年,就是中國的區域碳交易起點,也就是中國的京津滬等等九省市開展了碳交易試點,這個試點主要現狀就是規模小,價格低,投融資功能弱,流動性差。主要是因為中國的經濟結構、能源結構、金融結構、發展階段決定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碳市場規模小,缺乏流動性是很正常的,我們的能源結構,不可能支撐我們的碳中和。
第三,現在我來和大家展望下一步中國即將開展的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的發展。作為一個從事了14年碳交易的從業者,我們認為估計還需要七八年的發展,就是既不能太樂觀,但是也不能悲觀,我們還是看好的。我們認為中國碳市場一定可以解決三個問題,規模會越來越大,流動性會越來越好,投融資功能越來越提高。比如說電力行業現在40億噸,未來擴大到八大行業可能有67億噸以上,接近70億噸,所以規模越來越大,產品從目前單一的現貨產品走向金融產品,主體從目前的單一的控排企業走向多元化的市場主體,投融資產品越來越提高。
邏輯是什么?不管是規模還是市場主體的豐富多層次,還是流動性,主要的邏輯就是就是金融有一個不可能三角,就是在全球流動性、價格穩定和獨立貨幣政策三者之間做兩個選項,碳交易市場應對的氣候變化這樣一個天然的具備全球的外部性,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排放對地球的影響是一樣的,所以碳交易市場背后的氣候變化,碳排放具備天然的這樣一個國際的外部性,另外具備天然的流動性的特點,就是在國際上要流動。因此如果我們還需要保證獨立的低碳產業政策,就不可能阻止碳價格的全球趨同。根據所謂這樣的不可能三角我們認為大約30年之后到2050年,根據一價定律判斷,當然是一家之言了,比如說到2050年之后全球碳交易市場會加速的趨同化、一體化,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碳交易市場可能和國際碳交易市場有一個加速的一體化的過程。對中國碳市場目前的規模、價格、流動性、投融資功能以及主體結構、產品結構和監管都會有所改變。
所以在這樣的判斷之下,會加速促進中國碳交易市場的國際化和市場化,以及金融化,為我們中國“3060雙碳目標”做出更大的貢獻。
以上是我的看法,謝謝大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