罰與不罰,北京給予哪些適度容錯糾錯空間?
【谷騰環保網訊】3月21日,記者從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2023年,北京市共組織實施了大氣、水、土壤、生態、固廢、機動車以及生態空間保護等10方面40項綜合執法重點任務,查處各類生態環境違法行為1.46萬起,實施查封扣押、移送行政拘留、涉嫌犯罪移送公安機關等案件38起。
2023年,圍繞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核心目標,北京市生態環境執法部門重拳出擊,嚴厲查處惡意違法和造成實質性污染違法行為。在嚴格執法同時,落實輕微違法免罰和初次違法慎罰制度,引導企業及時主動改正輕微違法行為,給予適度容錯糾錯空間,全市辦理不予處罰案件近340起。
剛柔并濟 執法既有力度又有溫度
北京市生態環境執法部門踐行“剛性執法+柔性服務”,全力優化營商環境,讓執法既有力度又有溫度。
剛性執法在“嚴”上下功夫。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明確執法重點和方向,對不正常使用防治污染設施、超標排放等造成實質性污染違法行為,對弄虛作假、偽造或篡改監測數據等惡意違法行為,堅決依法嚴厲查處、絕不手軟。
在偵破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案時,案件涉及金額較高,可能觸及刑事犯罪,經過前期調查,北京生態環境執法部門與市、區兩級公安機關執法部門密切配合,在全市10余個點位同步快速出擊,一舉查扣電腦10余臺,起獲環境監測報告和原始記錄千余份,共刑事拘留20人,檢察機關批捕13人,重拳打擊生態環境違法犯罪,也對弄虛作假行為形成了嚴厲震懾。
柔性服務在“質”上做文章。實施包容審慎監管,規范行使行政處罰裁量基準,落實輕微違法免罰和初次違法慎罰制度,引導企業及時主動改正輕微違法行為,給予適度容錯糾錯空間,全市辦理不予處罰案件近340起,免罰金額3000余萬元;實施正面清單動態管理,結合企業需求提供幫扶服務,以非現場方式為主開展執法檢查,減少對守法企業的“打擾”;強化執法普法,按照“誰執法、誰普法”原則,督促指導排污企業自覺守法。
“通過積極主動對接企業,深入了解企業所需所盼,摸清企業‘困’在哪,‘難’在哪,實實在在為企業排憂解難。”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總隊總隊長趙志威說。
海淀區有一家集成電路生產制造企業,生產過程中會排放揮發性有機物(VOCs),雖然安裝了廢氣治理設施,但是處理效果不佳,VOCs濃度居高不下,又始終找不到原因。在現場執法時,企業負責人向執法人員訴說了煩惱。執法人員隨即查閱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運維臺賬等資料,現場檢查集氣罩、廢氣管道、閥門、風機等設施,對比監測記錄,發現企業購買的活性炭碘值較低,影響吸附效果,且活性炭更新不夠及時,導致廢氣處理效果不佳。之后,企業重新購買了活性炭,并調整了更換頻次,終于解決了問題。
科技賦能 進一步優化執法監管方式
北京市生態環境執法部門持續優化執法方式,科技賦能構建非現場執法監管模式,切實提升執法效能。
科技助力精準發現問題。完善“1+N”一體化生態環境執法體系,圍繞綜合執法平臺,打通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控、熱點網格、油氣在線監控、非道路移動機械管理、檢測場遠程監控等N個專業監管模塊,對重點污染源實時動態監控,推進數據互聯互通和異常線索判定,提高發現問題的精準性和實效性;在執法現場,強化遙感、走航監測等科技手段支撐,實現前端精準感知預警,現場精準排查問題。2023年,依托熱點網格推送預警、報警網格2600余個,經過精準排查、順藤摸瓜發現問題6500余個,大大提升了執法效能。
“三監聯動”精準高效治污。近兩年,北京市在污染防治領域再次升級一套治污模式,構建起“監測部門感知發起、監管部門統籌調度、執法部門實施檢查”工作機制。
“在這種模式下,監測、監管、執法三部門各司其職、協同作戰,不斷融合在線、遙感、走航、熱點網格等多類科技手段,確保看得清、打得準,問題發現率和發現水平得到不斷提升,我們的執法變得更為高效。”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總隊黨委副書記馮志軍介紹道。
2023年,北京市朝陽區來廣營地區、海淀區綠谷汽修集群等多個重點區域經常存在VOCs高值,生態環境執法部門多次組織會商,明確幫扶重點,生態環境執法部門與監測部門協同作戰,結合歷史走航數據、企業生產情況和氣象條件進行了分析,對重點區域同步開展“走航+執法”檢查,精準篩查出疑似污染來源并現場排查,發現部分企業雖然安裝了廢氣治理設施,但管理不到位,導致治理設施未發揮應有效能,周邊VOCs濃度較高,經督促整改后,區域空氣質量實現改善。
部門聯動、區域聯合,綜合執法形成合力
北京市生態環境執法部門加強聯合執法,縱深推進跨區域、重點領域違法案件的協作辦理,綜合執法形成合力。
部門聯動。聯合市場監管、公安、檢察院、法院四部門開展打擊第三方弄虛作假專項行動,移送公安機關1起,刑事拘留20人,批捕13人,移送北京市市場監管局完成行政處罰9起;聯合城管、公安、水務等部門,開展揚塵、餐飲、“點穴式”、流域等執法行動,形成執法工作合力。
“以與公安部門的聯動為例,2023年,生態環境部門與公安機關的協作配合更加密切,在打擊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非法處置危險廢物、黑加油站點等專項執法行動中,查辦了一批典型案例。”馮志軍介紹道。
區域聯合。三地生態環境執法部門落實《2023-2024年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合聯動執法工作方案》,探索建立三地執法互認、源頭追溯和隊伍聯建的新機制,搭建了京津冀執法信息共享平臺,加強三地數據交互和共享應用。2023年,北京共享固定源聯合聯動執法、重柴車路檢路查和入戶執法、非道路移動機械超標處罰等各類數據近9萬條、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典型案例1批(次)。“通過移動源數據互通,三地實時共享機動車尾氣超標數據,實現超標車輛‘一處鎖定、多地重點關注’;通過將第三方服務機構的執法監管情況共享,提示天津市、河北省生態環境執法部門重點關注涉案企業在本地是否存在弄虛作假行為,齊抓共管形成合力。”趙志威說。
各有關區與津冀相鄰市縣圍繞大氣、水、危廢跨省轉移、重型車開展“集團式”聯合聯動執法,形成了北京市大興區協同河北省廊坊市聚焦大興機場開展交叉執法,北京市通州區和河北省大廠回族自治縣通過干部交流推進共治共享,北京市密云區和河北省承德市針對密云水庫深化聯動協作,北京市延慶區和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共享檢測資源提升協同能力等典型案例,發揮了引領示范作用。
內外兼修,不斷提升執法實戰水平
北京市生態環境執法部門深耕核心能力,堅持“內外兼修”提升隊伍實戰水平。
堅持“練內功強基礎”。圍繞執法重點,開展貫穿全年的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大練兵。全市執法隊伍同臺競技,在工業企業、加油站、檢測場等不同執法場景中,全方位考察執法人員現場調查、證據調取和固定等“看家”技能。比如,在工業企業執法場景中,要求執法人員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對自動監控設備的全方位檢查,發現隱蔽性較強的在線數據異常、設備參數設置錯誤等問題,核實排污單位是否存在涉嫌超標、數據缺失、弄虛作假等違法行為。通過現場實戰,進一步提升全市生態環境執法能力。
突出“借外力找差距”。創新開展交叉執法模式,統一部署安排,從全市范圍內抽調執法隊員,采取 “市區兩級混編、被檢查區兩兩相互交叉”的檢查模式開展執法。在交叉互查過程中,整合執法力量,相互學習經驗,改進工作思路,達到“1+1>2”的效果。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