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察曝光造假新動向:虛報進水COD濃度圖啥?
【谷騰環保網訊】“弄虛作假性質惡劣”,這樣的字眼,被寫在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的典型案例通報中。這背后直指湖南省懷化市有關部門從2021年開始,指使污水處理廠編造進水生化需氧量(BOD)數據,將上報數據“提高”至80毫克/升到100毫克/升之間,比實際的虛增50%左右。
隨著案例細節的披露,督察人員是從污水處理廠自報的進水化學需氧量(COD)也虛高,進而發現的造假端倪。這反映出污水處理廠造假新動向——從出水達標造假轉向進水濃度造假。
或許很多公眾會感到疑惑,污水處理廠建設的初衷目的,就是要千方百計“降低”污水的化學需氧量,使其達標排放。但個別地方在納入污水時卻又虛報提高這一數值,其背后究竟意在何為?
造假中的漣漪效應
結合湖南的案例,我們先來普及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即進水生化需氧量,這是衡量生活污水收集率的重要指標之一。
在其他指標不變的情況下,進水生化需氧量濃度越高,對應的污水收集率越高。
每年,住建部進行城鄉建設統計工作時,針對污水處理主要有污水處理率、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3個指標。其中,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是2021年4月開始增加的統計指標。
業內人士介紹,這一新增統計指標是體現污水收集效能的一個綜合性指標,更能反映當地污水處理的完善狀況。
要提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最關鍵就是要提高污水處理廠的進水污染物濃度。
記者請教專業人士指出,前述提及的生化需氧量,其國家標準規定了“五日培養法”。在實際應用中,“五日培養法”是一種較為常用的方法,需要人工檢測。“五日培養法”測定結果較為準確,可以較為真實地反映水體的污染情況。
而化學需氧量可以在線測,檢測起來更方便快捷。更為關鍵的一點是,兩者之間呈正相關。也就是說,生化需氧量虛高,必然意味著化學需氧量也要“同步造假”。
這就解釋了為何地方會“調高”污水處理廠進水化學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濃度,究其根源,這些指標會直接影響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的計算值。
為何出現“清水進清水出”的怪現象?
梳理此次督察公布的典型案例,“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偏低”并非個例。
督察指出,上海安亭污水處理廠未經水質檢測,直接編造生化需氧量數據。而上海早在2021年就要求全市所有城鎮污水處理廠進水生化需氧量濃度不低于100毫克/升,但督察發現,其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長期偏低。2023年,全市仍有15座污水處理廠進水生化需氧量濃度低于100毫克/升。
同樣在湖南張家界市鑼鼓塔污水處理廠,其2021年以來進水化學需氧量濃度長期嚴重偏低。現場督察時,進出水化學需氧量均僅約20毫克/升,“清水進、清水出”,未發揮污水處理廠效用。
在云南昆明,主城區現有22座污水處理廠,11座年均進水生化需氧量濃度小于100毫克/升,西山區海口水質凈化廠進水生化需氧量濃度甚至低于40毫克/升。
督察組抽查發現,湖北恩施市現有3個污水處理廠進水生化需氧量濃度均低于65毫克/升;仙桃市管網混錯接、缺陷整改完成率均不到8%,城西、高新污水處理廠進水生化需氧量濃度均不足40毫克/升。
翻閱以往資料,沿長江流域部分地區屢次被督察曝光污水處理廠“清水進清水出”,為何會出現這種普遍偏低的情況?
其中,不可控的因素如家庭排放的污水濃度不高、化糞池對污水的降解、排水管網輸送過程對污水的降解以及地下水入滲對污水的稀釋等。
但也有可控因素,比如,是否有河湖水倒灌進入管網,或者一些低濃度工業廢水進入,或者管網施工質量差導致管道滲漏等現象。
業內分析指出,進水COD濃度受到居民用水習慣、雨污沒分流、管道錯接或漏接、地下水侵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對于大部分地區而言,下雨是短時性偶然事件,地下水源源不斷流入破損管道可能性也不大,污水源頭成分“不污”、污水管網的密閉性差等是污水處理廠進水COD濃度長期偏低的主要原因。
而這些都可以通過雨污分流、錯混接改造等工程進行優化,優化后會適當提升污水處理廠的進水濃度。
簡而言之,要保證污水處理廠進水的COD濃度,歸根結底要提高管網的整體性、連貫性、封閉性。
完善“地下工作”事關長江
似乎事情又回到“老生常談”的議題上,管網,又是城市管網。
若將污水處理廠比作污水處理“心臟”,管網就是“血管”,兩者緊密不可分。只有建設完善的污水管網,污水處理廠才能充分發揮其效能,城市污水的收集率、處理率才能真正提高。
不止如此,管網背后,與黑臭水體反復、雨季溢流等諸多城市問題關聯。此次督察的長江流域地區雨量充沛,一旦污水處理管網建設不到位,極易出現“溢流”等問題。
但屢次督察都指出地方在管網建設上拖拉、滯后、慢作為,導致污水處理廠成為擺設,沒有發揮應有作用。這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顯然是城市的精細化治理水平還有所欠缺,對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管理重視不足;也揭示出我國城鎮污水收集處理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短板弱項依然突出。
記者也留意到,在2022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印發《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爭達到70%以上,進水BOD濃度高于100毫克/升的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規模占比達90%以上。這樣的任務設定,既充分體現了推進城市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工作的力度和決心,同時也對行業提出更高要求。
為補齊城市生活污水管網短板,住房城鄉建設部等5部門近日發布的《關于加強城市生活污水管網建設和運行維護的通知》提出,到2027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生活污水直排口和設施空白區,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73%以上,城市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綜合效能顯著提升。
污水處理廠是污水末端治理的重要戰場,是阻止污水進入長江的最后一道關口。要實現2025年長江水生態質量明顯提升的目標,急需抓住問題癥結,對癥下藥。
補齊“毛細血管”,污水應收盡收,從當前各級的督察反饋來看,長江流域各地還需完善的“地下工作”艱巨且繁重。若不拿出十足的勇氣和魄力下大力氣推動解決,類似的問題還會被反復通報,且面臨無法完成國家預期目標的風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