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躁18三区二区一区-狠狠躁狠狠躁-狠狠躁日日躁夜夜躁2024麻豆-狠狠躁日日躁夜夜躁A片-狠狠躁日日躁夜夜躁A片55动漫-狠狠躁日日躁夜夜躁A片免费

媒體/合作/投稿:010-65815687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發郵件

為助力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谷騰環保網隆重推出《環保行業“專精特新”技術與企業新媒體傳播計劃》,七大新媒體平臺,100萬次的曝光率,為環保行業“專精特新”企業帶來最大傳播和品牌價值。

    
谷騰環保網 > 政策法規 > 正文

北京市“十二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

更新時間:2011-11-17 10:42 來源:北京市政府網站 作者: 閱讀:3455 網友評論0


北京市“十二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
 
二〇一一年九月

前言

基礎設施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撐,是城市安全高效運行的基本保障,是服務市民生活、支撐經濟發展、彰顯城市魅力的重要載體,對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引導產業布局和人口要素合理分布具有重要作用,在城市發展中處于重要的先導地位。

“十一五”期間,以籌辦奧運會為契機,北京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承載能力大幅增強,服務水平顯著提升,支撐了“新北京、新奧運”戰略構想的實現,保障了首都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

“十二五”時期,是北京實踐“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時期。新時期,北京基礎設施面臨諸多新需求和新挑戰,需要繼續加強能力建設,完善體系結構。加快解決交通擁堵、水資源緊缺等突出矛盾,增強基礎設施綜合承載能力和資源配置能力。同時,需要更加注重提升區域城市功能支撐能力,更加注重提高服務質量和運行管理水平。為市民提供安全、便捷、宜居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城市功能的完善,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北京市“十二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是北京市“十二五”規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專項規劃之一。《規劃》總結了“十一五”時期基礎設施建設成就,分析了“十二五”時期新特征和新需求,提出了“十二五”基礎設施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任務安排,是指導“十二五”時期全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行動指南。

北京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共同承擔建設管理的責任。各區縣各部門應肩負使命,牢記責任,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努力實現新時期基礎設施發展的新跨越。讓北京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服務水平更加高效,居住生活更加舒適。

一、規劃背景

(一)發展基礎。

“十一五”時期是北京基礎設施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以籌辦奧運會為契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全市基礎設施累計投入近6200億元,同比“十五”期間增長1.7倍。一大批交通、水、電、氣、熱及環境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基礎設施承載能力顯著提升,層級結構進一步完善,現代化水平大幅提高,為成功舉辦奧運會,實現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可靠的基礎,同時積累了豐富的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和管理經驗。

1、加快機場鐵路建設,交通主樞紐地位更加鞏固。

提高北京航空樞紐功能。完成北京新機場選址綜合論證。完成首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建成全球最大的單體航站樓——T3航站樓,首都機場年旅客吞吐量達到7395萬人次,躍升為世界第二大機場。

啟動高速鐵路網建設。建成亞洲第一大鐵路客運站——北京南站,建成全國第一條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開工建設京滬高速鐵路和京石客運專線。推進京沈客專、京張城際、京唐城際、豐臺火車站改擴建工程前期工作。

2、大力發展城市軌道交通,交通設施能力顯著提升。

城市軌道交通成網運行。相繼建成地鐵4號線等10條線路,通車運營總里程達到336公里,同比“十五”末期增長2倍。

高速路網織就八成。京平高速、京津二高速、京承高速三期等先后建成通車,實現“區區通高速”,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903公里,實現城市總體規劃的83%。啟動高速公路聯絡線和淺山區路網建設,市域公路總里程累計達到21114公里,提前兩年實現“村村通油路”。

中心城路網進一步完善。中心城快速路累計達到263公里,城市主干路累計達到874公里,次干路累計達到625公里。新城至中心城聯絡通道達到21條587公里,新城與新城之間聯絡通道達到12條692公里。

公交服務水平大幅提升。建成大容量快速公交53公里。相繼建成一畝園等4個客運交通樞紐,換乘條件得到改善。公交客運量提高33%,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提高到40.1%。實施“村村通公交”工程,實現城鄉公共交通全覆蓋。

交通智能程度顯著提高。交通運行協調指揮中心(TOCC)建成投入使用。軌道交通指揮中心一期工程建成投入運行。五環內智能交通覆蓋率達到40%,道路通行能力提高15%。

3、積極應對連年干旱,保障城鄉供水安全。

實施域外應急調水。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建成通水,市內配套工程陸續投入使用,實現從河北應急調水6億立方米。

實現污水變資源。率先全國啟動了中心城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為再生水廠,每座新城均建設一座高品質再生水廠。全市再生水利用量達到6.8億立方米,比2005年的2.6億立方米增加了1.6倍,超過地表水供水量,成為本市重要水源。

提高城市供水能力。完成第九水廠、第三水廠、田村山水廠改造工程,城區自來水供水能力提高到313萬立方米/日。啟動新城供水工程,中心鎮全部實現集中供水,郊區農民實現安全飲水。

節約用水取得顯著成效。萬元GDP用水量由2005年的49.5立方米下降到2010年的29.4立方米,下降40%,用水效率國內領先。

4、著力推進結構調整,能源供給能力持續增強。

能源供應能力持續提升。建成“五環五級七放射”的配氣體系,形成5個方向、8條通道、18條回路的多方向外受電格局,形成“一廠、一線、多庫、千站”的成品油供應保障體系。

能源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天然氣、電力等優質能源消費占全市能力消費總量的比重提高到70%,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達到3%,煤炭消費比重比2005年下降了11個百分點。

5、積極踐行生態理念,城市環境顯著改善。

空氣質量顯著改善。持續加強大氣污染治理,城市空氣質量二級及好于二級天數的比例達到78%,比2005年提高14個百分點。

水環境質量持續好轉。中心城區污水處理率達到95%,新城污水處理率達到90%。六環路以內市屬骨干城市河湖水系實現生態治理,水體質量大幅改善。

綠色生態走廊啟動建設。永定河生態走廊建設全面啟動;北運河水質加快改善;建成引溫入潮工程,首次實現跨流域調水,潮白河部分河段重現生態河道景觀。

多層次建設城市森林。郊區新城全面開工建設11處濱河森林公園;城鄉結合部加快建設第一道綠化隔離地區郊野公園,基本建成沿東北五環和西南四環的郊野公園環;中心城選擇空間集中、規模較大的城市代征綠地建設開放式城市休閑公園。城市森林體系逐步完善。全市林木覆蓋率提高到53%。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和水平明顯增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能力提升到1.7萬噸/日,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6.7%。

6、推進創新,投融資體制改革和新技術應用取得新進展。

推進基礎設施投融資創新。實施《北京市基礎設施特許經營條例》,積極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領域。采用多種投融資模式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通過PPP、BOT、BT等融資方式建成一批重點工程。穩步推進貸款銀行招標,大幅降低融資成本。

規范基礎設施投資政策。建立軌道交通專項建設資金制度,明確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機制和投資政策,制定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和供排水管網建設改造投資政策,提出南水北調配套工程投資政策。

積極采用新技術新工藝。中低速磁浮列車、軌道交通B型車、CBTC信號系統實現國產化并在軌道交通線路上示范應用,國際領先的膜處理技術在水處理領域推廣應用,透水磚等雨洪利用技術在國家體育場等重大項目中廣泛采用。

7、積累了豐富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經驗。

始終堅持將基礎設施建設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過程整體把握。增強基礎設施承載能力,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引導城市空間完善和產業布局優化。

始終堅持基礎設施統籌均衡發展。既要突出抓好重大項目建設,加快解決突出問題,又要整體考慮,統籌協調推進。

始終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協調各區縣、各部門聯合行動,形成合力,分階段集中安排一批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項目,優先解決社會廣泛關注、市民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

始終堅持國家重大項目與促進本市區域城市化相結合。以重大項目落地建設為契機,積極推動區域城市化建設。

始終堅持理念創新。積極引入新技術、新理念、新模式,提升基礎設施現代化服務水平。發揮基礎設施裝備、設備、工藝采購規模大的優勢,推進自主創新技術的產業化、市場化。實現基礎設施和高新技術產業相互促進。

始終堅持融資創新。依據國家政策調整,積極探索、靈活運用多種融資工具,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保障了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需求。

(二)發展需求。

“十二五”時期,是首都在新的起點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北京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時期,是深入推進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攻堅時期。新時期發展目標對基礎設施建設提出更高的新需求。

城市快速發展對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提出新需求。目前,首都機場航班需求的滿足率僅75%,年均仍有2200萬人次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城市軌道交通通車里程336公里,承擔日常通勤量僅為10%,城市主干路僅實現規劃的50%。資源能源保障壓力與日俱增。同時,隨著首都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民航客運吞吐能力需求超過1.2億人次/年,鐵路發送旅客能力需求達到1.8億人次/年,水資源供給需求超過40億立方米/年,能源年消費需求接近1億噸標準煤,基礎設施服務需求大幅提高,支撐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

城市功能提升與空間形態完善對基礎設施空間布局提出新需求。“十二五”時期,要加快建設“兩城兩帶、六高四新”高端產業功能區,振興城市南部地區、城鄉結合部地區等城市發展薄弱地區,需要基礎設施在空間布局上,既要整體上保障城市功能調整、空間的完善,又要突出重點區域,支撐功能區的發展。

特大型城市難題破解對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水平提出新需求。作為特大型城市,近年來北京城市運行管理壓力更加凸顯。交通擁堵、供水保障、垃圾處理、能源資源緊缺等問題集中顯現。同時,城市應對自然災害、極端天氣等突發事件的能力還比較薄弱,需要基礎設施更加注重建設與管理并重、常態與應急結合、地上與地下統籌。

促進首都經濟圈加快發展對基礎設施區域一體化提出新需求。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實施,需要加快建設以北京為中心的區域一體化基礎設施體系,加強與津冀晉蒙區域城市的聯系,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首都經濟圈的形成。

城市運行管理對基礎設施應用新技術提出新需求。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市民生活要求城市基礎設施服務更加安全、便捷,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要求基礎設施運行綠色、低碳,特大城市要求應急管理更加迅速、高效,需要積極應用現代新技術,不斷提高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管理水平。

總的來看,“十一五”時期基礎設施基本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十二五”時期本市基礎設施將進入體系完善、功能提升、逐步走向成熟的階段。面臨社會關注集中、建設任務集中、資金壓力集中和困難矛盾集中的挑戰。需要強化統籌協調,變壓力為動力,變挑戰為機遇,在新的起點上實現基礎設施的新發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新需要。

二、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

根據《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牢把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和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著力提高基礎設施承載能力,保障資源能源供應,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提升城市環境品質,確保城市運行安全。到2015年基本建成系統完善、安全高效、城鄉一體、區域統籌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促進首都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

(二)發展原則。

統籌系統與局部。既要實現不同領域基礎設施的均衡發展,提升基礎設施整體效益,又要著重解決好關鍵領域的突出矛盾,緩解瓶頸制約因素,解決好影響城市運行的關鍵問題。

統籌建設與管理。既要持續加強能力建設,著力解決總量不足問題,又要注重便利化、智能化、人性化需求,應用新技術新理念,合理規劃、超前考慮、精細設計、優質建設,提高基礎設施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統籌需求與時序。統籌地區開發與基礎設施承載能力,按照適度優先原則,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既要考慮城市發展對基礎設施的服務需求,加快建設,又要充分考慮資金的保障能力、建設管理能力,按照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超前原則,合理安排建設時序,把握發展節奏。

統籌地上與地下。既要加快完善城市道路、交通樞紐、供排水場站等地面基礎設施體系,又要推動地下軌道交通、地下隧道建設,加快管網消隱改造,推進架空線入地,完善地上地下接駁系統,充分利用地下空間資源構建立體化基礎設施體系。

統籌生產與生活。既要考慮構建新的經濟增長極,抓好事關全局的骨干項目,為經濟持續發展增強后勁,又要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充分考慮滿足市民現實需要,解決群眾關心、社會關注的實際問題,提升生活品質。

統籌投資與融資。既要加大政府投資力度,穩定基礎設施投入機制,又要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放大作用,創新融資模式,吸引社會資本。

(三)發展目標。

能力建設實現新跨越。基本實現國際航空樞紐和亞洲門戶功能,民航客運吞吐能力達到1.2億人次/年;基本建成高速公路網,總里程約1100公里,實現城市軌道交通成網運行,運營總里程達到660公里;大幅提升資源能源供應能力,南水北調和再生水兩大水源年供應能力達到20億立方米,城區供水能力達到456萬立方米/日,能源供應能力達到9000萬噸標準煤。

結構優化取得新進展。中心城公共交通承擔全日出行比例力爭達到50%,其中城市軌道交通占公交出行比重力爭達到50%;水源配置更加優化,再生水利用率達到75%;煤炭消費控制在2000萬噸以內,優質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達到6%左右。

質量效益躍上新臺階。萬元GDP水耗、能耗分別比2010年降低15%、16%以上。城市污水基本實現全處理,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0%,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57%,空氣質量二級和好于二級天數的比例達到80%,生活垃圾資源化率達到55%。

服務水平取得新突破。基礎設施服務功能和標準全面提升,居民生活更加便捷。四環以內平均步行1公里即可到達地鐵站點,中心城80%居住區出行500米即可到達公共綠地,城市供電可靠性達到99.995%,10兆無線網絡覆蓋全部平原城鄉和大部分山區,交互式高清電視傳輸覆蓋全市70%以上家庭,基本實現住宅樓房一戶一個信報箱。

表 “十二五”時期基礎設施發展主要指標


三、主要任務

(一)加快建設北京新機場,構建多機場格局。

國際航空樞紐是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基礎條件,也是首都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撐。“十二五”時期,加快推進北京新機場一期工程建設,逐步確立國際航空樞紐及中心地位,構建多機場航空布局,實現多層次、多樣化的航空服務,支撐世界城市建設的要素流動需求。到2015年,民航旅客吞吐能力超過1.2億人次,貨郵吞吐量達到300萬噸。

北京新機場。積極推進北京新機場建設,2015年前力爭建成一期主體工程,新增航空旅客吞吐能力4000萬人次/年。同步規劃建設北京新機場外圍交通及市政配套設施,建立北京新機場與中心城區、首都國際機場快速聯接通道,實現新機場半小時通達中心城區,為打造北京第二個臨空經濟區創造條件。

南苑機場。滿足北京新機場運行的需要,遷建南苑機場,與北京新機場同步建成投入使用,打開北京南大門,探索新南苑機場軍民合用。加快南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南苑機場地區城市化進程。

通用航空。以國家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為契機,發展支線航空和通用航空,完善公務包機、旅游、觀光、體育等商用航空功能,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積極推動公安、消防、衛生、農業、林業等城市公共服務航空功能,提升城市應對突發事件處理能力。加強空管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保障通用航空及相關配套服務產業發展。

(二)構建快速交通干網,滿足區域交通需求。

加快建設以北京為中心的城際鐵路網和高速公路網,完善與津冀晉蒙等省市的交通聯絡體系。通過區域交通一體化,促進區域人口、資源和要素的流動,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為在更大空間范圍內緩解首都人口、資源、環境矛盾創造條件。

城際鐵路網。抓住國家高速鐵路建設契機,建設京滬高鐵、京石客專、京沈客專、京張城際、京唐城際、京九客專等高速鐵路客運專線,大幅提高北京對外交通能力。到2015年,北京在全國率先全面邁入高速鐵路時代,進一步鞏固全國鐵路主樞紐地位

圖1 鐵路規劃示意圖

鐵路樞紐中心。進一步增強北京鐵路樞紐能力,實施豐臺站改擴建,建設星火站和新北京東站,與現有北京站、南站、西站、北站形成7個主要鐵路客運樞紐格局。建成北京站至西站地下直徑線,增強兩個主要客運站的調度能力。同步推進鐵路集裝箱中心站以及鐵路貨運場站的建設,提高鐵路物流集散能力。到2015年,北京鐵路樞紐年旅客發送量超過1.8億人次,年貨物到發量達到9200萬噸。

高速公路網。完善高速公路網絡,建設京臺高速北京段、京昆高速、京新高速(五環~六環)、110國道二期、109國道、京密高速等高速公路。配合河北省、天津市加快首都外環線高速公路建設。市域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約1100公里,形成以北京為中心的“三環十二放射”高速公路網絡。依托高速公路網絡,完善北京出海快速交通走廊,強化直通功能,共享津冀港口資源。


圖2 高速公路規劃示意圖

市域公路網。充分發揮高速公路的輻射效應,建設新城、重要鄉鎮和重點功能區與高速公路聯絡線24條740公里,構建城鄉一體的快速交通網絡,實現城鄉共享快速路資源。


圖3 高速公路聯絡線規劃示意圖

建成淺山區道路360公里,逐步構建“一環、十一放射、多聯絡”的山區路網體系,解放淺山區休閑旅游及農林資源,促進生態涵養區協調發展,引導山區旅游的均衡分布,緩解節假日交通壓力。到2015年,市域公路總里程達到21500公里,進一步完善以國道、市道為骨干,縣鄉路為支脈的公路網體系,國道、市道等級全部達到二級公路以上。同步建設公路綜合檢查站。


圖4 淺山區路網規劃示意圖

(三)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提供立體公交服務。

公共交通是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有效措施。“十二五”時期,加大力度建設軌道交通,完善城市軌道交通網絡,適時啟動市郊鐵路建設,圍繞軌道交通優化地面公交線網,建設綜合交通樞紐,提高換乘效率。到2015年,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力爭達到50%,自行車出行比例保持在18%左右,小客車出行比例降低到25%以下。

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全面完成城市軌道交通近期規劃線網建設,建成地鐵6號線、7號線、8號線二期、9號線、10號線二期、14號線、15號線、S1線、昌平線二期、西郊線等,基本形成“三環、四橫、五縱、八放射”的城市軌道交通網。

加快推進中心城區軌道交通線網加密工程,新規劃、建設一批中心城區、重點功能區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建成8號線三期、16號線、海淀山后線、燕房線等線路,結合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區優化地鐵站布局設置,便利市民出行。

通過車輛增購、技術升級和加裝安全措施,對地鐵1號線、2號線、4號線、5號線、10號線一期、八通線、13號線等既有線路及車輛進行改造,改善乘車條件,縮短發車時間間隔,進一步提高地鐵運輸能力,提高安全服務水平。

到2015年,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累計達到660公里,四環路內線網密度達到0.94公里/平方公里,四環以內平均步行1公里即可到達地鐵站點。全市城市軌道交通日均客運量達到1200萬人次以上,承擔公交出行比例力爭達到50%。


圖5 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示意圖

市郊鐵路。充分利用既有鐵路線和新建城際鐵路資源,開行市郊鐵路列車,建立懷柔、密云、延慶、平谷等遠郊新城到中心城區的快速軌道交通聯系,實現“區區通軌道”。

公共交通。以軌道交通線網為主骨架優化地面公交線網,全面實施公交能力提升工程。改善換乘條件,建設四惠、宋家莊、蘋果園等綜合客運交通樞紐,實現便捷換乘。加強公交場站建設,建成后沙峪、溫泉、北七家等5座中心站和25座首末站。

打造快速公交通勤網絡,建成阜石路、廣渠路大容量快速公交。新增公交專用道150公里以上,總里程達到450公里以上,實現四環路以內公交專用道成網運行,整體提高公交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


圖6 綜合交通樞紐規劃示意圖

綠色出行。改善自行車和步行出行條件,在中心城區地鐵站點周邊試點建立具有一定規模的自行車服務網絡,在西直門、天通苑等重點區域、大型社區試點社區擺渡車,解決城市公交“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基本建成中心城區無障礙交通設施網絡,老年人和殘疾人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四)實施交通疏堵工程,提高路網通行能力。

交通擁堵已成為城市運行管理中的突出矛盾之一。“十二五”時期,繼續完善骨干城市路網,加快微循環道路建設,加大停車設施建設力度,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多措并舉緩解中心城區交通擁堵,實現綠色、便捷、順暢出行。

中心城干道網。基本實現中心城城市快速路網規劃,建成廣渠路二期、西外大街西延二期、京包路(四環~五環)、姚家園路、京順路(四環~五環)等城市快速路,新增快速路約40公里,總里程達到300公里。建成萬壽路南延、馬家堡西路南延、梅市口路西延、長安街西延等一批主干路,新增里程220公里,五環內主干道基本建成。


圖7 中心城快速路規劃示意圖

加快建設東、西二環、臺基廠路、學院南路東延、西山隧道等一批地下交通隧道,進一步增強中心城區路網承載能力,緩解中心城區地面交通壓力。

微循環路網。圍繞中心城擁堵區域,加大城市微循環道路建設力度,建成正義路南延南段、西直門南小街、革新南路、馬連道南街等道路,逐步減少斷頭路、瓶頸路,提高城市路網的暢通性。到2015年,中心城路網密度提高到5.6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微循環路網比例較大提高,路網結構更趨合理。

停車設施。將停車設施納入交通基礎設施體系,統籌規劃,加快建設,規范管理,著力解決停車難問題。五環外地鐵站點周邊同步規劃建設一批駐車換乘停車場,圍繞重點醫院和重點公共區域,進一步加大公共停車設施建設力度。嚴格落實開發建設項目配建停車設施標準,嚴格管理路側停車,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因地制宜建設一批簡易式、機械式停車庫,緩解老舊社區停車難問題。進一步加強停車管理,擴大差別化停車收費區域范圍,引導小汽車在中心城區的合理使用。積極推廣應用信息化、智能化停車設備和停車誘導指示系統。

智能交通。加大現代化信息技術在交通管理中的應用,提高交通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加快交通行業智能化調度系統建設,建成軌道交通線網指揮中心二期工程,完善公交圖像信息系統,實現軌道交通網絡化運營,完善出租車運行服務調度系統,降低出租車空駛率。完善交通智能管理系統,新建道路隨路同步實施,實現中心城區主要道路全覆蓋。完善交通出行綜合信息服務系統,通過信息屏、網站、移動終端及服務熱線等方式,及時發布路況、停車、公交運行等交通信息,為市民出行提供更為實時、便捷的交通信息服務。

新城交通。進一步完善新城交通體系,累計建設新城路網900公里,基本建成新城干道網。建成昌平未來科技城、懷柔雁棲湖生態示范區等重點功能區路網。試點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加快新城與中心城以及新城與新城間聯系通道建設,提高新城對外交通能力。

(五)新增兩大穩定水源,保障城鄉供水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十二五”時期,繼續堅持外部開源、內部挖潛、厲行節約、循環利用方針,重點實現南水北調通水目標,全面完成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新增20億立方米穩定水源,到2014年形成南水北調、密云水庫、官廳水庫以及地下水、再生水聯合調度的多元化水資源保障體系,緩解水資源緊缺形勢。

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建設完成南水北調市內配套工程,到2014年實現中心城區“兩大水源動脈、一條水源環線、一條配水環線、六大主力水廠”的城市安全供水格局,科學調度和充分利用南水北調10億立方米來水,保障城市用水安全,基本緩解首都水資源的供需平衡壓力。


圖8 南水北調配套工程規劃示意圖

再生水利用。建成高碑店、小紅門、清河等再生水廠,全面完成中心城城市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全面完成新城和重點水源保護區鄉鎮污水處理及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全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75%。新增10億立方米高品質再生水,保障河湖水系環境及工業生產用水。

將再生水作為重要水源納入全市水資源供需平衡管理,生態環境領域優先使用再生水。基本建成中心城區再生水調配體系,保障永定河、清河、涼水河等河道生態水源。利用河湖水系輸送、存儲和調蓄再生水,保障沿線綠化灌溉、市政雜用和工業冷卻用水要求,實現水的循環利用。


圖9 中心城再生水調配工程規劃示意圖

城鄉供水。加快第十水廠、郭公莊水廠和石景山水廠等供水設施建設,新增集中供水能力143萬立方米/日,城區供水能力達到456萬立方米/日,中心城高峰供水安全保障系數達到1.25。加強供水管網建設和城市供水管網改造,供水管網漏失率下降到14%。自備井納入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實現供水廠和自備井優化調度。

加快建設新城供水設施,優化水源配置,到2015年實現每座新城“至少一座主力水廠,城區管網互聯供水”目標,基本緩解新城發展面臨的水源衰減和供水能力不足的雙重壓力。懷柔雁棲湖生態示范區等重點功能區域實施直飲水示范工程。全部鄉鎮實現集中供水,農村供水水平進一步提升。

城市應急水源。完善域外應急調水機制,保持本地水源供應能力,保障2014年南水北調通水前北京城市供水安全。繼續實施河北應急調水,積極開辟新的調水通道。加強與上游地區水資源合作,強化水源保護,增加上游來水。實施水源井和自備井改造,保持水源地續采供應能力。

水資源儲備。結合南水北調通水,比照糧食安全儲備模式研究建立北京水資源安全儲備制度,完善儲備工程體系和調度方案,提高應對持續干旱的能力。完善海水淡化前期工作和巖溶水資源勘查評價,做好工程建設的前期儲備。

水資源管理。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區域取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建立并落實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實現嚴格的水資源論證制度,開展規劃及新建重大項目水資源論證或節水評估,嚴格實行建設項目節水“三同時”制度。逐步建立以水控制居住人口規模的制度,城鄉結合部地區嚴禁隨意打井取水、超采地下水。

節約用水。強化節水宣傳,開展節水宣傳“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機關、進部隊”活動,促進全社會自覺節水。建立嚴格的產業節水準入制度,淘汰高耗水產業,工業用水重復率達到95%以上。制定完善的節水器具認證體系,城市居民家庭節水器具普及率達到95%以上。推廣灌溉節水技術。減少施工降水,禁止無序排放。園林綠化、環境景觀、市政雜用等盡量使用再生水,嚴格限制使用自來水。

(六)加強排水系統建設,提升蓄洪排水能力。

堅持高標準、系統性,統籌雨洪利用與城市排水,統籌道路建設與排水需求,統籌管網建設與河道治理,統籌小區排水與城市管網對接,整體提升城市排水和雨洪利用水平。

雨洪利用。把雨洪綜合利用納入城市建設的各個領域,既增雨水資源,又減排水壓力。“十二五”時期要規劃建設地下蓄水池,推廣透水鋪裝,建設低洼草坪綠地,建設下沉式綠地及雨洪蓄滯區,利用砂石坑建設雨洪滯蓄區,把水留在地下,留在綠地,留在坑塘,降低洪水流量,逐步建設符合北京特點的城市雨洪綜合利用體系,大幅提高雨水的集蓄利用水平。

排水管網。科學制定防洪排澇標準,科學規劃城市排水系統,高標準建設城鄉排水設施。統籌道路系統與排水設施,統籌小區與城市排水管網,統籌河道治理與管網建設,加快完善排水管網,打通斷頭管道,改造雨水舊溝和雨污水合流管道,整體提升管網排澇能力。改造雨水泵站,提高排水能力,建設調蓄水池,全面完成現狀積水點治理,及時排查和處理新增積水點。

河道疏浚。以城鄉結合部地區為重點,加快疏浚馬草河、豐草河等中小河道,全面完成城市排水河道治理,解決城市排水下游問題,給雨水以出路,實現水暢其流。實施西郊蓄洪回灌工程,構建城市排水河道網絡系統,完善“西蓄、東排、南北分洪”的城市防洪體系。

(七)突出林水要素融合,改善城市宜居環境。

綠地和水系是城市生態環境的兩大要素,建設城市森林,改善水環境是建設宜居城市的重要措施。“十二五”時期,以區域為對象,突出林水要素融合,讓森林走進城市,讓河流風貌再現,構建“以水為魂、以林為體、林水相依”的宜居環境,形成林水相融、河道綠帶交相輝映的濱水景觀。

城市森林。加快建設大尺度城市森林。建成11座新城濱河森林公園。繼續按照郊野公園標準對第一道綠化隔離地區綠地進行近自然化、公園化的提升改造,全面建成第一道綠隔郊野公園環。實施第二道綠隔提質增效工程,鞏固綠化成果。建成南海子郊野公園二期、南中軸森林公園和園博園。積極推進建設國家植物園。推動園林綠化功能從生態景觀向休閑服務升級,滿足居民多層次、多選擇的生態休閑需求。

城市綠地。多方式、多措施增加城市綠地,拓展城市綠色空間。大力實施公共建筑屋頂綠化、建筑墻體垂直綠化和立交橋綠化等立體綠化建設,提升城市綠色景觀。實施拆違增綠和見縫插綠,完成2000公頃代征綠地綠化任務,建設城市休閑公園,滿足市民就近生態休閑需求。發揮露天停車場綠化“占天不占地”的特點和優勢,繼續推動露天停車場綠化建設。挖掘不同街區的歷史人文內涵,依托城市道路綠地和胡同街巷綠化,采用不同的園林景觀設計手法及特色樹種,形成林路相輔的園林特色街區。2015年,中心城80%居住區出行500米即可到達公共綠地。

河湖環境。利用再生水,改善重點河湖水系斷流干涸、水質不達標的狀況,因地制宜重建河流生態景觀。補充生態水源,建設西部永定河綠色生態走廊,實現湖泊溪流相連自然景觀。完成北運河、溫榆河流域水系治理,實現水質還清,重現古老漕運河道水景。實施跨流域調水,再現潮白河湖泊水面和蘆葦叢生的優美環境。擴大漢石橋和翠湖濕地公園規模,改造提升野鴨湖濕地,完善城市濕地系統。

加快城市南部、朝陽東部、海淀北部等區域城市河湖水系生態治理,提升地區環境品質和排水能力。實施中心城區重點水域水質改善和重點新城河湖生態治理工程,維持水清岸綠城市景觀。挖掘古都歷史水文化,重現長河觀柳、盧溝曉月等歷史水景。

圖10 三大流域治理工程示意圖

濱水林帶。充分利用河岸土地空間,解放濱水資源,按照“宜彎則彎、宜寬則寬、宜島則島、宜灘則灘”的原則,生態治理城市河湖水系,提升河道兩側綠化水平,滿足市民觀水、親水、近水的生態休閑需求。沿通惠河、涼水河、亮馬河、壩河、清河等中心城河湖水系打造十大濱水林帶,形成“水秀而可近,岸綠且可親”的綠色濱水景觀。

垃圾處理。堅持新建和改造并重,加強現有垃圾處理設施提升改造,實現全密閉運行和滲濾液處理能力達標,2015年全市生活垃圾處理能力達到3萬噸/日,滿足全市生活垃圾處理需要。改變原生垃圾填埋的傳統處理方式,提高垃圾焚燒和生化處理比例,焚燒處理、生化處理和填埋處理的比例達到4:3:3。實現餐廚垃圾單獨收集,原則上各區縣負責就地消納。實現醫療垃圾全部消納處理,處理能力達到80噸/日。對建筑垃圾、電子廢物、醫療廢物、危險廢物、城市污泥等實行分類管理。提高垃圾資源化水平,構建再生資源產業鏈。

污泥處置。實施污水處理廠污泥的資源化處置,充分利用自產沼氣、電廠和水泥窯余熱資源,采用干化、焚燒和堆肥等無害處置方式,高標準建設高碑店消化干化、琉璃河水泥窯焚燒、龐各莊堆肥等污泥處置工程,實現污泥全部無害化處理。

(八)提供清潔優質能源,確保供給安全穩定。

本市能源資源嚴重依賴外部,建設綠色北京和中國特色世界城市對能源安全可靠供應、清潔高效利用和多樣便捷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時期,適應特大型城市能源運行特點和綠色發展要求,以確保能源安全為前提,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更加注重能源供給的系統性、安全性、多元性、多向性和清潔性,實現能源供應體系新跨越。

能源結構調整。大力削減煤炭終端消費,顯著提升天然氣、電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實現2015年優質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80%以上。嚴格限制中心城區燃煤使用,完成三大燃煤電廠和63座大型燃煤鍋爐天然氣改造,繼續實施非文保區平房、簡易樓小煤爐清潔能源改造,基本實現五環內供熱無煤化。2015年煤炭消費總量力爭控制在2000萬噸以內。積極推進太陽能、地溫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

城鄉供熱。按照“穩定中心大網、發展區域新網、加強多元互補、實現多網共聯”的原則,加快優化源點布局,加速完善供熱網絡,穩步推進綜合調控,構建安全高效清潔的“‘1+4+N’+X”供熱體系。建成四大熱電中心,結合大型燃煤鍋爐房改造配套建設分布式調峰熱源,中心大網供熱能力控制在2億平方米;建設區域能源中心,全市供熱面積達到8.5億平方米;供熱能源結構中,煤炭比例下降到20%以下,天然氣供熱增加到70%以上,基本滿足城鄉供熱需求。新城全部實現集中供熱,新城地區新建、擴建的供熱設施原則上以燃氣供熱為主。擴大區域能源合作,引進域外熱源,滿足通州、房山部分地區供熱需求。


圖11 城市供熱布局示意圖

天然氣供應。建成陜京四線、唐山液化天然氣、大唐煤制氣等重點氣源工程,實現氣源多方向供應。建設地下儲氣設施,增強調峰應急能力,保障冬季用氣安全。新建高壓外圍大環,建成六環路二期等市內輸配管網干線工程。新建西沙屯、高麗營等門站。建成“三種氣源、六條通道、兩大環線、九座門站、六種級制”的多源、多向、多級燃氣供應接收體系,天然氣年接收能力超過200億立方米,全部門站日接收總能力達到2.4億立方米。繼續完善城市配氣管網,重點建設五環路與六環路聯通線、四大熱電中心專用供氣管線等工程。推進新城和鄉鎮燃氣管線建設。10個郊區新城全部接通管道天然氣。


圖12 天然氣設施規劃分布圖

城市電網。加強外受電力通道、變電設施建設,完善高壓環網,實現從東北、山西、內蒙等5個方向、10大通道接受外部電力,外電接收能力達到2600萬千瓦,比2010年提高25%。增強本地電源支撐,本地電源比例達到35%左右。新建、擴建變電設施,五環內變電站雙方向電源比例提高到80%,重要功能區配電網實現雙環網結構。到2015年,城市供電可靠性達到99.995%,城市核心區和重要功能區供電可靠性接近99.999%。建設延慶智能電網示范區。


圖13 外部電力接入規劃示意圖

成品油。加強油品煉廠能力,提高資源保障度。改造現狀環六環路成品油輸送管線以及天津到燕化輸油管道;新建中石油環六環、錦鄭管道石樓支線以及石樓-昌平-順義輸油管道,新增成品油管線長度300公里。新建昌平,擴建石樓、長辛店等油庫。2015年油庫總庫容超過100萬立方米。


圖14 油品管道設施規劃示意圖

(九)打造信息樞紐城市,邁入信息高速時代。

互聯互通的高速信息網絡是實現資源共享的重要措施,是市民享受時尚便捷都市生活的重要體現。“十二五”時期,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升級,加快信息通信高速網絡和樞紐建設,促進資源共享和互聯互通,構建城鄉一體、全面覆蓋的現代化信息基礎設施網絡,推動首都全面邁進信息高速時代。

高速信息網絡。推進信息通信管線集約化建設,實現100兆光纖到樓入戶,1G寬帶服務覆蓋社區。推動10兆無線網絡覆蓋全部平原城鄉和大部分山區。推進“三網融合”試點,促進移動多媒體、互聯網電視等融合發展,實現交互式高清電視傳輸覆蓋全市70%以上家庭。完善800M數字集群通信網,保證政務通信需要。

通信樞紐。建設面向公眾和產業服務的城市基礎空間地理信息服務平臺,推進數據交換中心、數據中心和信息處理中心建設。利用云服務等技術推進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共享,讓社會公眾享受到方便快捷、多樣化的信息服務。提升政務網絡信息化水平,推進跨部門、跨區縣信息采集、交換、管理和應用。

信息安全。全面建成北京市信息安全災難恢復中心,實現重要信息系統和業務數據的異地容災備份。建設北京市信息安全應急響應與處置中心、通信保障與信息安全應急指揮中心、信息安全災難恢復中心,加強各行業、各領域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

物聯網。推進制定物聯網應用標準和規范,促進數據應用和支撐平臺建設,推進物聯網在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生態環境、資源管理等服務領域的應用,提高現場感知、動態監控、智能判斷和快捷反應能力。發揮物聯網信息技術在食品安全追溯、藥品監管、生產監管、環境監測等方面的支撐功能,打造“安心工程”。

郵政服務。整合郵政設施資源,優化網絡結構,著力構建布局合理、分類設置、功能完善、城鄉覆蓋的現代化郵政設施網絡,服務能力與水平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完成北京站郵政樞紐改擴建,完善全市郵政網點,實現全覆蓋。基本實現每萬人一個郵政服務網點,住宅樓房一戶一個信報箱。積極發展電子商務配送、供應鏈服務、一體化物流等業務,提高郵政網絡設施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

(十)強化城市運行管理,建設安全可靠城市。

隨著城市規模的進一步擴展,城市運行管理壓力更加凸顯,特大型城市的安全運行面臨著越來越多挑戰。“十二五”時期,要注重常態與應急、地上與地下統籌發展,有效整合城市管理各行業、各區縣的資源,提升城市管理效能,依靠科技投入和管理創新推進智能化、精細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運行和安全管理水平。

城市運行。以保障城市生命線安全為重點確保城市運行安全。加大城市交通疏堵,提升交通運行效率。加強能源儲備,強化能源供應體系的安全保障。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維護機制,保障設施運行安全。推進地下管網消隱改造,加快完成6800公里老舊管線更新改造任務。狠抓雨洪利用工程,強化城市防洪排水能力建設。

防災減災。加強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等防洪河道及堤防治理,完善蓄滯洪區配套建設,夯實城市防洪基礎。完成病險橋梁、水庫、水閘除險加固,消除市政公用設施安全隱患。升級改造消防基礎設施,加強防火道路、物資貯備庫、防火停機坪、用水貯備點等消防設施建設。加強抗震排查和加固,完善地質、地震、氣象等自然災害的監測和預警體系,提高預警預報水平。

應急管理。健全完善“統一指揮、快速響應、綜合協調、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城市應急管理機制。適應特大型城市高層建筑多、人口密度大等特點,立足于長效機制建設,細化完善各類應急預案,全面加強消防、防洪、防震等設施能力和救援隊伍建設。探索建立城市低空應急救援系統,充分利用綠帶廣場及公共設施建設應急避難場所,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建立覆蓋中心城的基礎設施應急搶修基點網絡,完善應急預案,加強搶險隊伍的協調指揮,提高應急事故的處置速度和水平。逐步完善暴雨汛情預警及多部門聯防聯動機制,及時部署城市運行部門防汛安排,指導學校、單位、企業、商場、飯店調整作息時間,調動全社會參與防汛,實現全社會快速反應。

智能管理。借助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手段,圍繞道路、水庫、地下管線等基礎設施,完善監測預警網絡,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建設智能交通、智能電網、管網監控系統、多水源智能調度系統,提升精細智能管理水平。整合各種支付方式,完善水電氣繳費服務功能,讓市民享受城市信息化建設成果。

四、保障措施

“十二五”時期,基礎設施建設任務重,強度高,投資規模大,須采取一系列措施,確保完成規劃任務,實現規劃目標。

(一)加強統籌協調。

針對基礎設施跨區域、多領域的特點,規劃實施應堅持統籌協調,均衡發展。

層級結構統籌。經過長時間快速發展,支撐基礎設施系統的主骨架已具備基礎,發展格局和路徑已清晰。未來一個時期,在繼續加快構建系統主骨架的同時,統籌推進完善系統層級結構的支脈節點,提升基礎設施整體運行安全和效率。

行業領域統籌。逐步改變基礎設施單一領域獨立規劃建設的模式,以區域為對象,統籌實施道路、管網、站點項目,實現同步建設,確保不同行業不同領域協調平衡發展。

空間布局統籌。統籌舊城與新城建設,解決好舊城的安全運行和新區的發展問題。充分考慮基礎設施空間布局的整體性與行政區劃分割的矛盾,協調上下游、左右岸及相鄰區縣,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行,確保基礎設施整體性和連續性。

責任主體統籌。積極協調市屬審批部門以及各行業各區縣以規劃目標任務為主線,將年度工作重點集中,形成聯動機制,提高工作效率。

(二)完善政策機制。

把握基礎設施發展規律,創新完善政策機制,提升基礎設施項目投資、建設和管理水平。

規范投資機制。根據市場化程度和價格水平,理順政府、企業、社會投資關系,明確界限,進一步加大政府對公益性項目的投資力度。強化投融資改革,建立合理的投資回報機制,積極采取PPP、BT和TOT等融資模式,吸引社會投資進入基礎設施建設領域。

創新建設機制。強化城市建設的人性化、智能化理念,建設更加便利、高效的基礎設施。規范建設標準,積極推進地下管道管廊化,優化立交橋的人性化設置,實現軌道交通多出口設置,新建小區嚴格執行建設標準配置。突破行業部門和實施主體界限,實施道路和市政管線統一立項,統籌實施,杜絕道路“拉鏈”現象,積極創造條件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項目規劃和設計。

改革運營機制。進一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和發展瓶頸,深化管理體制改革,研究基礎設施所有權、運行權、管理權三權分離,逐步實現資產部門所有、企業專業運行、行業監督管理的多元化運營管理機制。推進國有基礎設施企業改革,積極支持社會資本進入基礎設施領域,重點在運營管理環節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加強監管,提升運營服務水平和效率。建立完善與價格機制相適應的財政補貼機制,實現政策集成聯動。

(三)應用高新技術。

應用高新技術提高基礎設施科技含量,增強設施功能,降低建設成本,促進自主創新,帶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實現基礎設施和高新技術產業相互促進。

鼓勵高新技術應用。完善鼓勵高新技術應用的政策、體制、機制,積極推廣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在基礎設施領域的應用,在政府投資領域優先采用。完善和調整技術標準、規范和規程,破除技術壁壘,為應用自主創新技術創造環境。

促進高新產業發展。利用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大、產業鏈長、見效快的特點,加快推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產業化、市場化,帶動產業升級,提升高新技術企業核心競爭力,拓展提升地區競爭能力,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四)實施重大項目。

重大項目關系全局和長遠發展,是規劃目標的重要支撐。以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為重點,集中力量,加快建設,分解落實年度計劃任務,保障規劃順利實施。

堅持重大項目帶動機制。按照集中力量辦大事,分階段解決重大問題的原則,圍繞城市功能提升、資源能源保障、環境品質提高等重點任務,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加快解決交通擁堵、水資源短缺問題,改善能源結構,保障城市生命線運行安全。

建立項目循環儲備機制。根據規劃任務建立重大項目儲備庫,實現儲備一批、論證一批、建設一批的良性循環機制,提前謀劃、提前啟動項目前期工作,落實重大項目建設條件。

規范重大項目審批程序。按照“加快、簡化、下放、取消、協調”要求,優化項目審批程序,分類明確和設立項目審批前置條件,提高審批效率。按照以規劃定項目的原則,先論證立項,再開展前期,減少重復工作,提高項目前期工作效率。

(五)保障資金供應。

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方針,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資保障體系,保障資金供給能力。

加大政府投資力度。根據城市發展實際,精心安排基礎設施投資,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的引導作用。建立市財政用于基礎設施投入的正常增長機制,完善區縣政府配套重大項目資金機制,發揮政府投資的主導作用。

發揮融資平臺作用。保證現狀基礎設施融資平臺的資本金投入,完善還本付息機制,積極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增強基礎設施企業融資能力,滿足國家相關政策要求,增強融資能力,保障建設資金需求。

積極創新融資模式。明確政府與投資者之間的風險分擔、風險補償機制,營造公平競爭環境。積極采用BT等融資模式,探索融資租賃、保險債權方式,吸引社會資本進入。

(六)加強規劃管理。

規劃的實施管理既要突出重點,又要加強統籌。注重規劃的嚴肅性,嚴格按規劃審批項目。建立規劃的動態評估及調整機制,保證規劃的科學性和實際效果。

動員社會廣泛參與。規劃的落實需要全社會的參與與支持。充分發揮基層組織、民間組織、行業組織、社會中介組織和公益組織的積極作用,加強對規劃的宣傳,提高公眾的規劃意識,讓更多的市民參與到規劃的實施和監督中來,實現規劃的社會管理。

加強規劃動態評估。建立城市基礎設施計劃、統計和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監測分析,及時解決實施中的問題。在規劃實施的中期階段,圍繞規劃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的實施情況進行中期評估,注重效率分析,逐步建立科學合理的規劃評價機制。

嚴格規劃項目審批。本規劃是全市基礎設施領域發展建設的重要依據,依據本規劃安排好全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年度計劃。嚴格按照規劃審批項目,堅持以規劃定項目,以項目落實規劃。

本規劃經批準、發布后,作為指導北京市“十二五”時期基礎設施發展的指導性文件,由城市基礎設施各主管部門組織實施。規劃期間,若遇到經濟社會政策或其他重要原因需要調整時,按程序報批。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

關于“北京市“十二五”時期重大基礎設施發展規劃 ”評論
昵稱: 驗證碼: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谷騰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新中文字幕在线| 全部孕妇孕交BBBBBB| A片放荡少妇高潮喷水小说| 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专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AV久久久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视| 免费网站国产| www.av在线视频| 国产手机在线自在拍| 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手机看片| 999插插插| 国产国产人免费视频成69大陆| 亚洲中文无码永久在线| 日本九九视频| 国产一卡2卡3卡4卡无卡免费视频 国产一卡2卡3卡4卡有限公司 | 一个人观看的免费视频| 爱的尸检报告|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av美女|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色翁荡熄又大又硬又粗又视频图片| 亚洲综合色丁香麻豆| 日本一道本高清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精品区综合A片| 国产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一级电影| 99热在线精品播放| 一本到一本到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特色大片免费网站| 成人影院wwwwwwwwwww| 午夜视频www|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 国精产品一二二区视早餐有限公司| 欧美黑人操| 乱码AV午夜噜噜噜噜| 性欧美人| 国产精品大陆在线视频| 亚洲电影在线观看高清影院| 日韩亚洲欧美综合| 亚洲精品一本之道高清乱码| 五月天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