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知世博會垃圾分類和處理的啟示
知識可以傳授卻無法遺傳.這是人類自身一種不可彌補的缺陷。面對人類文明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每個人都必須通過書本從頭學起。當然自從近代有了世博會.人類的文明、文化得到快速的傳播推進。因為,展覽――這種直觀、生動、形象的觀賞方式,其知識的獲得遠比閱讀來得快捷和直接,畢竟能體驗的東西才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愛知世博會中,給我最具精神上沖擊的并不是那些高科技的展品、壯觀美妙的影視片,也不是天南地北的風味小吃、異域風情的歌舞表演.而是隱于世博會園區(qū)中處處可見的垃圾處理以及為之服務的一種文化和精神。
愛知世博會提出”不讓一點兒垃圾走出會場”的口號。以3r—減少(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huán)(recycle)理念作為世博會舉辦的原則和精神。其中垃圾處理便是重要的一個實施環(huán)節(jié)。在世博園中餐飲用水和污水通過高濃度臭氧凈化成為中水,供給廁所和植物灌溉使用。會場內的餐廳全部使用有機餐具,使用后能在短時間內用微生物加水分解。所有生活垃圾都將被有效利用,轉化成燃料或燃料電池供世博會現(xiàn)場能源之需,實現(xiàn)循環(huán)再生利用,讓有限的資源無浪費地使用。垃圾的處理本身成為主辦方演繹世博會主題“自然的睿智”一個有機部分。但是這些具體的落實卻是通過垃圾的分類回收和游客的自覺參與來共同完成。
愛知世博會的垃圾桶為六角柱體墨綠色,桶口有日文、英文和圖案對分類品種做出標志,桶體是透明塑料袋部分,給人看清里面盛放的物品。垃圾分十二個類別根據不同東西進行分類回收有些雖是同類物品,但根據回收利用的不同加以分開如紙質物品中就分成印刷品報紙類和紙杯紙盒包裝類。除了十種可回收類垃圾,有兩種垃圾是非回收類,一個是用于處理不同的剩余食品,另一個是用來處理剩余液體飲料。
每組垃圾桶有兩名專職管理人員,身穿黃色熒光工作服熱情和藹、不厭其繁地接待著游客,他們協(xié)助人們把吃剩在碗里的食物倒入桶中,塑料碗和筷子則先后分別被扔進兩個不同分類的桶。盡管分類非常煩瑣,但游客在管理人員的認真態(tài)度和負責工作中都能積極配合。其實每位游客也看到經過這樣分類的處理,桶內的垃圾幾乎整齊劃一,為了一類物品,待桶裝滿后便是垃圾的成品。每隔一定時間身穿灰色工作服的管理人員會推著大桶來收集不同的垃圾,并把它們送到園區(qū)中一些中轉站等候下一輪的處理。
遍布園內的垃圾桶群由于它的體量不顯眼,色彩也并不奪目,當游客飽覽風光時并不感到它們的存在,但是一旦需要卻可以隨時隨地發(fā)現(xiàn)。這些默默無聞的垃圾桶和垃圾管理人員的存在,確保了每天達10萬人次的游覽環(huán)境纖塵不染、一清二楚。
垃圾桶對世博會整體環(huán)境的和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清潔、整齊的成品垃圾收集又為自然物質的再生利用做好必要的準備。不過更重要的是在整理垃圾的過程,傳遞給了每一位游客“珍愛地球“的理念。抽象的主題化解在具體的展示之中,又是如此地簡單樸素。每個人小小的舉手之勞居然共同做出一篇保護地球環(huán)境的大文章,而文章的撰寫者又都是前來世博會觀賞的游客。
優(yōu)美的環(huán)境自然造就良好的心境,良好的心境自然又會產生追尋這些創(chuàng)意的文化背景。在每天來回名古屋的途中,大家除了暢談愛知世博會展覽的故事也會對世博會中垃圾的處理贊不絕口。
一天,在日本生活多年的中國人張先生給我們講了一個關于垃圾處理的故事。他讓我們先猜一猜:如果在日本發(fā)現(xiàn)有人不經分類亂扔垃圾他將面臨三項處罰。前兩項我們很快都猜到。第一,經過管理者的仔細檢查,最終發(fā)現(xiàn)垃圾戶主,把這袋垃圾送還給他要其重新分類后再扔回垃圾桶。第二項,采取一定的罰款以示教育。第三項答案,我們雖經多種方法終未猜中。第三項答案是,小區(qū)的管理者會邀請戶主和另一位人士共同參加為期一星期的專題學習班。但是,這另一位人士必須是家庭中孩子所在學校的班主任老師。聽到謎底我們不由為如此簡單卻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拍案叫絕。因為,作為家長‘誰也不會愿意把自己的丑態(tài)暴露在自己的孩子面前,也不會愿意生活小事的錯誤被孩子的學校去大勢聲張,更不愿意連累孩子的老師去陪伴自己丟人現(xiàn)眼。故事的事實性,我們已不必去認真考證.但是從每天人人遵守這樣的一種法則的景象,可以充分相信這樣的一個事實。
我們猜不中的原因并不在于方法而是根本沒有從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層面去想。其實,當一種制度演化為一種文化,制度的本身會悄悄隱去,留下的便成為一種共同遵守和維系的行為一種約定俗成的準則。
不過,也難怪我們從心底里從未把垃圾和垃圾處理從文化建設的角度想過。由此聯(lián)想,我們真應該小題大做學習各國經驗,創(chuàng)造出自己行之有效制度和管理文化。
在日本的日子里,我開始關注起垃圾的處理。我發(fā)現(xiàn)名古屋市垃圾分為四類,人們每天定時處理。在車站、路口常能看到志愿者舉著勸阻吸煙的牌子和旗幟。每天清晨有一些老年志愿者手持綠色塑料袋,不厭其繁在馬路角落中揀煙蒂,當他們收拾起煙蒂時可以著到其默然的神情,當地面恢復清潔時,又能看到他們由衷的流露出歡快和喜悅。在新建成的中部機場,一些大企業(yè)和大學在垃圾桶上做著自己的宣傳廣告。這一切,可以看出人們對環(huán)保的重視和對垃圾所采取的積極態(tài)度已經化做全社會的自覺行為。由此,便不難想象愛知世博會中把垃圾分為12分類的社會基礎和文化背景,以及人們在處理垃圾時的精神支柱。
人的生物屬性決定著人與自然的從屬關系.人對垃圾的處理不僅反映著人對待環(huán)境的態(tài)度,也能標明人與人、人與自身的文化關系。愛知世博會的垃圾處理無疑為我們每個人提供了一個善待自然的一個標準,它以一種無形、無聲、無色的展示,讓每個人都在有意和無意間,在一種體驗、感受、參與、互動中去領悟和學習。
人類可以通過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改變自身的生存環(huán)境,但是如何對待自身產生的垃圾反映粉人們對待現(xiàn)實和未來的態(tài)度。
愛知世博會主辦方把一件人人可以做的事,但并不是人人想到去做的事,演繹成人人愿意去做的事。這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點啟示:人類舉手之勞的小事也能成為演繹世界重大主題的展示。當然.能把這樣一種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和文化,化為人類的共同行動。毫無疑問,這必將成為世博會最好的精神遺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huán)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