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海水淡化還需跨三道坎
3月24日,這個日子對于關注中國水資源利用的人們來說顯得很不尋常。這一天,我國最大的“雙膜法”35000噸/日海水淡化工程在中國華能集團玉環電廠成功運行兩年,這意味著我國已經完全掌握大型海水淡化工程設計、施工和運營的經驗。這對于從根本上解決制約我國沿海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瓶頸問題意義重大。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我國沿海11個省、市、區以全國15%的土地,養活了全國40%的人口,創造了全國67%的國內生產總值。但沿海地區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的1/4。我國人均水資源量為2700噸,而北方沿海的天津、河北、遼寧和山東4省市,人均綜合用水量僅為269噸;南方沿海7省市人均綜合用水量為560噸,均處于極度缺水狀態。不少地區由于地下水超采,已經造成地面下沉、海水倒灌、生態環境惡劣。
玉環電廠海水淡化工程,不僅解決了企業自身全部生產和生活用水,還在枯水季節,反過來提供給玉環縣城10000噸/日的居民用水,相當于縣城居民用水總量的1/3。它的成功運行,給我國沿海地區的工業企業和城市在如何開源和節流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榜樣和示范作用,也為我國建設10萬噸以上的大規模海水淡化工程奠定了基礎,向大海要水不僅是解決我國沿海地區淡水資源短缺的現實選擇,也是實現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保障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措施。
雖然大力發展海水淡化的時機已成熟,但業內專家一致認為,我國制約海水淡化產業發展還有三道坎:
一是水價相對高 海水淡化噸水成本雖已經降到4至5元/噸左右,但相對于大部分沿海城市1至3元/噸的自來水價格而言,仍然偏高,這是因為海水淡化水價計算是按照工程成本計算,而自來水價格是政府指導價格,享受財政補貼。如果政府能加快水價改革,建立淡化水和自來水公平的競爭機制,勢必會加快我國海水淡化的步伐。
二是核心技術少 膜法海水淡化三大核心反滲透膜、高壓泵、能量回收裝置等技術,仍被美、日、德等發達國家所壟斷,基本依賴進口。我國已成為繼美國陶氏、海德能、科氏和日本東麗等公司之后,全球第五個具有反滲透膜生產能力的企業。但和發達國家的投資規模相比,我們還相差甚遠,國內目前大、中型海水淡化工程基本采用的仍是進口膜。而一套海水淡化工程,僅膜裝置就要占到工程總投資的40%左右。
三是危機意識差 我國目前海水淡化工程數量少、規模小,日產量僅為世界的1%。我國現已投入運營的20多個海水淡化工程,總產量在10萬噸/日左右,還抵不上以色列、沙特等國家一個工程的水處理量?亢2怀“海”,根本原因還在于對我國水資源方面的危機意識不夠,對海水淡化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認識不足。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