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初步建立污水處理運營機制
近日,記者來到了天津奧體中心,遠遠望去,4個人工湖湖水清清,奧體中心就像是一粒飛躍而起的“水滴”,在湖面的映襯下發出耀眼的光芒。而注入人工湖的水及30米寬的綠化帶澆灌用水,都是由天津紀莊子污水處理廠經過處理后的中水,充分凸顯了今年奧運會綠色、生態、環保的主題。
接下來,記者來到了天津梅江樓群中的香水源社區王樹華大媽家,主人興奮地對記者說:“自打家里接上了中水管道,澆花、沖廁、擦地、洗車就全用中水了。”王大媽扳著手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用1噸自來水需要3.9元,而用1噸中水才需要1元錢,用中水既能節約水資源還能省錢,可謂一舉兩得。
完善污水處理設施是改善城市水環境,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天津市自1958年海河“清濁分流、咸淡分家”始,中心城區(外環線以內334平方公里)所有直接入河的排水管道都被截流,按照雨、污分流制建設排水管網,并將中心城區逐步規劃為紀莊子排水系統、咸陽路排水系統、雙林排水系統、趙沽里排水系統、張貴莊排水系統和北倉排水系統六個排水系統,在每個排水系統內各規劃了一座污水處理廠。按照規劃每個系統內的排水管網將污水收集后排向規劃的污水處理廠,已經建成污水處理廠的系統內污水,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理后排入排水河道,所有經污水處理廠的水最終經排水河道排入渤海。
天津市建委副總工程師王旭東向記者介紹,天津市中心城區于1984年建成一座大型城市污水處理廠,設計日污水處理能力為26萬立方米。2000年開始對紀莊子污水處理廠實施了擴建工程,將污水處理廠的日處理能力提高到54萬立方米。1993年建成東郊污水處理廠,設計規模為40萬立方米/日。2005年建成咸陽路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達到45萬立方米/日。2006年建成北倉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達到10萬立方米/日。經過多年建設,天津市中心城區基本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截至2007年底污水處理能力達到149萬立方米/日,中心城區污水處理率達到80%,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有效削減,中心城區景觀水體水質達標率100%,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天津市從2002年建成紀莊子中水廠以來,中水處理及利用走在前列。截至2007年底,天津市共建成3座中水廠,處理能力達到16萬噸/日,配套管網達到347公里。天津市從2003年開始實行“雙管入戶”,截至2007年底,已建成面積達1197.3萬平方米的“雙管入戶”住宅,梅江地區、奧林匹克村、淺水灣和陽光100的4個居住區2.8萬戶居民已用上了中水。
近年來,天津市全面落實污水處理收費政策,初步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污水處理運營機制,天津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營和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從1992年起,天津市利用世行貸款項目累計融資26.8億元,建成了雙林污水處理廠、漢沽區污水處理廠,改造了大沽排污河等污水管網設施,運行效果明顯。2001年1月,由天津市政投資有限公司收購ST渤化后變更為天津創業環保上市公司,以中心城區四座污水處理廠的運營為主營業務方向,他們還把業務開展到了其他省市,分別在安徽、云南、湖北、山東等地建立了不同規模的污水廠,走出了一條立足天津,服務全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