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治理需一二十年 "內外兼治"
在8月29日舉行的國家水專項太湖流域項目論證會上,有關專家為治理太湖開出了“內外兼治”兩劑藥方。
眼下進入9月,氣溫漸降,湖泊治理專家的神經卻高度緊張起來。有關人士介紹,每年藍藻暴發的高危期為5-6月份和8-9月份兩個時段。太湖的富營養化水體和33攝氏度上下的氣溫結合,就成了藍藻暴發的高危點。
湖泊生態專家認為,太湖湖體營養鹽濃度長期在較高水平波動,已形成典型“藻型生境條件”。即使完全切斷外源污染,只要溫度、水流、光照等條件適宜,藍藻水華仍舊會大規模暴發。
與會專家認為,大型湖泊治理,在控流截污的同時,還必須促其排出“內毒”。省環保廳有關負責人介紹說,我省這兩年實施的治太項目,不少屬于治太“內方”,如打撈藍藻、調水引流、底泥清淤、河流整治、拆除圍網、監控預警等。截至8月6日,我省已打撈藍藻40多萬噸,相當于去年的2倍多;“引江濟太”工程已累計抽引江水20億立方米,其中入太湖9億立方米等;而漕橋河的清淤工程已經完工。
“外方”是建立清水生成的“過濾網”。國內湖泊治理專家金相燦教授考察了歐洲和日本的湖泊治理發現,如果湖泊周圍居民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1200人,湖泊必然遭到污染。太湖周圍已經接近這個數字。但引入科技治理可以適當提高這個彈性。從長遠看,湖泊要形成清水產流機制,才能維持治理的效果。
他提出的方案是,在湖泊周邊設立幾道綠色防線。第一道是湖濱帶,相當于一個高出平地的綠色圍壩。再向外,是緩沖帶和湖蕩水網,包括一些濕地和小型的“衛星湖泊”,對聚集的水流有凈化作用。最外圍是涵養林地,防止水土流失,并把雨水等涵養起來,慢慢向湖區滲透。
記者了解到,江蘇林業部門已經完成環太湖一公里和主要入湖河道兩側造林面積58000多畝,一旦國家水專項項目在太湖正式實施,這個綠色工程必將成為重要的實施保障。
不少專家指出,按照太湖流域現有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其治理條件,太湖恢復碧波美景,在未來10-20年內困難不小。金相燦教授指出,從發達國家走過的環保之路來看,大型湖泊治理是個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從藻型條件到草型環境的轉換、湖泊周邊生態環境的形成等規律看,一般以20年為一個周期才能看出“療效”。最緊迫的做法,是采取有力措施,遏制太湖生態系統結構迅速惡化的勢頭。這需要國家層面和沿湖各個省市齊心協力來做。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