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河流水質處理的應用
1999年11月海南省采用“WT-FG”生物法污水處理技術,在海口市內銀河路地段的長30m、寬20m深2.0m的河段上進行生產性的工程試驗運行。該河流全長近5km,由于有大量的城市生活污水排人河中,河水變黑,臭氣很濃,污泥大量產生,蘭藻不斷繁殖,河水嚴重污染,老百姓稱之為“ 臭水溝” 。多年來,海口市政府對河流幾次清掏河床,但治標未治本,成效不顯著。試驗運行期間,3d內臭氣全部消除;經過2個月的處理,河水變成無色透明、無味無嗅,污泥由45cm減至8cm ,每天有2000-24000m ,被污染的河水流過該河段,都得到有效的治理,河水水質達到國家《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N 類水質標準,DO = 5-6mg/L ,CODcr = 20-30mg/L, BOD5 = 5-6mg/L、透明度為0.5-1.2 m 。處理后在該河段中放養了200多條金魚和紅鯉魚,說明該河段的生態環境已經得到了恢復。這種在開放系統的污染河流中,對有機污水進行有效處理,在國內屬于首創。
而后,于2000 年1 0 月采用“WT-FG”生物法污水處理技術,對同濟大學被污染的河水進行就地凈化治理試驗運行。同年12月對浦東新區中嘈港被污染的河水進行就地凈化治理,都取得良好效果。原來黑臭的河水經過治理變得無色透明、無味無嗅,出水水質主要指標達到地表水IV 、V類水質標準,產泥量少且能分解減少河床中的有機污泥。小河中出現了小魚和螺獅,生態環境得到了恢復。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