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內蒙古發展低碳經濟的思考
低碳經濟,即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為目標,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特征的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低碳經濟作為一種發展經濟的模式,不僅是人類在發展中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同時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各國面對后金融危機時代尋求到的新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增長點,也是國內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一項發展戰略。
內蒙古近年來主要靠發展資源、能源消耗型產業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經濟發展中的能源和資源消耗很大,碳排放量也很大。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興起,對于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為特征的內蒙古經濟加快推進發展方式的轉變,帶動內蒙古自治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條可行的新路徑,具有重大意義。
1 內蒙古經濟發展低碳經濟的現實依據
1.1 經濟發展高能源消耗、高碳排放特征明顯,節能減排空間大
進入21世紀以來,在全國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作為我國的資源能源大省和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內蒙古依托資源能源優勢,逐步發展起了以煤炭為核心的重化工產業體系。但內蒙古經濟發展的高能耗、高排放、資源依賴型特征十分明顯。從能源消費上看,2008年內蒙古能源消耗總量為16268.22萬噸標準煤,其中原煤消費占到90.2%,高于全國21.5個百分點。工業用能總量占比達到73%,其中冶金、化工、有色、建材、煤炭、電力六大重點行業的能源消費總量又占到整個工業用能的90%以上。從產業結構看,能源、冶金、化工等高碳排放行業占到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的2/3以上,主要工業產品為煤炭、電力、鋼材、鋁錠、水泥等原材料產品和能源產品。這些產品普遍呈現初級產品多、加工深度低、附加值低、能耗高、污染高的特征。表現在能源利用水平上,2008年,內蒙古單位GDP能耗為2.16噸標準煤/萬元,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4.19噸標準煤/萬元,單位GDP電耗1887.32千瓦時/萬元,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表現在排放上,以最終能源消費量為計算依據,內蒙古每萬元GDP排放二氧化碳約4.9噸,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5倍左右。由此可見,內蒙古通過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調整等措施推進節能減排的空間十分巨大。
1.2 與低碳經濟相關新能源資源儲備豐富
低碳經濟發展的主要技術路徑,除了改變經濟發展模式、大幅提高能源效率之外,還可以大力發展以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為代表的低碳能源技術。而內蒙古風能資源豐富,全區風能儲量10億千瓦以上,50m高度可開發風能資源儲量為20.2億千瓦,占全國陸地風能的40%,居全國之首。全區主要城市2008年平均日照時數在2500-3300小時之間,全年太陽能輻射總量4800-6400兆焦耳/平方米,僅次于西藏。內蒙古還有有大量的農作物秸稈、林木和沙產業加工剩余物、 能源植物等,其中中西部現有熱值高于褐煤的沙柳等沙生灌木2000多萬畝,全區每年提供的生物質能資源超過500萬噸標準煤。根據國家林業局和農業部的初步研究結論,內蒙古是開發生物質能源潛力最大的省區之一。可見內蒙古可以通過發展新能源的路徑來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1.3 森林碳匯能力位居全國之首,碳匯能力增長空間很大
利用自然生態系統進行碳匯是控制溫室氣體的最佳方法。碳匯,一般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說是森林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1997年12月通過于2005年2月16日在全球正式生效的《京都議定書》所規定的減排途徑除了工業直接減排,就是利用森林碳匯間接減排。2008年,內蒙古森林面積達到2366.7萬平方公頃,位居全國之首,碳匯能力也居全國首位。更為重要的是,近年來內蒙古森林面積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每年增長不低于60萬公頃,碳匯能力增長空間也很大。此外,內蒙古還有8666.7萬公頃草原,據測算固碳能力約為1.3億噸,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億噸。內蒙古還有約1800多萬公頃荒漠化土地可以種草,有約1500余萬公頃宜林荒山需要治理。因此,內蒙古的碳匯能力及其巨大的增長潛力也是內蒙古發展低碳經濟一個重要的生態資源基礎。
2 內蒙古發展低碳經濟的路徑選擇
2. 1通過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有關研究顯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資源配置的優化作用明顯,同時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也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2008年內蒙古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11.7:55:33.3,二次產業比重過高。根據國家發改委測算,如果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提高1%,工業增加值比重降低1%,則每萬元GDP能耗可降低1%。因此,從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看,內蒙古應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其中能耗較低的物流、金融、信息等生產型服務業和具有一定優勢的旅游、教育、文化等生活型服務業。同時,也要注意鞏固第一產業的基礎性地位,加快發展高效生態農牧業,尤其是重點發展經濟效益較高的乳制品、肉類深加工、羊絨加工等低耗能生態農牧業和兼具經濟效益和低碳特征的沙棘、沙柳、山杏、麻黃、甘草、蓯蓉、有毒灌草、風積沙、荒漠藻類等的沙產業,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在產業結構內部優化升級中,主要是對工業內部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以生物制藥、稀土應用技術為重點的無碳排、低碳排的高新技術產業。針對生物高技術產業要立足豐富的中蒙藥材資源和動物臟器資源,研制開發具有內蒙古特色的蒙藥、現代生化藥品和微生物工程產品。稀土產業的發展要充分發揮內蒙古輕、中稀土的優勢,通過適度集中并優化和穩定發展稀土上游產品,來提高稀土資源開發中的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同時突出發展稀土中游產品,提高現有產品的能源利用效率;另外要有選擇的發展稀土下游產品和應用產品,繼續抓好稀土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發展稀土鋼、稀土鋁以及金屬材料和稀土抗旱保水劑、稀土飼料添加劑、稀土微肥等產品,加大開發稀土在高科技領域中的應用力度,發展稀土貯氫合金、稀土拋光粉、釹鐵硼永磁材料、鎳氫動力電池、稀土永磁電機等高科技應用產品。第二,冶金、化工工業必須以循環經濟的模式來建設與發展,要把節能降耗作為冶金、化工產業發展的重點,加大節能專項科技投入,抓緊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節能降耗新技術新產品,盡快實現節能降耗技術新突破,大力推廣應用節能降耗技術。第三,要發展重型汽車制造業為主的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低碳排放的機械裝備工業和航空航天裝備工業。
2.2 積極開發新能源,著力改善能源結構
對傳統化石能源進行技術變革形成新的能源以及大力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是實施低碳經濟的重要路徑。
內蒙古應該立足煤炭資源富集的優勢,大力發展煤炭清潔利用技術。煤炭清潔利用技術主要包括以煤制氣、煤炭直接和間接液化、煤制醇醚燃料等為代表的煤炭的深度轉化技術。目前內蒙古在建及建成并投產了一大批煤炭深度轉化清潔能源項目,其中多個項目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國內先進水平。如正在建設的我國第一個經國家核準并開工的大型煤制氣示范工程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大唐國際煤制天然氣項目,建成后能源轉化效率比用煤生產甲醇等其他產品高約13%,比直接液化高約8%,比間接液化高約18%;神華集團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項目2009年初在內蒙古鄂爾多斯一次試車成功,標志著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掌握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關鍵技術的國家,該項目可以使煤的利用效率提高5倍以上;內蒙古伊泰集團建設的我國首套煤間接液化工業化示范裝置于2009年9月正式投產,該項目核心技術為我國自主研發、已獲發明專利 80余項,產品具有催化劑性能好、碳轉化率高、能源利用率高等優點;目前全球唯一的煤制烯烴商業化項目——神華 180萬噸煤制 60萬噸烯烴項目,已于2010年8月8日在包頭一次投料試車成功,該項目達產后可為國家減少約 900萬噸原油進口;2010年9月底,大唐國際內蒙古多倫年產46萬噸煤基烯烴MTP(甲醇制丙烯)項目,也已進入全面開車準備階段,其中4套主體化工裝置已進入試車狀態,4套輔助裝置進入正常運行狀態,標志著我國又一開創世界先河的煤基烯烴工業化示范裝置即將投產。這么一大批煤炭清潔利用項目的建設和投產,為內蒙古提高煤炭資源轉化利用效率和能源效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內蒙古應該再接再厲,繼續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合作交流,盡快掌握和推廣更多更為成熟的煤炭深度轉化技術,通過打造我國重要的煤化工基地,來實現經濟的低碳發展目標。
同時,內蒙古還要充分發揮自身獨特的風、光、生物質能優勢,積極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著力改善能源結構。在這幾種非化石的清潔可再生能源中,發展風能是內蒙古改善能源結構中短期內最為可行的路徑。內蒙古電力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內蒙古風電并網裝機容量達到730.89萬千瓦,全區并網風電裝機容量已連續 6 年超過 100%的速度增長,風電并網裝機容量占全國的1/3左右。今后內蒙古應該在繼續新建、擴建風力發電企業的基礎上,增加科技投入,依靠科技創新降低風力發電的成本和解決風電上網輸送瓶頸制約等問題,逐步擴大風電發電和上網的比重。同時,依托全國第二的太陽能資源,在廣闊的沙漠地區進行太陽能發電,也是內蒙古發展非碳清潔可再生能源的一條重要路徑。按照內蒙古2009—2015年綠色能源發展規劃,到“十二五”末,全區太陽能并網發電裝機將達到50萬千瓦。另外,內蒙古還應該在農牧區大力推廣秸稈轉化沼氣技術的同時,重視發展應用生物質原料發電和轉化燃料技術,以提高生物質能利用量和利用效率,實現能源結構的低碳化。
2.3 努力增加森林草原碳匯,盡快啟動實施碳交易
與直接減排措施相比,植樹造林等增加碳匯的間接減排措施具有操作成本低、效益好、易實行的特點,是國際公認的目前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最經濟、最現實的手段。科學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長1立方米的蓄積量,平均能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內蒙古應抓住國家鼓勵生態保護建設、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戰略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大好機遇,大力發展生態保護工程,堅持增加林木蓄積量和搞好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及荒山荒漠治理工作,全面增加自治區范圍內的碳匯能力。
同時,《京都議定書》規定的聯合履約、國際排放貿易和清潔發展機制(CDM)三種靈活減排機制催生了國際碳交易市場。根據內蒙古的碳排量大、節能減排潛力大,可再生能源豐富、零排放空間廣闊,森林草原碳匯量高、增加碳匯有利條件多的現實情況,盡快啟動實施碳交易,是內蒙古加快向低碳經濟邁進的一個現實選擇。為此,內蒙古應該積極參與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構建,籌劃成立內蒙古環境交易所,開發碳排放交易相關的金融理財產品,培養儲備熟悉碳交易的人才隊伍,爭取盡早啟動實施碳交易,并在碳交易中逐步完善碳匯和碳排放的產權機制、交易機制和價格機制。
參考文獻
[1] 張璞等.內蒙古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對策研究(研究報告).內蒙古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2009.5.
[2] 楊林,郭兆暉.碳交易市場的現狀發展與中國的對策.中國經濟報告.2009,7.
[3] 胡蓓.大力發展風電產業推進內蒙古低碳經濟發展.北方經濟.2010,6.
[4] 甘露.低碳經濟:甘肅經濟發展的挑戰與機遇.甘肅金融.2010,6.
作者簡介:呂躍聰(1979-),男,內蒙古包頭人,講師,學士,內蒙古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辦副主任,研究方向:公司財務與稅收 ,呼包鄂區域經濟發展 。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