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處理技術及影響因素
廢水的生化處理氨氮過程是一項錯綜復雜的過程,盡管最早的活性污泥工藝迄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但是諸多理論在學術界仍無定論。因此,在生物倍增工藝處理氨氮過程中,較以往的工藝有較大的進步,下面就其基礎理論及影響做一下論述。
1 工藝原理
1.1 氨氮的存在形式
氨氮是水中以NH3 和NH+形式存在的氮,它是有機氮化物氧化分解的第一產物,是水體受污染的一種標志。有機氮和氨氮的總和可以凱氏(Kjeldahl)法測定,因而又稱為凱氏氮。總氮為水中有機氮、氨氮、亞硝酸鹽氮和硝酸鹽氮的總和,也就是凱氏氮與總氧化氮之和。
1.2 生物倍增硝化及脫氮的特殊設備
生物倍增工藝以其特殊的設備使處理氨氮較傳統的工藝有較多不同。簡單的隔板和生物倍增快速澄清器把活性污泥池分成進行不同曝氣的間格。在停留時間內,在空氣提升器協助下,池內物質不停在整個處理池中多次循環。這使得一次循環過程中的各種濃度之間幾乎沒有出現多大差別,為微生物的新陳代謝提供了最合適的條件,從而使流出水的濃度達到理想程度。這種工藝設計不落俗套,而且為所有參與其事的細菌提供了最合適的條件。在曝氣區,生物倍增曝氣器覆蓋整個處理池范圍。與幾乎所有其它曝氣工藝相比,這種情況使氧氣利用率增加一倍。在此區域內,水中溶解氧濃度小于0.3 mg/L,在脫氮創造了良好的氧環境條件,即能滿足硝化的需氧量,又有反硝化進行條件,不會造成硝酸鹽和亞硝酸的積累,同時反硝化消耗了部分碳源,去除了水中的BOD,從而更大幅度地節省了鼓風機的能量。
在生物倍增脫氮和生物倍增脫磷工藝中,碳組分的氧化部分以脫氮或以釋磷方式在自由懸浮的活性污泥中發生,并在較小程度上使用分子氧進行這種氧化工作。而且所有的活性污泥將多次流過生物除磷工段,確保為富集的生物除磷細菌提供最合適的條件。與其它工藝相比,這種工藝節省了大量化學需氧量或生化需氧量。就化學需氧量而言,這種節省對含有相對較多氨氮或磷的廢水十分重要。除此以外,這種工藝確保即使在攝氏10 度以下的水溫中也能發生較為完整的生物反應。
1.3 低溶氧條件下完成同步硝化反硝化反應
傳統生物處理池中溶解氧濃度(DO)較高,異養菌增殖快,污泥絮體大,形成隔離水膜,生長緩慢的硝化菌只能被“包埋”在污泥絮體內。為了使硝化反應得以有效地進行,必須保持較高的DO 值,這樣勢
必會增加污水處理的動力消耗。
更多內容請查看附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
如果需要了解更加詳細的內容,請點擊下載 201203131515185293.zip
下載該附件請登錄,如果還不是本網會員,請先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