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場的環境影響評價的相關探討
摘 要:環境影響評價簡稱環評,是指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通俗說就是分析項目建成投產后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并提出污染防止對策和措施。填埋場建設之前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對于垃圾填埋場選址,建設,管理,以及有效防止填埋場對環境污染顯得非常重要。
關鍵詞:環保;填理場的選址;環境影響評價
引言
根據作者在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的經驗和體會,結合目前我國衛生填埋場工程的實際情況,對填埋場工程環境影響評價中的選址、填埋場主要污染源是滲濾液和填埋氣體、封場處理和生態恢復等工作重點提出了應注意的內容和建議。
1生活垃圾填理場的選址論證
生活垃圾填埋場環境影響評價應按照《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標準》(GB16889-2008)中規定的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環境保護要求進行填埋場選址論證。同時建設部頒標準《生活垃圾衛生填埋技術規范》(CJJ17-2004)中有明確規定,有9類地區不應建設垃圾填埋場。垃圾衛生填埋場設置選址應符合當地城鄉建設總體規劃的要求,對周圍環境不應產生污染或對周圍環境污染不超過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現行標準允許的范圍,應與當地的大氣防護、水資源保護、大自然保護及生態平衡要求相一致,充分利用天然地形,具有一定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此外,還應考慮以下幾方面內容:
1.1生活垃圾填埋場必須有充分的填埋容量和較長的使用期,填埋容量必須達到設計量,使用期至少10年。
1.2場內需具有較好的外部建設條件。任何一個垃圾衛生填埋場的建設包括垃圾進場道路、車輛維修沖洗設施、生產管理和生活服務設施、防滲導氣系統、滲濾液收集處理系統和環境監測系統等。
1.3填埋場的興建對場區地質環境產生較大的影響,如水循環系統的破壞、邊坡等問題,因此應加強場區和地質環境評價工作。
1.4場址周圍應有相當數量的覆土土源,用于填埋的分層壓實、分層覆土、中間覆土及終場覆土。一般為填埋場填埋庫區庫容量的10%-20%,并且土地源宜為粘土。同時,筑壩所需要的砂石和粘土,需求量大。因此,對這些材料需要了解其產地及運輸條件、質量、儲量和開采條件等,考慮施工期取土場和運輸過程中產生的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問題。
2垃圾填埋場對環境的主要影響
2.1垃圾填埋場的主要污染源
填埋場主要污染源是滲濾液和填埋氣體。
2.11滲濾液。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滲濾液是一種高污染負荷且表現出很強的綜合污染特征、成分復雜的高濃度有機廢水,其性質在一個相當大的范圍內變動。一般說來,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滲濾液的pH值4~9,COD2000~62000mg/L,BOD560~45000mg/L,BOD5/COD值較低,可生化性差。重金屬濃度和市政污水中重金屬濃度基本一致。
鑒于填埋場滲濾液產生量及其性質的高度動態變化特性,評價時應選擇有代表性的數值。一般來說,滲濾液的水質隨填埋場使用年限的延長將發生變化。垃圾填埋場滲濾液通?筛鶕盥駡‘‘年齡’’分為兩大類:①“年輕”填埋場(填埋時間在5年以下)滲濾液的水質特點是:pH值較低,BOD5及COD濃度較高,色度大,且BOD5/COD的比值較高,同時各類重金屬離子濃度也較高(因為較低的pH值);②“年老’’的填埋場(填埋時間一般在5年以上,)滲濾液的主要水質特點是:pH值接近中性或弱堿性(一般在6~8),BOD5和COD濃度較低,且BOD;/COD的比值較低,而NH4’一N的濃度高,重金屬離子濃度則開始下降(因為此階段pH值開始下降,不利于重金屬離子的溶出),滲濾液的可生化性差。
此外,滲濾液一般控制項目可為COD、BOD、SS、大腸桿菌等,其他項目可視各地垃圾情況,由環保部門確定。滲濾液不得排入GB3838-2002中I、II類及III類中飲用水源保護區,一類海域。
2.12填埋場釋放氣體。主要氣體和微量氣體兩部分組成。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產生的氣體主要為甲烷和二氧化碳,此外還含有少量的一氧化碳、氫、硫化氫、氨、氮和氧等,接受工業廢物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其氣體中還可能含有微量揮發性有毒氣體。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氣體的典型組成(體積濃度)為:甲烷45%~50%,二氧化碳40%~60%,氮氣2%~5%,氧氣0?1%~1.0%,硫化物0%~1.0%,氨氣O.1%~1.0%,氫氣O%~0.2%,一氧化碳O%~0?2%,微量組分0.01%~0.6%;氣體的典型溫度達43~49~C,相對密度為1?02~1?06,為水蒸氣所飽和,高位熱值在15630~19537kJ/m3。
填埋場釋放氣體中的微量氣體量很小,但成分卻很多。國外通過對大量填埋場釋放氣體取樣分析,發現了多達116種有機成分,其中許多可以歸為揮發性有機組分(VOCs)。
2.2垃圾填埋場的主要環境影響
垃圾填埋場的環境影響包括多個方面。運行中的填埋場,對環境的影響主要包括:
2.21填埋場滲濾液泄漏或處理不當對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污染;
2.22填埋場產生氣體排放對大氣的污染、對公眾健康的危害以及可能發生的爆炸對公眾安全的威脅;
2.23填埋場的存在對周圍景觀的不利影響;
2.24填埋作業及垃圾堆體對周圍地質環境的影響,如造成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2.25填埋機械噪聲對公眾的影響;
2.26填埋場孳生的害蟲、昆蟲、嚙齒動物以及在填埋場覓食的鳥類和其他動物可能傳播疾病;
2.27填埋垃圾中的塑料袋、紙張以及塵土等在未來得及覆土壓實情況下可能飄出場外,造成環境污染和景觀破壞;
2.28流經填埋場區的地表徑流可能受到污染。
封場后的填埋場對環境的影響減小,但填埋場植被恢復過程種植于填埋場頂部蓋層上的植物可能受到污染。
3封場處理和生態環境恢復
衛生填埋場填埋服務期滿后,要進行封場處理和生態環境恢復,繼續引導和處理滲濾液、填埋氣體。整個封場工程由終場覆蓋與生態恢復系統、防滲導排系統、滲濾液處理系統、氣體控制與回收利用系統和環境監測系統組成。封場工程的作用在于控制填埋場污染,防止生態環境的破壞。環評中在封場處理和生態環境恢復方面應注意下列問題:
3.1充分考慮安全性因素,加強環境監控,制定對付突發事件的應急措施。在環評中應提出加強對垃圾堆體穩定性監測的建議,用角位儀定點定期觀察堆體的左右位移,用水準儀定點定期
觀察堆體的高程變化,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滑坡事故的發生。根據建設部制定的城市垃圾處理及防治最新技術標準規定,甲烷濃度不得超過5%,該值是參考了美國環保署的指標,即認定空氣中甲烷濃度5%為爆炸低限,當濃度達到5%-10%時就會發生爆炸。雖然填埋場在設氣體導排設施的情況下,甲烷濃度一般在1%-2%之間,但不排除在特定的地點和氣候條件下,甲烷濃度會超過5%。因此環評中提出加強對封場期甲烷濃度的監測和對封場期禁火工作的對策顯得尤為重要。
3.2生態恢復需要安全的終場覆蓋層和足夠厚的覆土層,需選擇適宜當地氣候特征的植被種類,不可選用根深植物,避免覆蓋層被穿透。對終場區域及時覆蓋0.8~1米厚的粘性土并進行植被恢復,除可防止雨水沖刷之外,還可在坡面上起到箱網作用,阻止滑動弧面的形成,使離散垃圾體增強整體性,提高垃圾堆體的穩定性。
3.3衛生填埋場經過封場處理和生態環境恢復并穩定后,可以對土地進行適宜的開發利用,但不宜用作建筑用地。環境影響報告書應提出填埋場的土地利用須經監測、論證和有關部門審定后方可開發的明確要求。
4結語
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的環境影響評價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工程,相關的影響因素很多。垃圾衛生填埋場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只有通過認真詳細的調查和分析,獲取第一手資料并結合工程實際情況和填埋場周圍的環境特征,才能使編制的環境影響報告書更為合理、科學、實用,從而使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得到更好的體現。
參考文獻:
1.聶永豐主編.三廢處理工程技術手冊(固體廢物卷)[M].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
2.王君琴.生物反應器填埋場系統特征研究[D].浙江大學碩士論文,2004.
3.王凱軍.UASB工藝系統設計方法探討[J].中國沼氣,2002.
4.垃圾填埋場滲濾液污染的控制技術.《中國給水排水》2000第6期
5.垃圾填埋場滲濾液的水質特征及其變化規律分析《污染防治技術》1999年 第1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