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問題初探
摘 要:根據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現代城市建設中應注重生態環境與城市規劃的協調發展。通過生態環境保護理論指導城市規劃工作,為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恢復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宜居水平奠定基礎,為實現我國社會主義國家的和諧發展奠定基礎。本文從現代城市建設規劃現狀的分析入手,對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進行了簡要論述。
關鍵詞:城市規劃; 生態環境; 城市宜居水平
引言:在現代城市擴建、改建腳步不斷加快的今天,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成為了影響城市宜居水平、影響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現代城市規劃與發展中,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以及人們對居住環境要求的提高使得城市規劃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如何協調城市規劃建設與城市生態環境的關系是城市規劃部門面臨的首要問題。針對這一現狀,相關科研機構與管理部門加快了城市規劃建設與生態環境的研究。以生態環境保護理念指導城市規劃工作,進而實現城市規劃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目的,促進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一、我國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現狀
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狀況是:總體在惡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迅速擴展;草原退化加劇;森林資源銳減;生物物種加速滅絕;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積縮小;水體污染明顯加重;大氣污染嚴重;廢渣存放量過大,垃圾包圍城市;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本身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財富流失。生態指標惡化也明顯地影響著現期經濟指標和預期經濟的發展趨勢。
二、城市規劃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
在傳統城市規劃中,過多的關注如何解決城市用地緊張問題。這一現象使得城市加快了對周邊的擴張與規劃,進而使得城市周邊濕地、自然環境等收到了影響。隨著近年來城市內澇等問題的出現,城市周邊濕地的含水蓄水能力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針對傳統城市規劃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現代城市規劃建設中應加強對以往經驗與不足的分析。同時,利用現代生態環境保護理論指導城市規劃建設工作,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三、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科學分析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促進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在現代城市規劃學科的發展中,城市生態環境構建理論的重要性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分析成為了現代城市規劃工作開展的前提與基礎。城市規劃建設活動中不可避免的會對原有生態環境以及生態平衡產生影響,其需要在城市規劃中更多的考慮規劃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現代生態環境理論為基礎、以城市規劃發展目標為重點,科學的開展城市規劃工作。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得到緩解,使城市規劃工作中更多的關注生態環境現狀與保護,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礎。
(二)了解城市基礎生態環境現狀,促進城市規劃的科學開展
在現代城市規劃建設中,應首先對城市基礎生態環境現狀進行調查。以此為基礎指導城市規劃中對生態環境的關注、指導城市規劃中相關生態環境保護技術與理論的應用。立足與城市生態環境基礎現狀、關注城市規劃需求,以城市規劃中生態環境理論為中心實現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三)針對現有城市建設工程進行生態環境理論的運用
針對城市規劃中生態環境理論運用的重要性,現代城市規劃建設中應對現有在建工程進行生態環境理論的運用。在原有城市江邊、湖邊的休閑建筑中加強環境保護設施的運用,同時注重植被保護設施的設置,減少人員活動對水環境及植被的影響。另外,在城市會現有建設工程中,還應注重植被景觀、綠化等配套工程的設計與應用。將生態環境理論切實落實在城市建設與規劃工作中,促進城市會話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四)以生態環保理論指導城市規劃工作,促進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
在現代城市規劃中,應以生態環保理論為中心指導城市規劃工作,為城市生態環境的構建、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礎。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從政策導向以及政府引導入手。使城市規劃設計單位的設計人員將生態環保作為城市規劃設計的核心,從宜居環境的改善入手、運用景觀設計、生態環保技術等實現城市的科學規劃。例如:增加高層建筑設計應用、減少對周邊濕地等環境的征用。增加現代城市節能住宅小區的規劃、注重城市道路規劃、注重城市綠化設計等,以此構建節能減排城市環境,實現城市生態環境保護與改善目的。
四、注重城市基礎設施中生態環境理念的運用
在現代城市基礎設施的設計與建設中,城市規劃部門應注重節能技術以及綠色環保技術的運用,以此促進城市規劃及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通過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建設中鏤空步道板與植草技術的運用進行露天停車場的規劃與設計。以此提高城市綠化面積,促進生態環境與宜居水平的提高。同時,注重老城區改造過程中綠化工作的開展、注重原有面積中綠化工作的開展。以垂直綠化、垂直幕墻等城市基礎設施改造,促進城市規劃與建設中生態環境的改善。
五、綠色容積率是城市建筑和規劃的生態量度
近年來許多建筑師和設計師在實施建筑規劃時都會將綠化結合進他們的設計之中。將植物與建筑結合有許多優點,由植物提供的濃蔭會在某種程度上減少建筑的降溫負荷,有助于減少建筑對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在水文方面也有一定益處,不僅植物自身能夠承接降雨,而且它們所生長的土壤也會有助于減少地表徑流,余下的雨水可以被收集以供我們在建筑中使用。植物還可以被用做燃料,與地面上的綠化作用相比,建筑內部的植物對于污染的控制同樣有效。綠化在可持續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需要一個通用的標準。綠色容積率能夠作為一個城市工具應用于城市總體規劃中,也可以作為一個建筑設計工具被應用于單體建筑中。適合的容積率值的確定可以從如下3種方式中選擇:它可以是設計師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綠化程度。綠色容積率值也可以根據地塊預設的功能來確定。綠色容積率的價值也可能通過生態學來決定,或者以地塊在未發展之前的葉面積指數值為依據經驗數據,一個通用的標準就顯得至關重要。來自不同項目的經驗將會更容易被整合并應用于新的項目,不同的研究數據會有助于形成一個
共同的知識基礎。所選擇的指標嚴格的標準并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在以往的許多文獻中,綠化的最主要指標是綠色覆蓋率,合葉面積指數和建筑容積率而發展的,被定義為總的可居(或可租)面積與地塊面積的比率。目前這一指標已為大多數人所接納,并實施于各種規劃設計方案中。
六、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們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準則。因而。絕大多數城市特別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基礎。生態城市建設必須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所謂充分利用,一是保護,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礎首先在于保護。因為。原生態的環境是任何人工生態都不可比擬的,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其次是提升。提升是在保護的基礎上提高和完善,通過工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建設生態城市。是生態學原理在城市建設中的具體實踐。從實踐經驗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基礎,才能建成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城市。
結語:現代城市規劃設計中應針對城市建設發展需求以及人們對宜居環境的需求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理論的運用。以生態環保理論為中心進行城市規劃工作,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通過城市規劃中對生態環境的關注,使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參考文獻:
[1]馬連宇.現代城市規劃中生態環保理論的運用[J].城建資訊,2011,4
[2]周云.針對城市生態環境保護需求進行城市規劃與建設[J].環境生態資訊,2010,12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