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態環境與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摘 要:在城鎮化快速推進的背景下,城市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造成水土流失、水質量惡化、水資源緊缺等問題。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城市建設中水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恢復可采取以下措施:從水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規劃城市建設、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優化管理水資源、治理水體污染源頭、科學整治河道生態化等。
關鍵詞:水生態環境;城市建設;影響;恢復措施
1.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城市人口和城市占地成倍增加,使得城市規模越來愈大,隨之供水緊缺,水質遭到污染,水資源問題層出不窮。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因此保護和改善城市水生態環境是當務之急,關系到國計民生。在日益強調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和可持續發展的今天,城市水生態環境作為城市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應得到人們的重視。
2. 城市建設中水生態環境面臨的問題
2.1水土資源過度開發,水土流失嚴重
在城市建設中,毀林毀草、陡坡開荒和開礦、修路等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使土壤的覆蓋物遭受嚴重破壞,裸露的土壤在自然力如風力、水力等作用下,水土流失量遠遠大于母質層育化成土壤的量,最終使土質層消失,留下暴露的巖石。水土流失破壞地面完整性,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壤硬石化、沙化,不僅導致群眾生活條件下降,更嚴重阻礙了經濟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還加劇干旱、洪澇等自然災害的發生,嚴重威脅著城市人口的生命安全。因為水土能涵養水源,削減小流域洪峰,增加枯水期地下水補給徑流,還能減少泥沙入河。即使長期遭到大雨時,水土對下游洪峰有益影響不大,但對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是有利的。
2.2水質污染嚴重
在城市化過程中,成倍增加的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會產生大量的污染源,一旦污染物的排放量超過了水環境的自然凈化能力,使得水環境質量發生變化,就會導致水質污染,水體污染給水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受到嚴重污染的水資源不符合人體需要的水質標準,從而加劇水資源緊缺程度。而且受污染的水資源中含有大量的危害人類健康的微生物,一旦這些微生物隨著自然循環進入生物體類和人體內,都危害著各類生物體和人類的生命活動。據國家環保總局的一組數據顯示,我國飲用水近一半不安全,有害物質含量嚴重超標。當然水中的污染物也會隨著水的全球循環進入其他圈層,如大氣圈、土壤圈,使得這些圈層也同樣受到污染。縱觀城市建設過程,其對水生態環境帶來的污染、破壞問題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過去在城區內總會有幾條清澈見底的河水,河水上水草叢生,如今這種景象完全被渾濁發臭的河水和藍藻泛濫的水面所代替,在這種河水中,魚、蝦等生物早已絕跡,水中浮游生物也大量死亡,嚴重破壞生物食物鏈的結構,導致水中生物群落比例嚴重失調,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和涉水生物死亡甚至滅絕。因此在看到城市快速建設所帶來有利面的同時,全國水污染造成的經濟、環境損失也不能忽視。
2.3水資源緊缺
水是生命之源,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水,沒有哪種生物可以離開水而生活。在城市建設快速發展過程中,屢次出現人與水面爭土地現象。在城市規劃區內的水面、濕地、河道、灘地往往都無法擺脫被人們隨意傾倒垃圾、被企業隨意排放污染物的宿命,從而逐漸造成河道堵塞、縮窄,這往往成為河道被填沒或改造的理由,在那些曾經的水面、灘地上逐漸成為城市建設的樂土,使得水源面積大大減小。過去作為城市主要供水源的地下水,由于城市規模和人口數量的急劇增大,遭到過度開采,也逐漸從豐沛走向枯竭。雖然人們已認識到水資源緊缺的問題,但用水資源浪費的現象卻日趨嚴重,人們對水資源緊缺的認識,從思想和行為上沒有引起高度重視。
3. 城市建設中水生態環境的保護措施
在城市建設中,人們往往盲目追求眼前的經濟效益,而忽視對珍貴的水生態環境的保護,因此,在城市建設中,為使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應采取以下措施。
3.1從水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規劃城市建設
城市建筑物,是城市人工生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導致水生態環境趨于脆弱的關鍵因素。城市建筑物與周圍的水生態環境之間的不和諧導致一些災害的發生,因此,在進行城市建設規劃與設計時,應當把建筑物和水生態環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規劃,以水生態環境優先的原則來協調城市建筑與水生態環境的關系,從而實現水生態環境與城市建筑的和諧發展的目標。協調規劃城市建筑及水生態環境,不僅是保護生產力、保持生命力支持系統的戰略舉措,更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行為。
3.2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優化管理水資源
為使水生態系統實現自我調節、自我恢復并保持動態平衡,城市的建設發展中對水資源的利用需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一旦對水資源的開發超過其本身所承載能力,生態環境將遭到不可逆轉的破壞。因此必須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對城市區域內的河流進行水體保護、開發利用、防洪分析。相關部門應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狀況,科學合理地設計河流的水體保護、開發利用、防洪標準。從水資源管理的角度,既要給洪水出路,又要充分利用水資源,并盡可能使洪水資源化。其次,對枯水季的河流進行水資源分配計算,確定水資源開發的極限值,以滿足河流系統的生態用水,加大植被的覆蓋率,可以保持水土,也就是防止水土流失。
3.3治理水體污染源頭
城市建設過程中,面臨三大水生態問題:水體污染、洪澇和干旱,且其中水體污染問題的解決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治理城市水污染,應從治理污染源入手。工業廢水是最主要城市水污染源,相關部門應設定排放標準,并嚴格把關。其次是合理布局水處理設施及采取合適的處理措施,在城市工業建設中,應注重河流流量特點,最大限度地利用區域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使尾水排放呈現最優化的方式。并優先采用生態處理方法,把廢水和廢棄物的污染降至最低。第三是建立健全“水權”制度,規范用水、排水的法律責任。
3.4科學整治河道生態化
科學整治城市河道,不僅能改善人們的居住、生活、休閑所需的水資源和自然環境,同時也能強化河道在防洪排澇,城市水環境整體調節方面的作用,建設人水和諧的生態城市。在這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第一,順應河道自然地勢,抓好防澇泄洪。在城市生
態化河道的整治與規劃過程中,本著人水和諧的原則,應注重順應河道自然的地勢特點和自身的合理性,禁止人為地隨意改變河流去向,阻塞河道。同時對河道進行清理淤泥,除黑除臭等工作,保持河道暢通,減少洪水的破壞性和突發性;第二,建設生態堤岸,設立親水設施,嚴把材料關。為了讓人們能更多的接觸水體,需要建立人工型生態堤岸,在堤岸選材上,要盡量使用自然材料,避免水體的二次污染。建設的生態堤岸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促進水道的自我修復能力;第三,理順機制,落實職責,堅持長效,細化管理。建立和健全市區河道管理機制,對其管理責任進行細分和調整,并建立日常檢查考核機制和責權利相統一的管理模式,全面落實河道管理目標責任制。
4. 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們對城市建筑、交通、景觀、人文、環境等生活質量的影響因素要求越來越高。我們要求當今的城市建設不僅要體現科技的進步,還要以人為本,充分考慮到水生態環境,達到人們生理心理需求和水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沈國明,王賀,楊帆. 淺談生態化河道的整治與規劃[J].民營科技,2011(04).
[2] 董建偉. 對生態城市規劃及管理中水生態修復問題的探討[J].吉林水力,2006(01).
[3] 徐建新,趙鵬,陸建紅. 城市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評價的集對分析[J].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0,(06).
[4] 周躍云,趙先超,于倩. 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鳳凰古城保護與開發對策研究[J]. 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