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洱海流域環境保護與農民經濟行為的關系研究
導讀:大理、洱源兩個縣市在洱海流域內的總面積有3245平方公里,據2006年統計年報,兩縣市在洱海流域內有16個鎮鄉和大理經濟開發區、大理旅游度假區,轄167個村民委員會,有鄉村農戶14.14萬戶,農村人口64.35萬人。我們在調查中,深切感受到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圣農村環保的投入,為農村環境保護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是當務之急。
關鍵詞:洱海流域,環境保護,農民經濟行為
1.大理洱海流域生態環境概況
洱海是一個高原淡水湖泊,水面海拔1972米左右,北起大理市江尾鄉,南止于大理市下關鎮,南北長41.5公里,東西寬3--9公里,周長116公里,面積251平方公里。洱海屬瀾滄江水系,北有彌苴河和彌茨河注入,東南江波羅江,西納蒼山十八溪水,水源豐富,匯水面積2565平方公里,平均容水量為28.2億立方米,平均水深10.5米,最深處達20.5米.湖水從西洱河流出,與漾江匯合注入瀾滄江。
大理、洱源兩個縣市在洱海流域內的總面積有3245平方公里,據2006年統計年報,兩縣市在洱海流域內有16個鎮鄉和大理經濟開發區、大理旅游度假區,轄167個村民委員會,有鄉村農戶14.14萬戶,農村人口64.35萬人。耕地38.92萬畝。
根據環境年度公報:目前大理洱海流域面臨的生態問題仍十分嚴峻。一是旱災嚴重,二是野生動植物破壞嚴重;三是森林資源承受的壓力加重;四是洱海水體污染嚴重。參考網。旱災嚴重、洱海水體污染嚴重問題尚末得到根本性改變。雖然近年來,大理積極實施“兩保護,兩開發”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母親湖洱海,在洱海全流域做規劃,做前期研究,采取三退,三還,三禁措施,全力保護洱海。結合大理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豐富的優勢,積極推廣新能源建設,在洱海區域內,太陽能熱水器使用率農村已達70%,城市城市超過90%,生態保護和建設得到解決加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洱海流域生態環境問題比較突出,生態破壞依然嚴重,生態形式嚴峻,表現在生態結構趨于單一,生態服務功能下降,生態系統更不穩定,生態環境更加脆弱,生物多樣性銳減。
1.1洱海流域農村主要環境污染概況
(1)農業生產造成的面源污染
由于現代農業生產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藥,農業面源污染這一老大難問題一直末能很好地解決。本地農村化肥施用量約為504。3kg/hm⒉ ,不僅超過發達國家225 kg/hm⒉,也超過了我國330 kg/hm⒉的平均使用量。參考網。而且在化肥施用過程中各種肥料之間結構也不夠合理。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僅導致農田土壤污染,還通過農田徑流造成對水體的污染,甚至造成地下水污染和空氣污染。據調查,近年來,洱海流域四個重點鎮(上關,喜州,右所,鄧川),共發放配套肥料2563。75噸,僅有約1/3能被作物吸收,大部分則進入了水體、土壤及農產品中,尤其是生長激素和劇毒農藥的使用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污染,直接影響和威脅到人體健康。另外,由于大棚農業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劇。近年來,洱海流域的地膜使用量大幅增加,全年地膜使用量約在300噸以上。據資料,地膜平均殘留量為3。78t/km2,造成農業減少損失達到產值的確1/5左右。隨著農民做飯改用沼氣后,秸桿焚燒造成大氣污染已是普遍問題,且屢禁不止。
(2)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水污染
目前,農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污染,是大理農村最常見,對人群影響最直接的環境問題。一些鄉村,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畜蹊尸體任意堆放或丟棄等傳統陋習還普遍存在,這是造成洱海流域水質惡化的重要原因。在農村小城鎮和人口聚居點建設過程中,由于基礎設施和管理制度的缺乏,污水垃圾直接排入到周邊環境中。據統計,洱海流域農村生活污水年產量達上億立方米,大多直接排入溝渠堰塘;農村生活垃圾年產量上百萬噸,幾乎全部露天堆放。一些地方呈現在進出村口的馬路兩邊,每隔一小段就有一堆堆的垃圾,塑料袋隨處可見,一陣風吹過,不時有刺鼻的惡臭飄來。這些垃圾先是污染溝渠堰塘進而污染河流水體,從而對農村飲用水源地造成直接威脅。
(3)鄉鎮企業與畜牧養殖業產生的污染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眼鄉鎮企業,村辦企業,和招商引資進入大理洱海流域生產企業“異軍突出”,過去通常在城市才有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物,白色污染等等,在大理洱海流域也早已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近年來,雖然政府部門對于違法排污企業一直保持高壓態勢,對違法排污企業實行限期整改,停產治理或關停取締,但是,由于企業布局不夠合理,其污染物處理效率較低,工礦企業污染基本末予治理,農村污染物排放總量仍在增大。隨著集約化畜牧業的發展,大部分農村地區可資利用的環境容量小,畜牧業養殖規模和布局末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亦末能避開人口聚居區和生態功能區,有的與村民聚居點較近或處于同一個水資源體系中,畜牧業糞便還田的比例低,
(4)鄉鎮企業與畜禽養殖關生的污染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鄉鎮企業、村辦企業和招商引資金進入大理洱海流域生產企業“異軍突起”,過去通常在城市才有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物污染、白色污染等等,大理洱海流域也早已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近年來,雖然政府部門對于違法排污企業一直保持高壓態勢,對違法排污企業衽限期整改、停產治理或關停取締,但是,由于企業不夠合理,其污染物處理效率較低,工礦企業污染基本未予治理,農村污染物排放總量仍在增大。隨著集約化畜禽養殖業的發展,大部分農村地區可供利用的環境容量小,畜禽養殖規模和布局未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亦未能避開人口聚居區和生態功能區,有的與村民聚居點較近或處于同一個水資源循環體系中,畜禽糞肥便還田的比例低,其余未經處理的畜禽糞便即直接產生污染危害。這樣,不僅帶來地表水的有機污染和富營養化,也導致地下水污染以及洱海水體污染。
1.2洱海流域環境與農民經濟行為的關系
大理洱海流域約80%的農戶家庭,農民的經濟行為與當地生存環境密切相關。專家分析:生態環境的變化5%是氣候原因,95%是人為因素。參考網。民以食為天,農村人糧食不夠吃,自然要開墾荒山,毀壞幼樹,侵占洱海濕地,農村建房、修路、修橋離不開砍伐樹林,每天的燃料離不開砍伐樹木。村的燃料大部分用柴,是直接導致植被稀少的原因。據調查,人為不保經濟活動是洱海流域生態環境破壞的重要因素。在農村,農民每天都在從事與生態有關的生產、經濟活動。農村人的經濟行為與生態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做好生態環境建設工作要從農村人的衣食入手,改變農村人的生活方式——不砍伐樹木作為燃料(保樹);改變思想觀念——不以種的耕地多產糧食為主,而以提高單產的經濟種植為主(保土)。農戶以柴為主的燃料問題,變為以其它的能源為主,如沼氣、太陽能、電能等,讓植被再生速度大于砍伐速度,做保山、保樹、保水,營造當地生長的植被物種,綠化環境,改善生態環境,封保護洱海,減少人為活動。隨著人們更的關注環境上、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注重個體的全面發展和生存質量,人們在生活中對狹義經濟產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支出在總體支出中的比重會相對下降,對環境物品和文化產品的需求則會大大增加。比如人們對清潔的空氣、干凈的水、書籍、音像、影視、藝術品的需求,對娛樂服務、旅游服務、信息與網絡服務的需求會成倍增長。即使是物質層次的衣、食、住、行需要,出超越了單純的使用,大大地環保化和文化化了。比如穿衣,不再講究結實,耐穿,而更多地關注天然、環保、審美等,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的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就拿洱海的水質來說吧,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可以灌溉”,90年代“垃圾覆蓋”,現在則是“生態破壞”。這是我們在洱海流域大部分農村地區環境的真實寫照。
2.污染防治對策
(1)以保護環境優化發展方式,正確處理發展與環保的關系。“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努力用最小的環境成本來獲得最大的發展效益。我們在調查中,深切感受到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圣農村環保的投入,為農村環境保護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是當務之急。洱海流域環境保護要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作用,安排相應的資金,進行市場動作,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和建設。同時,在加快農村經濟建設的同時,必須堅持落實可持續發展觀,實現招商引資轉變,更好地發展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項目,實現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一起推進,產業競爭力與環境競爭力一起提升,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一起發展,促進經濟持續發展,污染持續下降,生態持續改善。
(2)要深入實施“白千工程”,突出抓好農業要素集約、農業廢棄資源綜合利用,在洱海流域(喜洲、上關、鄧川、右所)四個鄉鎮建設一批生態村鎮;要積極鼓勵社區、學校等基層單位開展多種形式的生態創建活動,加快建設一批綠色團體組織。要把環境管理作為村民自治的重要內容,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掛圖、板墻報、環保知識下鄉等宣傳載體,多層次、多形式普及環保知識,提高農民環境意識,培養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動員和組織群眾投工投勞,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建設美好家園。如目前的“洱海保護月”及印發各種宣傳資料,制作宣傳標語牌、橫幅、彩旗等活動。
(3)以保護環境優化發展方式,必須大力促進環境資源合理利用。要注重運用財政、信貸等綜合手段,推動政府綠色采購,企業清潔生產和公眾綠色消費。要推動資源價格改革,促進形成合理的資源價格體系。要加強制度創新,推行生產延伸,環境標識、環境認證和政府綠色采購等制度。加強農農村村環保技術科技攻關,從政策和資金上特別扶持和推動農村環境保護科技創新,并對科技創新帶頭人給予物質獎勵。要完善環境金融政策,堅持污染者治理和開發者保護,把企業環境違法等信息納入金融征信系統,以信貸控制規范企業環保行為。要加強環境監管,完善環境法律法規,建立環境監測服務體系,重點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在全社會營造倡導節約資源,綠色消費,保護環境的良好風尚。洱海流域污染防治涉及農民利益調整,觀念更新、認識提高,需要廣大農戶參與落實。必須得到流域內廣大群眾的理解、支持和參與,提高干部群眾的環保意識,強化推廣節本增效循環農業技術措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傳培訓,讓流域內廣大農戶理解、支持農業結構調整,自覺運用少廢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動員、引導廣大農戶顧全大局,支持和參與到保護洱海、無公害標準化生產與環境保護的行動中來。
參考文獻:
[1]大衛.皮爾斯.綠色經濟的藍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黃思銘等編著.可持續發展期的評判.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金瑞林主編.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賀璋瑢著.枯竭的資源——20世紀人類的資源開發與耗損,
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
[5]李偉芳編著.保護我們的環境.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
[6]楊昌明主編.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2.
[7]劉燕華,周宏春主編.中國資源環境形勢與可持續發展.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8]張郭富等著.中國區域經濟差異與協調發展.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9]貝克爾.人力資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10]蘇楊,馬宙宙.我國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2).
[11]毛如柏.我國的環境問題和環境立法[J].法學評論,2008,(02).
[12]李遠,王曉霞.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環境管理:公共政策展望[J].環境保護,2005,(11).
[13]華啟和,高金龍.試論農村生態環境的現狀及其治理路徑[J].學術交流,2007,(06).
[14]國家環保總局.關于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2007,5.
[15]張少春.推進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環境保護[J].2008,(15).
[16]黃德林,余韻.加強農村環境保護,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月刊,2008,(06).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