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對策探討—日本東京灣發展歷程對青島的借鑒
導讀::隨著中國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的劇增,沿海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也愈來愈引起高度重視。該文通過對日本東京灣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狀況的分析,結合青島市環膠州灣地區自然條件和產業發展的實際,提出了借鑒日本東京灣發展的經驗和教訓,科學謀劃環膠州灣地區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兩型社會,靜脈產業,循環經濟
1.日本東京灣地區的產業發展及生態環境概況
1.1 東京灣的自然及產業概況
東京灣位于日本本州島關東平原南端,為房總、三浦兩半島所環抱,南北長80千米,東西寬20-30千米,灣口僅6千米(圖1)。里闊外狹,為陷落海灣。環東京灣區域有一都兩縣(東京都、千葉縣和神奈川縣),人口約2600萬人,是日本的政治、經濟和產業中心。東京灣底部的東京都同南面的橫濱市和東面的千葉市共同構成了聞名于世的京濱和京葉兩大工業帶,是全國最大的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基地。東京灣地區主要有東京、橫濱、千葉等幾個特大城市以及川崎、船橋、君津等工業重鎮,經濟總量占全國的1/3,主要工業有鋼鐵、有色金屬、煉油、石化、機械、電子、汽車、造船等。從1975到1994年,東京灣地區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了10%,275%和407%,2000年的三產從業人員分別占總從業人員的0.45%、23.1%和76.4%。
1.2 東京灣的幾個主要城市
東京:日本國首都,全國政治、經濟、商業、金融、文化中心,世界特大級城市,人口1255萬人,面積2187.09平方千米。東京是日本最大的工業城市,資本在50億日元以上的公司,90%集中在這里。主要工業有印刷、機電、物流、食品和精密機械。東京港貨物年吞吐量為4000萬噸,是日本第六大港。
橫濱:僅次于東京的日本第二大城市,是京濱工業帶的核心城市。人口約356萬,面積434平方千米。戰后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橫濱進行了大規模的填海造陸工程,興建臨海工業區,建立起一批極具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大中型工業團地。主要產業石油、石化、運輸機械和鋼鐵生產都居全國前列。橫濱港是全國最大港口,年吞吐量1.1億噸,一次總靠泊能力90萬噸。
千葉:千葉縣政府所在地,人口90.9萬人,面積272.08平方千米。2001年市財政預算6608億日元。千葉是一個工業城市,鋼鐵、食品和煉油三大產業約占工業總產值的76%,其中鋼鐵工業占1/2。千葉鋼鐵聯合企業是世界著名的十大鋼鐵企業之一。千葉港是日本國內貨物吞吐量最大級別的國際貿易港,年貨物吞吐量世界第四模板。
川崎:位于東京與橫濱之間的工業城市,人口106.1萬。面積136.5平方千米,是京濱工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總產值的80%來自重化工、鋼鐵、水泥、機電、煉油、造船和火電等。其中,煉油占工業總產值的25%以上。
君津:東京灣東南岸鋼鐵城市,人口8.4萬,面積319.5平方千米。1971年設市,60年代填海建設的君津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是世界最大鋼鐵企業-新日鐵的骨干企業,年產鋼能力1000萬噸。專用碼頭水深19米,可停泊25萬噸級巨輪。企業的人均產鋼量約1000噸,勞動生產率居世界領先地位。
1.3東京灣區域開發對環境的影響
明治維新前的東京灣漁業資源十分豐富,“江戶(東京的古代稱謂)的壽司”是當時日本的名吃。藍色的大海、白色的沙灘與遠方的富士山遙遙相對,自然生態景觀十分優美。東京灣的大規模開發始于二戰后的40年代后期,新建的許多資源型工業分布在東京灣地區的填海新陸上,成為世界臨海型工業區的典型代表。東京灣不僅是日本的工業、人口、國民收入最集中的地區,同時也是世界工業生產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由于工業布局過于集中,出現了用地緊張,供水不足環境保護,地盤下沉,交通擁擠,公害嚴重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成為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障礙。進入7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的負面影響開始日益明顯,空氣污染、水污染、近海污染等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首都圈人口的高度集中和急速城市化導致東京灣污染負荷增大,海水污染嚴重,東京灣的水污染物濃度高于日本國內其它海灣;漁業損失慘重,僅1962年東京都政府支付的漁業賠償金就高達330億日元;由于富營養化,每年5月-8月,赤潮發生天數達80天左右。
50年代以來,東京地價暴漲導致填海造陸工程以前所未有的規模進行,東京灣各港口、城市臨海工業園區、大型工業企業、羽田國際空港、迪斯尼樂園等都是填海建設的,東京灣填海面積共計約為2萬4千公頃。大規模的填海造陸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納潮量減少、海水自凈能力減弱導致海水水質惡化,海洋生物資源退化。濕地破壞嚴重,明治時代的濕地90%以上已經喪失,95%的海岸線由自然岸線變成人工岸線。
由于海底多年沉積了相當厚的污染物,90年代以來,青潮頻發,給近海養殖業帶來災難性后果。近年來的一項民意調查表明,東京灣地區的城市化開發、經濟優先的發展戰略導致環境惡化的現象并沒有使該區域居民更多地感受到經濟繁榮帶來的喜悅,與之相反,近年來,民眾要求改善東京灣生態環境的呼聲越來越高。
2青島環膠州灣區域的現狀
2.1產業發展現狀
圖2 青島膠州灣地理位置圖 |
環膠州灣地區分布著青島市市南區、市北區、四方區、李滄區、城陽區、膠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黃島區)、膠南市及嶗山區9個區市,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及幾個省級開發區也已在此安家落戶(圖3)。
幾個主要區(市)為:
城陽區:面積553.2平方千米,人口46.9萬。2006年全區生產總值完成400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完成262億元。工業以電子信息、機械制造、新材料、石油化工、紡織服裝和生物醫藥六大產業為主。被評為“山東省機械制造業基地”;行政區劃內現有青島出口加工區、環海新材料工業團地等工業園區。
膠州市:面積1210平方千米環境保護,人口77.8萬。2005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92億元,工業增加值為166億元。工業以機車造船、家電電子、鋼結構制造、鍋爐輔機制造、輕工紡織、食品加工和木器廚具七大產業為主;該市工業發展和城區建設重心正在向膠州灣海岸一帶轉移,目前膠州灣工業園內已有200多家中外企業落戶,膠州灣產業基地正在規劃建設中。
經濟技術開發區(黃島區):總面積為274平方千米,人口30萬。2005年,全區完成生產總值372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為228億元;現有臨港產業團地、機械產業團地、國際貿易倉儲物流產業團地、新材料產業團地、高新技術產業團地和石化產業團地。占地2.4平方千米的國家級青島保稅區也位于該行政區劃內。
2.2膠州灣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膠州灣接納了青島9個區市的大部分污染物,由于工業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無序開發等原因,膠州灣的水面正在日益萎縮,污染日趨嚴重,膠州灣內中度污染和輕度污染海域約占膠州灣總面積的五分之三。人為無度的填海造陸、養殖及碼頭等設施建設使沿岸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膠州灣正在變小變淺,據報道,自1928年到現在,膠州灣的水域面積縮小了1/3,從560平方千米減少到362平方千米。膠州灣的納潮量由1935年的11.8億立方米,減少到現在的7億多立方米。膠州灣海域是許多種魚類重要的洄游棲息地,事實上,大規模的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造成了灣內地形和水流的變化,膠州灣的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生物多樣性迅速減少。上世紀60年代膠州灣河口附近潮間帶生物種類多達54種,現在僅剩下一種,東岸的貝類養殖已不復存在。
現階段的青島正處于由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后期過渡的階段,隨著青島市經濟的新一輪騰飛,“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的實施,以現代制造業為主導的第二產業仍將是青島經濟發展的主流。人口的大量增加、產業的集聚、填海造陸等涉海活動日益增強,膠州灣的污染物排放總量必將呈進一步增加態勢,由此可能引發的膠州灣海域水質不斷惡化、海洋生態系統失衡、赤潮災害頻發等重大海洋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關注。
3膠州灣與東京灣發展條件對比分析
3.1膠州灣與東京灣相似之處
海灣的形狀及氣候帶相近。膠州灣與東京灣均為半封閉型海灣,內寬外窄,灣的形狀極為相似,面積相差近1/3。兩灣的氣候帶相近,均會受季風影響,受臺風侵襲;
港口條件較好。兩地水文條件相似環境保護,均無大型河流,只有幾條中小型河流注入灣內,海灣淤積較小,港口水深條件較好;
環境污染影響較大。兩地區的發展均依托其港灣資源,由于工業污染,無序開發,填海造陸及其上游人類活動等原因的影響,或多或少對其環境產生污染;
環灣地區經濟較為發達。膠州灣與東京灣周邊城市眾多,人口相對密集。東京灣沿岸有東京、橫濱、千葉、川崎等城市,工業發達;膠州灣沿岸有青島主城區的市南、市北、四方、李滄、城陽、經濟技術開發區(黃島區)等區市,青島的發展水平在國內位居前十位。
工業化進程均較快。兩地區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都只用了短短數十年的時間。
3.2膠州灣與東京灣相異之處
產業發展過程不同。東京灣的現代經濟整體開發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已經形成了高密度、大規模產業群和人口密集的東京都市圈;膠州灣地區的開發僅有30多年的歷史,工業化方興未艾,信息化剛剛起步,城市化正在大步推進。
工業基礎不同。東京灣擁有較為龐大實力的制造業,在自身技術革命或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技術之后自發實現工業化和產業升級;膠州灣地區工業化基礎較薄弱,主要依靠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大多數企業均為引進。尤其是位于灣底部的城陽區和位于西海岸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黃島區),主要靠承接發達國家及國內先進地區的產業轉移被動地完成了工業化進程;有一些內生型企業也基本上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企業根植性差。由于高科技實力不強,轉方式、調結構壓力較大,傳統制造業的生態化改造及老企業搬遷后的產業補位任務艱巨。
4環膠州灣區域發展對策
(1)制定環膠州灣區域發展戰略規劃,科學合理地進行空間布局和產業定位。規劃應遵循生態優先的原則,按照循環經濟理論,在灣底區域以高新技術、污染零排放型產業群建設為主;對東部老工業區應以生態化改造為主,輔之以技改搬遷;要重視人才的合理利用,努力降低建設成本;在西部地區的開發建設中應重點保護好沙灘、泥灘,盡可能維持自然淺灘原貌等原生態資源,減少經人工過分雕飾的、呈現代化鋼筋水泥特點的市民公園的建設,努力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2)隨著山東藍色經濟區的快速發展和青島市在山東省經濟龍頭地位的凸現,依托港口建設臨海型重工業基地的可行性越來越大。目前,在環膠州灣地區建有兩個火電廠和一個煉鋼廠,但規模較小環境保護,依托港口的臨海型重工業體系尚未建立;
大型重工業項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通過采取先進的清潔生產技術和有力的環保措施,將環境污染減至國家標準允許的最低限度,選擇膠州灣水體交換能力較好的區域規劃建設污染零排放型重工業基地,即可為青島增加稅源,又能提高城市發展后勁;
(3)制定環膠州灣區域生態保護與發展規劃,加強對膠州灣周邊地區的資源和環境保護。應重點保護區域生態環境的支柱——農田、林地、水域和濕地。科學調整工業布局,使其與區域生態環境相協調,并借鑒東京灣的做法,加強膠州灣濕地和其上游地區的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的建設,開展沿岸的山地植被改造,加強沿海灘涂資源、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
(4)強化功能區劃,選擇在膠州灣西海岸離港口較近的膠州營海地區規劃建設集加工、倉儲、物流、商住、休閑娛樂為一體的臨海工業區對促進西海岸的快速發展,提高發展的集約化、現代化及濕地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5)跨海大橋是連接青島與黃島的經濟紐帶,對拓展青島的發展空間,均衡膠州灣東西兩岸的發展,擴大對平度、萊西乃至省內其他市縣的經濟輻射具有重要意義。要認真分析連接東京和千葉的16千米長的東京灣跨海大橋建設和管理的經驗教訓,從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考慮,盡可能減少大橋建設對近岸海域的生態環境及滄口水道航運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軍,田力男,韓子叻.環灣區域河道生態化整治方法研究[A].青島:青島出版社,2008.
[2]王軍、史云娣、唐麗.以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近岸海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第七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高新科學技術國際論壇集.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年12月.221-227.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