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如何實現溫室氣體減排?
【谷騰環保網訊】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38%,碳排放強度下降8.78%,火電碳減排成本下降了350億元,全國碳市場經歷了2個履約周期,行業減排成效初步顯現。在2024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期間舉辦的2024年北京國際大都市清潔空氣與氣候行動論壇上,一組數字引起了記者的關注。碳交易是如何推動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的?未來又將如何進一步發揮碳市場機制優化配置碳排放空間資源的作用?
有為政府推動有效碳市場建設并發揮市場功能
“全國碳市場取得減排成效,得益于制度體系逐漸建立和完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總經濟師張昕介紹道。
制度體系逐漸建立和完善推動全國碳市場發揮成效實現減排。隨著國務院出臺和施行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生態環境部也印發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發布了登記、交易、結算三項規則,組織制修訂了碳排放核算報告和核查指南、配額分配方案等規范性文件,涵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技術文件”的多層級制度體系已然形成,同時也構成了全國碳市場建設和運行的法律和政策基礎。
做好碳配額的分配和清繳履約管理工作是完善全國碳市場制度體系,有效發揮全國碳市場的市場機制的另一個重要的基礎。“我們通過設立合理的碳排放基準線,淘汰落后的產能的同時,不限制碳排放先進發電機組的生產,獎勵先進,懲戒落后,較好地處理了溫室氣體減排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張昕說。
在全國碳市場的建設和運行的管理中,處理好政府和碳市場交易機制的關系,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至關重要,直接決定碳市場建設運行的成敗。一方面,碳市場是政策主導性強的市場,要素設計和監督管理是政府碳排放控制意志的具體體現。另一方面,碳市場機制也會由于其自發性、盲目性削弱其減排功效,政府為碳市場有序運行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動力與制度保障。
為此,張昕表示,要運用系統思維和創新方法,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加強頂層設計,夯實法律法規基礎,積極穩妥擴大市場規模,豐富市場要素,優化配額分配與清繳管理。同時,加強部門統籌協調,建立聯合監管機制,有效銜接其他環境資源要素市場,建設制度、規則、監管統一的全國統一碳市場。
自愿減排鼓勵全社會廣泛參與減碳行動
強制碳市場對重點排放單位排放行為進行嚴格管控,自愿碳市場則鼓勵全社會廣泛參與減排行動。“通過自愿減排交易,企業可以獲得經濟回報,更加主動自覺地參與低碳技術開發與應用。”北京綠色交易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乃祥介紹道。
2024年1月,為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溫室氣體減排,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正式啟動。強制碳市場與自愿碳市場各自獨立運行,并通過配額清繳抵銷機制相互銜接,二者共同構成全國碳市場體系。
目前全國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有哪些特點?王乃祥在現場給出了答案:“目前,我國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突出‘自愿’屬性,市場啟動初期以健全制度體系、完善管理模式為首要任務,在市場實現穩起步、穩運行后,逐步擴大自愿碳市場支持領域,強化市場功能。”
突出“自愿”屬性和市場主體作用,截至2024年9月8日,來自廣東、新疆、江蘇、福建等14個省共有37個項目申請登記,涵蓋海上風力發電、光熱發電、造林碳匯和紅樹林營造等4個領域,預計每年產生減排量約1088.5萬二氧化碳當量。
然而對于前景廣闊的自愿減排市場來說,僅僅是個開始,如何進一步發展全國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王乃祥向記者介紹,發展自愿碳市場有2個重要條件,一是必須要保證高質量的供給,二是要有一個規模化、有流動性、有需求的市場。
“中國在自愿碳市場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具有特殊性,我們目前是最大的碳信用供給國,未來也可能是最大的需求國,這決定了我們需要順應國際自愿碳市場發展趨勢,借鑒各大交易所經驗,開展多元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探索,推動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中國自愿碳市場建設。”王乃祥說。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