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業產業化轉型 集中度不夠標準化欠缺
城市水業由原來的政府主導型的市政公用事業,逐漸引入市場機制,實現產業化轉變,企業主體得以發育和成長,總體上經歷了設備時代(1995年之前)、技術拉動時代(1995~2000)、資本拉動時代(2000~2005)、產業化轉型期(2005年之后)四個階段。
產業形態
對城市水業來說,一般具有三種主要產業形態。
一是設備制造業。城市水業作為設備制造業,是主要的產業形態之一,也是最為通用的產業形態。目前,許多國家水業服務市場仍然沒有完全對社會主體開放,比如新加坡,包括自來水服務、污水處理服務在內的城市水業服務,仍然由政府機構壟斷經營,因此,其水業產業形態上是典型的設備制造業特點。水業的設備制造業特點在許多國家具有普遍性,水業的設備制造業因此具有很強大的國際性,可以看到GE、西門子、ITT等一大批國際著名企業的市場身影。
水業第二種通行的產業形態是工程建設業。目前中國城市水業的主管部門仍然是建設部門,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城市水業仍然保持著顯著的建設業特點。無論是政府文件還是市場上,一提到中國城市水業的市場規模和吸引力,就會直接關聯到投資需求的規模。2006年國際水協大會上建設部有關領導所說的10000億投資需求,2007年國家環保規劃所說的15000億環保投資需求,都是從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角度談的需求。應該說,在我國城市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建設業仍然是水業核心的產業形式,建設投資需求也就是城市水業最大的市場需求。
但是,城市水業更長遠的產業形態卻是環境服務業。一般而言,服務業的比重是一個產業發育成熟程度的標志,對于環境產業和城市水業也同樣如此。為什么呢?截至2008年6月,我國的城鎮污水處理廠已經超過1400座,近半年來,新建成進入運營環節的污水處理廠每個月都有50多座,而且這還僅僅是指縣城以上的,不包括一般建制鎮。污水處理廠建好了就需要運營服務,從產業形態的重心上,就會從以前的工程建設業,轉入設施運營服務行業。因此,城市水業越發展,服務業的比重就會越大。通過國際交流發現,在發達國家,在水業產業成熟的國家里,城市水業主要的形態是服務業,一般占到60%以上。設施建設是水業產業化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過渡環節,城市水業的穩定產值和現金流靠的是供水服務和污水處理服務的穩定費用。因此,服務業是長久的、穩定的,雖然因為節水會造成人均用水量逐步減少,但是需要自來水和污水處理服務的人口卻隨著城市化的深入而在不斷增加,所以,城市水業作為服務業的總體產值也是在每年增加。另外,從水價的總體趨勢上看,全球范圍內的水價整體趨勢也是在不斷上漲之中。
城市水業雖然有三種主要的產業形態,但是,城市水業主業作為環境服務業的存在形式是長久的,以制造業和設備業為主業則是階段性的。對中國而言,建設業作為水業主業,仍然會持續5~10年,但是之后,城市水業的產業比例將會發生逆轉,運營服務業會成為主流。
市場規模 分析城市水業的市場規模可以分成服務業和工程建設業兩部分。
在運營服務方面,目前行業統計的城市自來水的用水人口為3.2億,城市供水服務總量是540億噸,供水平均價格為1.4~1.5元/噸,供水年銷售收入約為700億人民幣。污水處理服務需求約為360億噸,目前實現污水處理服務約200億噸,全國平均污水處理費是0.4~0.5元/噸,服務產值約100億。兩者相加產值大概是800億。這個總數毫無疑問是在穩定增加的,但是這個800億并不一定都在市場上,有很大比例是由沒有實現改制的國有供水企業,以及事業型污水處理單位拿走的,而且也有一定比例的污水處理服務沒有收費。因此,實際有效的水業運營服務市場要小得多。但是隨著行業改革的深入和水業市場服務的全面普及,水業服務的范圍會持續擴大。當城市化率按照規劃在2020年達到65%,當服務人口增加到近8億,當價格逐步理順,城市水業的運營服務業穩定產值將達到約2400億,其現金流會超過工程建設的市場,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
在工程建設市場方面,按照國家的規劃,中國城市水業未來5年仍然是工程建設的高峰期。在供水和污水處理的設施新建和改造上,需求量還是相當大的,建設業和運營服務都會不同程度地拉動設備材料業市場的發展。
產業集中度
對于一個傳統福利型行業來說,其產業化轉型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轉變。一是產品和服務的標準化,標準化是產業化重要的標志;二是生產過程的集約化和連續化,生產和服務需要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基礎上進行;三是市場主體合理的規模化和市場集中度。先討論一下企業的規模化和市場集中度的問題。
同樣是壟斷的公共服務行業,城市水業市場的規模化和市場集中度與電信、電力有著天壤之別。水業的改革起點與電信、電力行業不同,水業是市政設施,在產業化改革之初產業是依托地方城市政府分散經營的,存在數千個獨立的自來水公司和污水處理的機構;而電信、電力等行業的改革起點是國家的壟斷。它們的改革思路是拆分,水業的改革思路則是整合。
產業沒有規模,沒有一定的集中度,就沒有市場主體對市場秩序負責,誰也不是老大,誰也不愿意維護市場規則,為總體市場做貢獻。城市水業正式停留在這樣一個產業化的初期,沒有人對行業規則負責,各企業都滿足于做好自己的項目,愿意在項目層次做政府關系和市場,不能在行業層次主動而有效地參與行業政策和規則的參與,不能主動引導政府和公眾對行業的認同。
雖然2007年成立了環境服務業商會,但是商會受制于水業產業化發育的薄弱,難以有效引領市場。盡管幾十家商會發起企業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是,目前最大企業的有效市場份額不足3%,其各企業服務市場的份額加起來也沒有到20%。只有產業龍頭控制到了一定的市場規模以后,這個行業的產業化才會上層次,這個觀點不僅適合于水業的投資環節,也適合設備、工程等其它的產業環節。中國的城市水業,毫無疑問地處在產業化的初期。
投資運營環節是城市水業的主業也是產業鏈的龍頭,這個關鍵環節的集中度低不僅影響本環節的市場秩序,其分散還影響著產業下游的產業發育。中國城市水業的服務主業相對弱小,弱小的原因是因為中國政府放開主業市場的時間不長,中國讓社會企業來做自來水和污水處理運營服務,總共也就五年多的歷史,從威立雅在上海浦東做第一個自來水系統服務項目到現在也不到六年。
產業鏈龍頭弱小,對下游的采購就會不負責任。另外,從投資角度而言,水業的兩個資本龍頭,一個是企業投資者,另外一個是政府投資者,而后者仍然是主導。投資方采購設備、工程服務、設計服務,是下游產業的拉動力量。但是,政府的采購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產業采購,難以充分地考慮效率、服務、質量和成本,其話語權比例過大,造成某種程度的市場扭曲,導致下游企業的市場動作變形。
城市水業的設計環節和通用設備環節,改革之初已經具有了較好的產業基礎,除了這兩個環節之外,其它的產業環節基本上沒有形成產業規模。
標準化欠缺
城市水業的產業化還面臨著標準化程度低的制約。城市水業服務是一種自然壟斷性質的服務行業,無法用簡單的用戶選擇與評價等一般市場手段來判斷服務的好壞,也一直沒有建立起用于橫向比較、績效考核的標準體系。自來水服務和污水處理服務的績效好壞,傳統運營單位都會以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的特殊性得以輕松解脫。
因為沒有科學的服務標準,公眾和政府因此無法知道服務提供者的好壞。但是,國際上是有專門針對供水和污水服務的績效服務標準體系的,我國遲遲不能建立的原因,與我國城市水業長期福利經營、行業主管部門所堅持的保護性行業管理密切相關。
績效管理,也稱標桿管理,是專門針對自然壟斷行業的管理工具,就是通過大量的數據和經驗積累,形成一套能夠排除單個被監管對象的不可比因素的橫向績效比較系統。通過這個工具,政府和公眾知道服務企業優劣,能夠讓做得好的企業得到更高的收益,進一步擴大規模,讓做得不好的企業退出市場。由于我國遲遲沒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績效標準體系,造成好的企業不能擴大規模,控制運營成本的措施得不到收益,不能激勵管理者提高效率,間接保護了行業的落后與低效,也直接影響了市場兼并的科學性,阻礙企業的規模化發展。
運營績效標準的缺乏,不僅打擊了優秀的水業主業企業,還造成下游的無序競爭。
加法與減法
在城市水業的產業化初期,產業鏈各環節的企業為了獲得發展的空間和合理的收益,做了許多整合的嘗試,可以稱之為產業鏈的“加法”與“減法”。以一個企業主業為依托向產業上下游延伸,稱為“加法”;為了將某一個產業環節做出規模,做出品牌,將產業進一步集中,稱為“減法”。
從近5年各主要產業主體的表現來看,整個水業面上都在做加法。相當比例的、有一定規模的環境工程公司,因為投資主體的變化而感到按照原來的辦法能夠獲得足夠的工程項目,自2004年以來,普遍開始以BOT方式,參與投資,同時自己完成工程建設,這是一種產業加法,如金州工程;一些以財務能力進入城市水業的投資公司,因為確定了長期從事水業經營的戰略,開始發展運營服務和技術工程服務,這也是一種加法,如首創股份;也有一些工程公司因為工程利潤的攤薄,開始發展一些設備制造,以獲得設備收益,這也是一種加法,如桑德工程;此外,一些工程公司因為DBO(設計—建設—運營)模式的推進,而向運營環節延伸,這也是一種加法,如得利滿。
但是,在產業加法的主流之下,也隱含著許多的減法。許多國際水務跨國集團盡管一直在水業投資市場中競爭,但是,他們在盡量回避自有資金的投入,希望盡可能地是自己回歸環境服務提供商的主業,而不是做投資商,這是一種減法,如2002年之后的威立雅水務。2007年以來,產業投資基金迅速成為行業熱點,一大批水業戰略機構參與了各種基金的發起,產業投資基金的目標就是想讓專門做投資的人來做投資業務,讓水業產業主體擅長做工程的專注于工程服務,擅長做運營的專注于運營服務,擅長做設備的專注于設備,這也是一種減法。近年來,一批水業工程公司在國內外資本市場成功上市,融到的資金仍然堅持做工程主業,這是加法中的減法。現在也有企業在嘗試污水BOT項目資產的剝離或者證券化,個別企業已經獲得突破,這也是一種減法。
作為一個企業的戰略而言,選擇是把產業延長,還是把產業鏈做短做精,取決于每個公司不同階段的戰略和市場選擇。但是,有一點趨勢是明確的,產業化發展更加支撐專業化的產業分工與協作。
企業對產業鏈上的加減可能有各自的取舍,但是,目前城市水業圍繞“水”這一介質的物質鏈加法卻是日益通行。首先是自來水服務與污水處理服務的一體化,其次是源水與自來水的融合,還有污水處理與再生水的結合,再有污水處理與污泥處理處置的銜接。雖然這些業務在付費方式、監管模式、服務形式上還各有特點,但是有著明顯的融合趨勢。
基本趨勢
產業時代的市場競爭,不是一個單個企業與另外一個企業的競爭,而是一個產業龍頭所領導的產業鏈與另外一個產業鏈之間的競爭。也許這種轉型對于處在產業化初期的城市水業還為時過早,但是,它正在發展為一種趨勢。
應對這種產業和市場轉變,需要各個企業健全和完善自己的產業鏈。原來的企業投資人采購了設備企業的設備,雙方是甲、乙方的關系。在新的產業結構下,一個相對穩定和優化了的產業鏈實際上改變了原來的競爭關系,產業鏈的上下游形成合作伙伴的關系,形成一種共同取得市場和利潤的協同關系。
產業鏈聯盟可以實現兩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控制成本,通過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交易成本和時間成本,產業化不應該壓縮合理的利潤空間,它的收益來自于中間成本的節省。第二個目標是市場目標,一個有品牌、有服務的產業下游可以幫助產業上游企業共同獲得市場,尤其是對于水業這個產業上游缺乏規模、缺乏品牌的特定行業。比如,一個優秀的、有影響的設計院通過自己的綜合優勢,可以幫助投資人獲得市場,這就已經改變投資人和設計院之間的采購關系;又比如,一個有影響的國際設備企業或者優秀的運營公司,如果品牌足夠好,也可以有效幫助投資人獲得用戶認可。
如今,城市水業已經初步形成了四個穩定的產業環節:投資環節、運營管理環節、設備產品環節、工程技術環節,他們之間的相互關聯、相互協作是城市水業產業化時代的根本特征。
隨著產業化的發展,城市水業的一些產業聯盟已經逐步產生。促進城市水業的產業化發展,推進其市場化進程,是水業產業界的共同使命,業內各界都需要、也應該成為水業產業化時代的戰略聯盟中的一員。(本文作者為清華大學環境系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