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富國皮革“放毒”多年國際品牌縱容污染?
日前,媒體報道了上海富國皮革有限公司環境違規,經環保組織調查反映,其不僅是一家由中國、新西蘭和美國投資組建的合資企業,而且為著名國際戶外品牌“天伯倫”(Timberland)在華供應商,無獨有偶,該外企的另一家在華供應商也被曝出污染環境多年。作為一直聲稱崇敬自然和有責任保護環境的國際品牌,是否也應該承擔責任?
兩家供應商均多年環境違規
名為"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和"自然之友"的兩家環保組織經過近期的實地調研和數據收集,發現上海富國皮革有限公司6年以來屢屢被政府部門發現環境違規,同時當地社區反應強烈,不斷向政府部門投訴其環境侵權。
而近日,據兩家環保組織向中國經濟網反映,同為著名戶外用品制造商天伯倫的在華供應商,廣東省一家名為蓬江皮革有限公司的企業也屢次環境違規。曾經在2004、2005、2008年多次因違規超標排污被當地環保部門處罰。
據悉,天伯倫公司于2005年開始公布供應商名單,富國皮革公司和蓬江皮革公司連續多年來一直是該公司的在華供應商。
今年6月,18家環保組織共同致信富國皮革,要求富國皮革依法公開其環境排放數據,至今沒有收到富國皮革就此事作出的回復。
污染罪責應由誰承擔?
今年7月,環保組織的一封郵件發給了天伯倫公司的CEOJeffreySwartz,他們期望通過溝通使天伯倫能對此事有所作為,踐行跨國企業的環境承諾。
“我們并不是希望供應商停產,而是希望能促成它進行整改。天伯倫自己也曾多次對環境保護作出綠色承諾。”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行政主管王晶晶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說,她認天伯倫應從自身的供應鏈環境管理入手,解決其產品生產過程給社區和環境帶來的嚴重污染侵害,比如目前沃爾瑪、GE等大公司都對自己的供應商進行了管理。
據了解,此前曾有過企業促成自己的供應商整改的例子:廣東溢達公司對供應商南通衣依襯布公司進行環境管理,并積極就供應商出現的環境問題進行溝通,促成供應商完成整改。
“但遺憾的是天伯倫一直沒有回復郵件”,這位環保人士說。最后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輾轉通過美國一家環保組織,才確認天伯倫公司美國總部確實已經收到了郵件。
官方回應:有可能終止訂單
中國經濟網記者就此事聯系了天伯倫大中華區,該公司的企業行為準則部負責人表示,已經對這兩家供應商的環境違規問題進行了跟進。
據這位負責人介紹,這兩家皮革廠就此事的回答均為已經做出了整改,“但整改效果如何、是不是得到了政府的承認要等到新一季的環境公報出來以后才能做定論”。
對于這兩家皮革廠的環境違規特別是上海富國皮革的違規,他認為有些意外。因為天伯倫依照的是美國皮革協會對這些企業的環境評估,上海富國在該協會的報告中一直處于較靠前的位置,至于為什么會與國內環保部門的意見出現這么大的差別,他表示目前還不清楚。
他也表示,上海富國皮革的環境問題比較復雜,每一年出的問題都不一樣,可能是因為設備的原因。天伯倫希望他們能系統的解決這些問題,如果不能進行適度的整改,從公司流程上看,將有可能終止或減少訂單。“但減少或取消訂單不能最終解決問題,那將是最后的無奈選擇,總的來說,我們不會輕易終止交易。”
記者觀察:跨國企業治“污染病”怎么就這么難呢?
作為“世界工廠”,中國受惠于經濟全球化,但規模巨大的出口加工產業,也讓中國承受了沉重的環境壓力。為了逃避環保責任,跨國企業在國外一套,在中國一套的招數我們早已屢見不鮮。
早在2007年8月,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就曾整理公開污染企業名單,名單收入那些被環保部門查出有違法行為并且公開通報過的企業,近幾年這一名單中的跨國公司的數量,已經從2007年的八九十家增加到目前的近五百家,其中包括著名的百事、雀巢、通用、三星等“世界500強”在華企業。而一家合資企業——上海富國皮革則是連續五年被當地政府點名處罰。
一些跨國公司包括世界500強企業之所以在華不重視污染問題,有許多深層次的原因。一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了吸引外資,境外企業進入中國,不但在環保、行業指導等方面沒有準入門檻,而且還在稅收、土地利用上給予無限優惠條件,結果“培養”了一批污染外企和高耗能、資源消耗型外企。
第二,我國環境違法成本很低,處罰力度較小,有時候地方政府甚至對外企還網開一面,因此“縱容”了一批污染外企。另外,我國公眾對環境問題仍然不夠關注,一家企業在國外環保屢次出問題,其產品就很可能遭到消費者的拋棄。而在中國,價格和質量依然是老百姓們最關注的問題,這也就“慣壞”了一批污染外企。
現在出現的另一種情況是,跨國企業在供應鏈環節的放松,會使污染在產業鏈上進一步下傳。一些大型企業在采購中有嚴格的價格和質量控制體系,但環境管理松懈,這就誘使當地供應商為了贏得訂單而降低環境標準,在環境表現上造成全球性“向下競爭”。這不但會損害當地的生態環境,甚至可能在一些地區埋下公共健康隱患,上海富國皮革廠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而我國仍處在結構轉型期,這樣的例子不可避免的還有很多。
但跨國企業對供應鏈環節的環境管理仍顯薄弱,無力,多是建議性的,而不是硬性的規定。因此,要解決經濟全球化引發的環境問題,一是采取加強立法、監管等傳統措施,堅決對環境違規的跨國企業說NO。這在當前我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進工業節能降耗減排的大背景下十分緊迫。另外,應從產業鏈上防止污染下傳,要求相關買家企業、包括跨國企業承擔供應鏈的環境管理責任。對于消費者來講,應以市場為媒介傳達公民的環境監督,讓污染企業的產品如過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不能再慣著他們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