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油鑒別與損害評估技術為海洋環境保駕護航
溢油事故:超級殺手
“據不完全統計,1976~2006年,我國沿海平均每4天發生一起溢油事故,其中,溢油量在50噸以上的溢油事故60多起。”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主任高振會告訴記者,“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和海洋經濟的迅速發展、海洋石油勘探開發規模不斷加大、海上石油運輸日益繁忙,加之我國未來對石油需求的不斷增加、油運市場的不斷壯大,我國海域可能是未來溢油事故的多發區和重災區。海上溢油事故正逐漸成為十分敏感的問題。”
海洋溢油被稱為海洋生態環境的超級殺手,是我國近海經常發生的重要環境災害之一。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各類油污染事件呈上升趨勢,發生的頻率與風險正日益加大,這給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生態資源及人民群眾帶來了重大損失。
高振會舉例說,2002年,一艘裝載8萬噸原油的馬耳他籍“塔斯曼海”輪船在渤海灣發生撞船事故,大量原油泄漏,經過評估,這起事故給我國帶來的環境經濟損失達1億多元。除此之外,各種地溝油、加油站漏油、發電廠及機修廠漏油也是油污染的主要來源,而它們直接危害到周圍居民的健康。
發展,迫在眉睫
溢油源的確定和損失評估是溢油事故處理的重要依據,因此,發展溢油鑒別與損害評估技術越來越迫切。
“海洋溢油具有突發性、偶然性和瞬時性,加之其在海洋環境中的復雜變化,使得其損害的對象也十分廣泛。但目前我國缺乏專門的海洋溢油科研平臺,部分基礎研究成果零散分布,缺乏有效的海洋溢油快速鑒別與損害評估技術,給查找肇事者、有效保護我國海洋生態環境帶來諸多困難。”高振會告訴記者,面對我國沿海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們應該逐步開展以溢油監測與鑒別技術、溢油的生態環境影響評估、溢油現場處置與生態修復技術為重點的研究與應用示范工作,從而指導我國海洋溢油環境保護工作。
針對溢油事故頻發及其對海洋環境的巨大損害,目前國際上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建立了相關的專業研究機構,如美國早在1978年就在海岸警備隊成立了油品鑒別中心實驗室;歐洲的比利時、丹麥、德國、挪威、葡萄牙和英國等6個國家的研究機構也于1983年在對油類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歐洲海上溢油鑒定系統,后經過兩次修訂于1992年被《波恩協議》所接受,作為《波恩協議》內部溢油鑒別的推薦方法。這些機構在溢油方面開展的研究成果,不僅促進了海洋溢油相關技術的發展,并在海洋行政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我國在這方面卻一直落后于這些發達國家。
我國也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于2007年在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溢油鑒別與損害評估技術重點實驗室,促使海洋科學技術研究及成果轉化與海洋行政管理的結合。
油指紋鑒別技術是時代之需
溢油鑒別與損害評估技術重點實驗室通過溢油監測與鑒別技術、溢油的生態環境影響、溢油應急處置及生態修復等方向與多學科交叉研究,深入了解海洋溢油的特征和規律,準確查明各種溢油來源,對其造成的海洋生態環境損害作出客觀評估,為修復受損的海洋生態環境、發展海洋突發事件研究的理論體系、發展相應的高新技術提供技術平臺,為我國海洋減災防災和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提供科學依據。該實驗室以溢油監測與鑒別技術、溢油的生態環境影響和溢油現場處置與生態修復技術為主要研究內容和方向。
高振會向記者介紹,這些技術中油指紋鑒別技術至關重要。
該技術最早始于20世紀60年代,美、日等國家在70年代相繼推出標準方法,北歐標準也在80年代頒布。近些年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研究的不斷深入,各國都在不斷完善自己的溢油鑒別體系,并建立起了自己的油指紋庫,我國也正在著力建設自己的標準油指紋庫。
高振會解釋說,所謂的油指紋鑒別就是基于油品指紋的差異性,通過對溢油和可疑溢油源油樣的“油指紋”進行比對,從而實現溢油源的排查和確認。
眾所周之,原油是由上千種不同濃度的化合物組成,這些化合物通過不同的分析檢測手段獲得不同的信息,如利用色譜獲取的組分信息、利用光譜獲得的各種光譜特征,這些信息就是反映油品特征的油指紋。
油指紋的差異性主要受到3個方面因素的影響:首先,原油的形成和聚集過程中的因素,包括原油生源巖本身的有機質特征、熱環境以及原油在地層和油井內的運移;其次,原油通過不同的煉制過程獲得的成品油,因為煉制過程不同,不同的需求,以及運輸、儲存等過程的不同,不同成品油的油指紋不同;最后,油品溢出到環境中后的風化和混合,不同的風化過程、不同的環境背景和環境中其他烴類污染源帶來的混合,油指紋也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
記者了解到,為提高溢油鑒定能力,為海洋行政執法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建立了氣相色譜、氣相色譜—質譜、紅外光譜、熒光光譜及物理方法等一套國際先進的油指紋庫建設體系和多手段逐級鑒定體,承擔并完成了油指紋庫建設體系及關鍵技術研究。
關鍵之處顯身手
“在我國科技工作人員的努力下,在認真梳理、總結多年工作成果并廣泛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我國現已完成了國家標準《海面溢油鑒別系統規范》的制定。該標準是在行業標準部分內容的基礎上,廣泛吸收《歐洲溢油鑒別系統》(NTCHEM001,1991)和美國ASTM相關標準中先進的油指紋鑒別技術,研究石油指紋的化學分析方法、溢油鑒定程序和判定方法,較之前行業標準已經有了質的飛躍,溢油鑒定流程方面實現了與國際接軌。”高振會高興地對記者介紹。
高振會進一步補充說,這些技術目前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應用,積累了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如長島海域油污染事件鑒定、埕島海域油污染鑒定、“塔斯曼海”輪溢油鑒定、威海“恒冠36”輪溢油事件鑒定、綏中36-1油田F31井溢油污染鑒定、黃驊灘涂溢油鑒定、黃島溢油鑒定等幾十起溢油事故鑒定中,這些技術都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尤其是2006年“長島海域油污染事件”中,北海分局北海監測中心基于油指紋鑒定技術,排除了多種溢油嫌疑,成功地確定溢油來源,為事件的處理提供了有力證據。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