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氣候變化談判:各國減排底牌陸續揭開
過去兩周,在限控溫室氣體排放的數字問題上,許多國家邁出的步伐比過去兩年任何時候都要大,從美國到俄羅斯,從中國到印度,都是如此。這好似一場牌局,打到終場時大家才紛紛亮出底牌。
12月5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火車站,“氣候快車”準備出發 |
在談判各方中,歐盟的底牌亮得最早。早在2007年,歐盟就提出,爭取到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20%,并表示愿與其他發達國家一道將中期減排目標提高到30%。歐盟自詡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旗手”。然而,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科學估計,發達國家的中期減排目標應該達到25%至40%,才能避免全球變暖至危險水平。顯然,歐盟的承諾距此目標尚有差距。
美國的底牌亮得很晚。奧巴馬政府的計劃是,到2020年在2005年基礎上減排17%,這僅相當于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4%。這個目標比歐盟差得遠,甚至低于《京都議定書》給它規定的第一承諾期(2008年至2012年)的7%。在減排問題上,奧巴馬政府比前任政府積極了一些,不過同樣拒絕接受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力主各國自主減排,并堅持要求一些發展中國家參與強制減排。美國也是迄今游離于議定書之外的唯一一個發達國家。
日本今年下半年政府換屆,底牌也出現變化。前任政府提出的中期減排目標是8%,而鳩山由紀夫政府提出的是25%,應該說高出很多。但可惜的是,它是有前提條件的,即所有主要排放國參與減排。這個前提條件無法成立,因為它沒有區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違背了氣候變化談判所遵循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迄今,鳩山對如何實現25%的目標依然含糊其辭。此外,他需要說服持反對態度、擔心減排影響經濟的日本企業界。
在氣候談判中,美國和日本屬于同一股力量,這股力量還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和俄羅斯等非歐盟發達國家,因在世界地圖上這些國家的連線形成傘形,因此被稱為“傘形集團”,其底牌總體而言大同小異,基本都“夾帶”主要排放國參與絕對減排的前提條件。
澳大利亞承諾到2020年在2000年基礎上減排5%至25%(后一個數字均是有條件承諾),但這個目標已被議會兩次否決;新西蘭承諾到2020年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10%至20%;俄羅斯承諾到2020年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20%至25%;加拿大承諾到2020年在2006年基礎上減排20%,僅相當于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2%。
怎么評價發達國家的減排承諾呢?有關計算表明,發達國家的無條件中期減排承諾僅相當于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8%,而有條件承諾僅相當于減排12%。這兩個數字比《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對發達國家提出的5.2%減排要求并不高出多少,而遠遠低于IPCC報告所指明的25%至40%。由此可見,應對氣候變化,發達國家承諾得遠遠不夠。
與發達國家相對應的是發展中國家。按照《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確定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達國家承擔量化減排義務,而發展中國家無需承擔這種義務。不過,一些發展中國家近來紛紛宣布要采取自主行動。比如,巴西計劃到2020年在預期基礎上減排36.1%至38.9%;中國承諾到2020年實現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印度決定到2020年實現單位GDP二氧化碳比2005年下降20%至25%;印度尼西亞力爭到2020年在預期基礎上減排26%;韓國宣布到2020年在2005年基礎上減排4%;南非表示將在2020年至2025年間達到排放峰值。正如很多環保組織所指出的那樣,這些承諾表明,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態度是積極負責和令人鼓舞的。
限控排放數字一直是氣候變化談判的主要焦點問題,現在各國已經紛紛亮出底牌,怎么使各國達成妥協,這就是哥本哈根大會需要完成的艱巨任務。此外,資金和技術轉讓問題一直蹣跚不前,在哥本哈根大會也需要取得突破。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談判大幕即將拉開,這場大戲如何上演,結局又會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