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海上田園掀濕地生態旅游熱
深圳是一座濱海城市,同時也是一座旅游城市,休閑旅游業和海洋在這里碰撞出極大的生產力。靠山吃山,靠海玩海。充分利用深圳的海灘、海島資源,全方位、多層次開發藍色旅游項目的同時,積極打造具有深圳特色的海洋旅游精品,已成為發展深圳海洋經濟的一個明確思路。從東部的萬科浪騎游艇會,到西部規劃中的深圳灣國際游艇俱樂部,再到保留了大部分原生態灘涂的海上田園,一個集生態、觀光、休閑度假、商務會議和體育健身等為一體的現代綜合海洋旅游經濟產業群漸漸浮出海面。
桑基魚塘 | 如詩如畫的海上田園一角。 |
在海域規劃工作中,深圳強調必須突出海洋的生態特性,體現深港灣區組合城市理念,要為美化城市景觀、提升城市品位,豐富市民生活,促進休閑旅游業的發展預留和調整出充足的透視和岸線資源空間。可預見,深圳業已形成龐大產業規模的濱海旅游業將變得更大更優更精品。
深圳西部海上田園旅游區位于寶安沙井,珠江入海口東岸水陸灘涂接壤處,是一個大型濕地生態旅游景區,首期開發面積173萬平方米,集生態旅游、休閑度假、會議培訓、科學研究、科普教育、濕地自然生態和歷史人文景觀資源保護等多種功能于一體。海上田園是國家級AAAA旅游景區,深圳市綠色景區。
湖泊與河涌縱橫交錯,木屋、小橋點綴在水面上,密林遍布,綠草如茵。紅樹林、蘆葦蕩和桑基魚塘中鳥飛魚躍……如此的田園風光,其實就在深圳這座現代化城市里面,就在寶安的海上田園。
海上田園共設10大景區40余個景點,擁有50余萬平方米原生紅樹林、人工紅樹林,120余萬平方米桑基魚塘,這些富有珠江口濕地生態特色的資源,已成為深圳旅游資源中獨特的漁農文化歷史遺存。每到節假日,總有大量游客慕名而來,體驗這種方興未艾的濕地生態旅游模式。
40余品種紅樹蔚然成林
海上田園的原生紅樹林群落,品種包括秋茄、桐花樹、老鼠勒、鹵蕨等。建園以來這里每年都人工種植20余萬棵紅樹苗,種植品種包括紅海欖、秋茄、桐花樹等。早年種植的紅樹已經成林。
近年來,海上田園先后與中山大學、深圳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合作,并與濕地國際機構、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廣東省林業系統等建立了廣泛的聯系,開展了生態及水產養殖技術研究,進行了紅樹林多品種的種植試驗,吸引了包括國家工程院雷霽霖院士、國際知名紅樹林專家陳桂珠教授等專家到園區進行課題研究,取得了多項國家級成果。海上田園與中山大學共同開展國家863項目研究,利用紅樹林凈化水體,改良環境。該項目在2003年11月通過了科技部現場驗收,隨即又獲得科技部863項目“十一五”計劃第二批課題的立項。
2006年12月,海上田園又建成了紅樹林博覽園。博覽園占地面積120畝,是深圳封閉型的品種最豐富的紅樹林種質資源培育園區。目前已經種植紅樹植物80萬棵,共有紅樹、半紅樹、紅樹林半生植物等40余個品種。
桑基魚塘體現生態農業智慧
海上田園還擁有大面積的桑基魚塘遺址。桑基魚塘是珠三角地區一種古老的、獨具特色的漁農生產模式:在珠江口灘涂地帶,將低洼的地方挖深為塘,塘里養魚;挖出的泥土堆砌在魚塘四周筑成塘基,在塘基上栽桑樹或果樹、甘蔗。這種生態結構稱為桑基魚塘、果基魚塘、蔗基魚塘。其中桑基魚塘的生產方式是:蠶沙(蠶糞)喂魚,塘泥肥桑,栽桑、養蠶、養魚三者有機結合,形成桑、蠶、魚、泥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這種模式體現了珠江三角洲勞動人民從古就有“生態農業”智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糧農組織贊譽為“世間少有美景,良性循環典范”,值得向發展中國家推廣。
負離子濃度為都市公園10倍
到海上田園一游的人,在呼吸清新的空氣中,會有肺部被洗過一樣的愉悅感覺,到海上田園“洗肺”便成了人們在此休閑的新取向。據廣州市環境科學研究所檢測,園區內平均負離子濃度達每立方厘米5000多個,最高檢測點負離子濃度為每立方厘米9000多個,而都市綠化公園的平均水平為每立方厘米500—1000個。
位于海上田園景區中心秀美的蘆花湖半島生態度假村,臨水而建,依林而立,是一組仿生態建筑。這些建筑重現了人類最古老的居住方式,即、樹居、船(水)居、穴居、洞居,加上表現古老愛情故事的螺姬居,既代表了現代人對農耕文明時期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緬懷,又表達了人們對未來時代高度生態文明的暢想。
吃當地特產也是很多到海上田園游玩的重頭戲。在這里,游客可以吃到園區水域里生態養殖的魚、蝦、蟹、蠔,塘基菜地里栽種的綠色蔬菜。其中無公害羅非魚、海蟲草、沙井蠔被譽為海上田園三件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