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農村面源污染需抓根本
為什么農村面源污染的研究和項目很多,但未能取得突破?為什么農村面源污染日益嚴重,治理速度慢于土壤衰退速度和土壤污染速度?破解農村面源污染問題的出路在哪里?對此,筆者有如下思考:
深刻認識面源污染本質
農村面源污染不僅是物的問題,而且是人的問題,不僅是技術的問題,而且是政策制度的問題。水源區環境問題的真正病灶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缺陷、社會保障政策、養老保險制度等的問題。
一是土地制度、土地流轉機制和流轉市場、農業經營制度等是生產方式難以調整和農業面源污染難以根治的深層根源。家庭承包責任制令地塊分散、生產資料細碎化、要素配置差、經營規模小、投入成本高、生產效益低、科學技術推廣難。不當人口政策與土地分配方式結合,經常調整地塊的位置、等級、數量等,造成土地經營權不穩定和經營預期差,導致短期行為嚴重,對土地進行掠奪性開發和使用,只使用不管護,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不當的農藥化肥補貼政策刺激農民濫用農藥化肥,造成嚴重的土壤污染;農業技術推廣站被推向市場后,自負盈虧,不再以推廣農業技術、工具和培訓農民合理施肥用藥為主要目的,而是以銷售農藥化肥為主要任務,想方設法誘導農民多買農藥化肥,造成農藥化肥濫用。農民養老高度依賴土地,許多進城的農民工不愿意放棄土地,妨礙土地流轉;由于耕地不能連成片,品種改良、技術推廣、防蟲治病、機械操作、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等生產活動舉步維艱;土地未能有效流轉,難以集中到專業戶、龍頭大戶、大型企業,難以吸引企業資本和社會資金,這妨礙了規模化集約經營。
二是鄉村金融系統發育嚴重不良,資金嚴重外流,資產要素逸散和貶值,各種閑置資源與資金未能活化和整合,“資金短缺,融資難”妨礙生態農業發展。同時生態農業產品因價高、銷售網絡不健全、政府補貼不到位等缺乏競爭力和吸引力。
三是農民的組織體系和集體觀念淡漠,團結奮斗、共同富裕的體制機制在“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與行為的影響下被不斷瓦解。基礎設施老化、水利工程失修、環境臟亂差等需要大家團結起來一齊來整治的事情,現在變得十分困難;一個嚴重消極的后果是令生態建設與基礎公共設施滯后與緩慢。集體經濟日益空洞化,不能為村民提供必要的社會公共服務,使傳統行政組織受到削弱,動員能力越來越弱,基層政權調控手段越來越軟,村組干部作用空間越來越小,村民自治制度發育越來越難,村民難以有效自理和自治。
確立科學防治思路和策略
要加快農村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的調整和改善,促進人們觀念意識、行為和倫理的轉型,建立與面源物質預防和清除相適應的社會運行機制和文化形態。
第一,控源截污有效應對面源污染。防治農業和農村面源污染,要進一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重點要做好“退、轉、增、減”工作。退是指對流域核心區的種植養殖業,逐步轉移、搬遷到對水體影響較小的核心區之外;轉是指加快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流域內農業主要以生態高效農業和節水農業為主。制定相應實施方案,在發展節水高效農業方面探索出一條成功的路子。增是指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突出抓好重點產業的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努力增加農業經濟效益。減是指完善監管體系,加強檢測手段,切實減少化肥和農藥施用量。要加強農村行為矯正和觀念調整,清理不合理的農業政策,對農藥化肥行業課以環境稅,取消農民農藥化肥的補貼。
第二,加快農村經濟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要提升農村社會的組織化程度;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力量;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改善農村社會保障機制的建設,剝離土地養老保障的功能,讓進城農民工的土地得以流轉;加快土地流轉機制的改善,促進土地成片集中,實現土地的規模化經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