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球日”為契機,讓全民低碳成習慣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題是“珍惜地球資源,轉變發展方式,倡導低碳生活”。其權威解釋為:消除人類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性,致力于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創造一個“無碳”的未來;承諾個人消費習慣與可持續發展要求相符合;建立“綠色經濟”,通過為貧困人群創造“綠色崗位”使其脫貧,并將全球教育體系轉變為環保型。這給“地球日”注入些與時俱進的新元素。
環境的惡化與污染眾所周知,專業人員的擔憂波及大眾,給社會敲響足夠的警鐘。西南大旱中頻出的“人禍因素”盡管暫時無跡可尋,卻并不意味著其乃“空穴來風”。
恩格斯早就說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對于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的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每一個成果又取消了。”這句話可謂真知灼見,如今,深處災難哀悼中的公眾恐怕更能透徹地理解這句話中蘊藏的深意,潛伏著的環保意味。
“低碳生活”是一種時尚,也是一種環境保護的期望,和植樹節一樣,承載著甚多希冀的節日。當我們逐漸意識到生存環境惡化時,當我們感覺到大自然在報復我們時,當我們領會到唯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才能共建美好家園時,“地球日”便隨之誕生,成為環保文化的外在表現。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高科技產品的使用率也增多了,理所當然地空氣污染來了,噪音干擾也緊隨著,一切都似乎在訴說著一段悲愴的現實。有利必有弊,唯有協調好二者的關系,才是長遠發展之計。
一直以來,公眾過分在節日當天關注節日承載的文化內涵,而節日一過,立馬就將其拋之腦后。我們有愛眼日,可青少年近視率與日俱進;我們有植樹節,可未見森林覆蓋率有所提升;更詭異的是,我們有艾滋病日,可對艾滋病人本身的排斥與歧視似乎從未減少過。“地球日”如不出意外,也很快淪為“過場”,聲勢浩大地來,悄無聲息地走,沒給公眾生活帶來一絲一毫的影響。
要讓“地球日”的理念深入人心,僅有官方的努力是不夠的,僅有愛心人士的汗水也難以湊效,唯有全民參與,每個人都參與,并且深刻地領會到節日的內涵,才能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口口相傳,互相監督與影響,繼而發揮出節日本該傳承的精神。之前的疏忽后悔莫及已無實際用處,把握好現在依然能改變態勢,扭轉乾坤。從現在開始,以“地球日”為契機,少隨手扔垃圾,珍惜資源,多坐公交車,少開私家車,拒絕用一次性筷子……這些隨手可做的小事,要屑于去做,更要認真地去做,讓其成為生活習慣,那么低碳生活也必將成為一種“社會習慣”。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