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封存選址問題在歐美引爭議
編者按
碳捕捉和封存技術(CCS)一方面被政治家和科學家當成應對全球變暖問題的法寶,另一方面也受到來自民眾的質疑和抵制。歐洲已經開始大力推廣CCS技術,而很多碳封存項目受到當地人的炮轟。在北美CCS項目也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廣,民眾亦不乏反對之聲。充滿希望也好、贊許也好、仇視也好,本版主要內容將為大家呈現歐美國家在CCS技術和政策上的最新動態。希望在紛紜的眾說中,我國能夠看到自身所需,掌握CCS發展節奏。
近日來,荷蘭小鎮巴倫德勒克(Barendrecht)的民眾間彌漫著對政府的怨恨和抵制情緒。在最近兩年內,這個人口僅為5萬的小鎮成了世界抵制CCS火力最集中的地方。
巴倫德勒克鎮居民在殼牌的工廠旁打出的抗議條幅 |
當地民眾的矛頭直指荷蘭政府和石油巨頭殼牌,它們打算在距離巴倫德勒克鎮1英里的一個將開采完的天然氣田封存1000萬噸二氧化碳。這個氣田將在2010年到2014年間開采完,它被看成封存二氧化碳的理想場所,荷蘭政府想把這里建成陸上封存二氧化碳示范地。而殼牌則輕而易舉地贏得了3000萬歐元的項目,負責建設。當地民眾走上街頭游行,反對將碳封存地址選在家門口。荷蘭政府和殼牌公司考慮到民眾的不滿情緒已經宣布將這個項目推遲3年。
負責這個項目的殼牌新聞主任威姆·維爾坦陳,這個項目的延遲是殼牌在宣傳上的失敗,介紹工程的宣傳海報給人的感覺是被注入地下的二氧化碳氣體就在淺層巖石上。他說:“人們甚至認為,即使在挖自家花園時也會有封存的氣體泄漏出來。”
針對這種說法,村民們說:“殼牌并沒有聽取當地人的意見,也不考慮到我們的感受,他們認為拿漂亮的海報圖片或者放幾張幻燈片就可以讓我們相信CCS對我們有利,這可能嗎?”
巴倫德勒克鎮并不孤獨
巴倫德勒克鎮的項目推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還燃起了鹿特丹的不滿。鹿特丹這個能源密集型的港口城市想把自身打造成一個世界知名的CCS倡導者。它想讓巴倫德勒克鎮的項目起到示范作用,進而進口二氧化碳來封存,并出口相關技術。
來自德國的對碳封存項目的抗議已經扼殺了一個CCS項目。在美國,抗議者的喊聲遍布俄亥俄州和紐約州,在這兩個州CCS項目或流產或被迫延期。
現在巴倫德勒克鎮已經成為荷蘭有名的“二氧化碳鎮”。當地民眾有的抱怨房子出售時將賣不上高價;有的反對用CCS來延緩煤炭“退役”的年限;有的干脆就不想因為碳封存而破壞小鎮的風情。
雖然各地抗議者行動起來的理由不盡相同,但是,正如美國非盈利組織世界資源學會CCS項目研究員莎拉·福布斯點明的,這些CCS項目所在地的居民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卻不得不承擔潛在的風險。她說:“為了造福全球而要一地來承擔風險,這對任何一個社區來說都是兩難的選擇。”
不論出于什么具體的理由,這些理由中的一個共同點就是與二氧化碳相關,同人們對它的恐懼相關。當地人之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1986年的喀麥隆尼奧斯火山湖附近,1800多人死于湖底的火山活動噴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有些村莊連人帶牲畜都被“趕盡殺絕”。最近德國一個工廠的二氧化碳泄漏把20多人“驅趕”到了急診室。要不是直升機及時地將氣流疏散開,很可能會有人員傷亡。
恐懼:事出有因還是出于無知?
巴倫德勒克鎮對被選作碳封存地的抵制和恐懼是有理有據還是出于無知呢?各方存在不同的解讀。
同殼牌一起研究CCS技術的荷蘭科學院研究員亨克·帕尼耶解釋說,喀麥隆尼奧斯火山湖的事件是很極端的例子。普通湖水中的二氧化碳會隨著湖水的流動及時排放到大氣中。而尼奧斯火山湖的湖水是清晰分層的,深層水和表層水是不融合的。只有當地震或滑坡打破湖水的平衡時,聚集在湖底的二氧化碳才噴發到高空中。“從理論上來講,封存的碳是不可能經由二氧化碳注入口大量噴射出來的,而通過巖石孔隙滲漏出來的二氧化碳是很有限的。”他總結說,“尼奧斯火山湖氣體噴發事件和CCS中的氣體釋放原理不同,二者是不可比的。”
而民眾們擔心的正是封存的碳從注入井口大量噴出。他們的理由是,殼牌在做風險評估時沒有考慮到巴倫德勒克鎮海拔低于海平面。被注入的二氧化碳會向地勢低的區域流動,所以小鎮將來可能位于隨時可能泄漏的二氧化碳池之上。對此說法,殼牌給出的解釋是,達到危險量的二氧化碳只有在高壓下才能噴射到空氣中,而高速的噴射過程將產生空氣湍流,從而混合并稀釋了二氧化碳。
空氣湍流理論在科學界被普遍接受,它成為美國很多CCS項目風險評估的基礎。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曾對湍流做過精細的研究。
沒有人能說清小鎮中到底有多少人反對CCS項目,不論是理性的科學論證,還是感性的抗議抵制,在巴倫德勒克鎮人的眼中,要是每年把數千噸二氧化碳放在自己家附近,他們都不放心、不情愿。一位當地人說:“要是二氧化碳可以封存上千年,人們就會想泄漏事件可能發生在子孫身上呀,所以,花些時間來做最終決定是值得的。”
(來源:《紐約時報》 文章有刪節,標題有改動)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