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城市濕地加重溫室效應?!
“人工濕地如果做不好,會像天然濕地一樣向大氣釋放溫室氣體——甲烷。”近日,有關大氣物理研究的專家提出了這一觀點。而南京目前也因保護生態環境大建人工濕地,濕地會不會釋放大量甲烷?大量建設帶來的利弊有多少?就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南京的濕地研究專家。
濕地是最大甲烷排放源
據介紹,專家的爭論在于,有科研部門給出統計資料說,天然濕地是全球目前已知的最大甲烷排放源,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甲烷量約占全球排放量的21%。而甲烷又是主要的溫室氣體。
有關專家認為,人工濕地也存在這樣的弊端。因為當水和土壤結合之后,就能夠釋放出大量的甲烷氣體,尤其是當濕地里的水加深以及種植的植物越來越多后,就會出現這樣幾個問題:植物死亡以后造成水底缺氧,微生物會產生厭氧反應,這樣它會釋放毒氣,比如釋放硫化氫、氨氣、甲烷等,這類氣體將加速水生動植物的死亡;釋放出的氣體還必然構成溫室效應,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專家還舉例說,科學早就發現,溫室氣體主要由水蒸氣、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組成,在本世紀,由于使用石油燃料和污染的加劇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長了30%,對熱帶雨林的破壞意味著有更少的樹木來吸收這些過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導致更多的熱量被反射回地球,因此使地球平均溫度升高,很可能會引起全球變暖。
濕地建設總體利大于弊
對此,南京土壤研究所濕地研究專家蔡祖聰研究員認為,目前濕地釋放甲烷氣體是發現的唯一一個弊端,這是一個自然過程,很難避免,一般濕地建成幾天后就會產生,但這跟濕地具有的調節氣候、保證生物多樣性和減緩洪水危害等有利生態功能相比,實在是非常小的弊端。
蔡祖聰告訴記者,他們在全國很多地方做過濕地釋放甲烷的調查,只發現三江平原地區的濕地土壤中甲烷氣體累積得比較多,其余地方還達不到一百萬分之二。建設一處濕地,肯定要求里面植物越多越好,只要有植物生長、死亡,濕地里就必然會產生甲烷氣體,但只要量達不到一定要求,遇到火種不會發生爆炸,就沒有危害。
蔡祖聰分析,甲烷氣體確實是溫室氣體之一,但別忘了二氧化碳也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濕地的存在,就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把其“固定”在體內,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減少,與甲烷增加形成了一種平衡。所以,蔡祖聰說,從保護生態而言,濕地越多越好。
人工濕地建設也有講究
既然有爭議,那么對于建設人工濕地專家有什么樣的建議呢?蔡祖聰告訴記者,南京一些地方建設濕地存在誤區,比如建設起來的濕地水量根本不夠,還讓它保持原始狀態,所種的植物也不經過挑選,任由其自生自滅,這不僅導致甲烷氣體大量產生,還容易造成含硫物質的累積,久而久之使濕地產生出“臭皮蛋”的味道,或者形成像秦淮河底泥一樣,到了天悶時直往上冒氣泡,具有20%—30%的甲烷氣體含量的危險土壤。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