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性碳排放,繞不過的“坎”兒
原始新聞
日前,由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和遼寧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低碳經濟與綠色建筑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京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中央主席韓啟德,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等相關部門領導、專家學者發表演講,介紹了中國發展低碳經濟和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等所開展的各項工作。
與會者還探討了我國發展低碳經濟和綠色建筑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了當前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并對發展低碳經濟和綠色建筑提出了建議。
將新聞進行到底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路在何方?后京都時代該定下怎樣的行動基調?還有一周,各國政要將聚首丹麥哥本哈根求解。
就在哥本哈根會議開幕前夕,中美兩國于同一天宣布了未來的碳排放控制目標。11月25日,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即碳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為約束性指標,將制定相應的統計、監測、考核辦法。
這次會議,明確提出我國要“加快建設以低碳為特征的工業、建筑和交通體系”,并“加快形成低碳綠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氣候變化問題,已經躍升到世界經濟、政治博弈的前臺;而發展低碳經濟,無一例外地成為后危機時代各國“綠色復蘇”的必然抉擇。中國低碳之路該走向何方呢?
——調研——
低碳經濟,我國未來發展的戰略取向
今年6月,九三學社中央以“發展低碳經濟”為主題形成調研報告報送中共中央、國務院。這份建議報告認為,低碳發展,以提高能效、發展清潔能源為核心,以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發展機制為關鍵,以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可能是今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戰略取向。
其實早在2008年,九三學社中央確定將“全球氣候變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影響”作為一戰略性課題長期跟蹤調研,并聯合有關部委、專家奔赴廣州、珠海、東莞、深圳等地開展調研,其間考察了16家企事業單位,共召開了10場專題座談會,聽取了相關企業、政府部門的情況介紹,并深入探討問題,交換意見。
經過調研之后,形成的報告建議:將中國特色低碳發展道路確定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盡快啟動低碳發展的相關基礎性工作,做到心中有數;實施若干低碳發展的重大行動計劃;大力增強低碳發展的科技支撐能力;創新低碳發展機制;健全低碳發展體制等。這些建議得到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
——認識——
低碳并非零碳,而是碳生產力提升進程
低碳發展,是我們不可回避的一條道路。但低碳經濟有可能是西方國家設下的陷阱?
此話似乎危言聳聽。但持以上觀點者認為,因為排放量直接對應的就是經濟發展權,制定的新規則將可能不利于發展中國家。
中國節能協會理事長傅志寰院士并不排除這種可能。“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低碳經濟的發展是必然趨勢,將對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是否會落入陷阱,不在于這個名稱,關鍵在于我們的頭腦是否清醒。我們既要留心它的弊端,同時要迎難而上,加快我國發展的步伐。”
傅志寰認為發展低碳經濟包括三個環節,分別是能源供應、能源需求和末端處理環節。在能源供應環節上,要優化能源結構,發展清潔能源;在能源需求環節上,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緩能源消費;在末端治理環節上,要推動植樹造林,加強碳匯建設。
“低碳經濟是碳生產力和人文發展均達到一定水平的經濟形態。”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認為,低碳經濟的核心是提高碳生產力。所謂碳生產力,通俗的講,就是每排放一定量的碳,所能夠生產出的GDP或產品的實物量。在全球都在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境況下,必需要實現碳生產力價值的最大化。
“低碳經濟不必要、也不可能是零碳經濟,而是一個提高碳生產力的過程。”在潘家華看來,“中國經濟發展轉型過程中,低碳建筑和低碳消費是關鍵。”
——聚焦——
未來剛性碳排放的三大領域
低碳已經成為近年來的熱詞,當大家把減排的關注目光聚焦于產業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則認為,中國未來應當更多地關注剛性碳排放的領域。
“產業的能耗會逐步下降,這是世界的規律。但交通和建筑的能耗會逐步地上升,最終,交通能耗占總能耗的30%左右,建筑能耗會占到35%以上,而且這兩大能耗都是剛性的。”仇保興說。
剛性碳排放是指我們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無法繞過的、必需涉及的領域,“而且一旦我們現在選擇了錯誤的發展模式,后代將承擔無法挽回的結果。”
“美國交通部長有一次跟我談到,美國上世紀50年代犯了一個錯誤:把大量資金投入到讓小汽車能夠跑得快的高速公路上。當時如果有十分之一的資金投在公共交通上,美國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但這個錯誤是后人無法糾正的。”仇保興建議,我們未來應當更多地關注綠色建筑、交通出行方式和城市發展模式這三大領域的剛性碳排放。
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28%左右
我國的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約28%,隨著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從“衣、食”逐步向“住、行”方向升級,建筑耗能將成為未來20年主要能源消費的增長點。
如果沒有有效的節能導向,建筑發展必將成為經濟社會發展難以承受之重。“十一五”期間,建筑節能承擔著我國全部節能任務的40%左右。據有關部門統計,按照目前的建設速度和能耗強度,到2020年我國新增建筑面積將達到300億平方米,建筑耗能將達到11億噸標準煤,約等于4.5個三峽發電站的年發電量。
“從建筑的整個生命周期來看,能耗占了60%。” 仇保興建議,避免盲目推崇集中式空調;改革北方地區的供熱體制等。“選擇什么模式對既有建筑進行節能改造,同樣決定著我們的命運。”
九三學社調研報告的一條具體的建議是實施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等重大行動計劃,有選擇地建立低碳發展四面區,以比較效益高、量大、面廣、見效快的建筑節能工作與綠色建筑為抓手,推動我國經濟社會低碳發展。
交通工具排放的氣體是造成全球變暖主要原因之一
交通運輸是用能的大戶,與工業、建筑并稱為三大碳源。來自奧斯陸氣候和環境國際研究中心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稱,汽車、輪船、飛機和火車等交通工具所使用燃料釋放的氣體,是目前造成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報告指出,過去1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增加了13%,而源自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增長率卻達25%。歐盟大部分工業領域都做到了成功減排,但交通工具碳排放卻在過去10年增長了21%。
“如何以全新的視角審視交通運輸業低碳化的要求,積極探索更高效、更節能、更低碳、更清潔的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是交通運輸行業今后一段時期必須直面的挑戰。”交通運輸部副部長高宏峰表示。
“發展低碳經濟是龐大的系統工程,除了提高認識、加快制度建設、加強行業引導、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等,更應該積極探索低碳交通運輸體系的合理模式和有效途徑,如規劃高效的運輸網絡等。”高宏峰認為。
仇保興則認為,“我們在城市間交通工具的選擇上,既要保存機動化能力,使大家方便出行;更要在社會形成出行依賴小汽車的習慣之前,大力提倡和發展符合低碳原則的公共交通體系,如城市間的快速機車、新干線和自行車交通等。”
85%的二氧化碳氣體由城市排放
“城市是人類美好的夢想和最終的家園。但不能否認的是,85%的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是由城市產生的。”因此,仇保興認為,城市也是解決高排放的關鍵所在。
城市應該選擇怎樣的發展模式?仇保興說,從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模式與傳統模式不同,我們的目標不僅是要保持經濟繁榮和充分就業,同時要注意到低碳生活習慣的形成,綠色技術實施的建設和時機,更要注意到我們未來的發展,要強調城市與自然和諧相處,城市以向大自然最小的索取獲得自己的增長能力。
他認為,具體做法是:提高城市的緊湊度,大力發展綠色交通和綠色社區,實現水的循環利用,支持綠色產業,發展綠色建筑等。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