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影響新疆未來20年水資源供給
干旱、洪災、雪災,極端氣候事件頻度和強度的同步增加,更加劇了氣候變暖對新疆這個干旱區的危害。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水文事件,已經開始威脅到新疆內陸河流域水資源供給系統。中國民主促進會新疆區委會為此建議,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加強對新疆主要河流的科學開發和優化配置、展開極端天氣對水資源影響的科學研究變得尤為重要與迫切。
此前,民進新疆區委會在調研中發現,氣候變暖對新疆冰川水資源的影響首先是使冰川融水徑流增大,而這種增大是以消耗冰川固體冰體為代價的。隨著冰川儲量的迅速減少,冰川融水徑流正在急劇減少,冰川水資源及其對河流的調節作用被嚴重削弱。以“1號冰川”為例,由于該冰川區氣溫在1960年-2006年間升高了1.2℃,冰川面積由原來的1.95平方公里減少到1.68平方公里,并呈加速減少趨勢。
調查還發現,近年來,極端氣候事件頻度和強度同步增加,更加劇了氣候變暖對干旱區的危害。如2006年新疆北部洪災不斷,南部嚴重干旱;2007年全區有500余萬畝農作物受旱,其中重旱220萬畝,因旱造成2.5萬人、28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其中南疆三地州受旱面積310余萬畝;2008年西北內陸河流域大部氣溫異常偏高,出現近30年來最嚴重的干旱,1/3小麥絕收,2.8億畝天然草場受災。新疆伊犁河和額爾齊斯河兩條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區域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干旱,自治區政府為此投入上千萬巨資緊急抗旱。
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水文事件,已經開始威脅內陸河流域水資源供給系統,影響程度呈現加大趨勢。氣候變化可能繼續加劇西北干旱區水資源的緊缺形勢和不穩定性。
“未來10年-20年,將是新疆氣象災害的加重期和重災期,每年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將增加一兩倍。工業和城市災害加重,災害將逐步超過農業和農牧區。”新疆氣象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徐羹慧在結束了兩年研究后得出的這一結論,進一步證實了委員的擔心。
徐羹慧研究發現,近20年來,新疆的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災害呈擴大化趨勢,災種增多,各主要災種災害發生頻率加快,災情趨重。氣象災害及其衍生災害造成的損失已占自然災害損失的83%,死亡人數占因自然災害死亡人數的85%。氣象災害的危害也進一步延伸到經濟建設各領域以及社會生活、人民健康、軍事安全等領域。
委員們也注意到,我區已將溫室氣體排放與節能減排指標密切掛鉤,節能降耗效果顯著。公眾參與積極性有所提高,全社會節能降耗意識增強。然而,相對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工作,我區應對氣候變化引起水資源緊缺的能力以及如何減少極端氣候事件帶來的災害影響等能力明顯偏弱,亟待加強。
根據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隨著氣候變化的加劇,未來50年-100年,新疆、甘肅、寧夏等省(區)水資源供需矛盾可能進一步加大。山區控制性水量工程是調節水資源時空不均勻的主要手段,目前,雖然自治區已經開始加大新疆山區水庫規劃和建設力度,但對于水資源緊缺的現實來說仍顯不足。
此外,我區對于水資源的研究不論從理論還是硬件上都遠遠不足。長期以來,山區水文站稀少、觀測資料有限、觀測儀器精度不高。我國干旱區水文站平均控制面積為7400平方公里,而世界平均是2650平方公里,與之相比,我區水文站的分布更是遠遠不足。
同時,氣候變化對冰雪資源影響研究程度也不足,尤其是主要河流上游冰川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規律我區還缺乏了解。盡管大冰川在新疆的數量并不多,但冰川融水徑流對地表水資源的貢獻能占到90%以上。
針對上述情況,民進新疆區委會建議,應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以流域為單元實行水資源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調度。注重水資源的節約、保護和優化配置,改變水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錯誤觀念,從傳統的“以需定供”轉為“以供定需”。
當前,首要需要加強新疆主要河流的科學開發和優化配置工作,加強水利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完善主要河流防洪工程體系,提高農田抗旱標準,繼續推行農業高新節水技術,完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新機制,力爭減少水資源系統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
同時,研究建立水權轉讓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按照“破壞者付費、使用者付費、受益者付費、保護著得到補償”的原則,在全疆范圍內盡快實施水資源有償使用的管理辦法。
此外,設立專門經費,增加山區水文、氣象設施建設。通過增設出山口以上水文和氣象站點,增加觀測網站密度,建立針對主要河流上游冰川的觀測和預警體系,對該區冰川變化和積雪洪水災害進行監測,對冰川未來變化預警提供急需數據。
加強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還可利用科技創新經費和國內外科研資金,適當調整科研領域方向,增設面對氣候變化的科研項目,提高面對氣候變化的水資源研究能力,研究水資源緊缺的對策措施。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