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持環保:循環經濟時代下的污泥處理路線
位于浙江寧海縣的城北污泥處理處置工程項目,是國內首個城市污泥溫度分級-生物分相厭氧消化新工藝工程,產生的沼氣可用于發電,余熱可作為消化污泥加熱的熱源,處置后的污泥可作為園林綠化營養使用,有效實現了生物質資源利用最大化及“循環利用、節能降耗、安全環保、穩定可靠”的污泥處置目標。
據悉,目前該工程已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住房城鄉建設部有關專家一致推薦為污泥處理處置國家級備選示范項目。那么,這個項目在技術方案的選擇上有哪些可取之處?在具體運營過程中,又將如何實現上述所列的四大目標呢?對此,作為該項目的參與方,北京中持綠色能源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邵凱給出了他的答案。
綠色生態基礎設施理念
邵凱介紹說,這個項目成功體現了以厭氧消化為核心的綠色生態基礎設施理念。據介紹,該理念的內涵是以協同厭氧消化技術為核心,對區域內的污泥、餐廚垃圾、綠化垃圾、糞便等有機廢棄物進行綜合處理處置,對不同物料設置針對性的預處理設施,回收有機廢棄物中的生物質能進行再利用,同時將殘渣用于園林綠化、農用、礦山修復等。
“追求有機廢棄物能量的回收和物質的循環利用,一直都是中持綠色開展環保工作所堅持的發展理念。”邵凱說,在污泥、餐廚垃圾、畜禽糞便等固體廢棄物中,含有很多可以利用的有機質成分。這些有機質經過處理處置之后,會產生很多的養分。而這些養分,可以成為土壤修復的重要填料來源。目前,我國有大量待修復的土地,包括廢棄的礦山、工廠搬遷后遺留下的土地、以及裸露的山地等等,這些領域是完全可以另有一番作為的。
“說到寧海縣的城北污泥處理處置工程項目,我們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要將污泥、糞便、畜禽養殖、餐廚垃圾等幾大重要的固體廢棄物來源,進行通盤考慮,從而進行集中處理。”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以減少占地、減少設備投資、減少治理設施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也可以實現有機廢棄物的綜合處理處置和生物質成分的再利用,從而真正走出一條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按照污泥“穩定化、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的處理原則,通過使用厭氧消化的工藝路線,能將厭氧消化前污泥80%的含水率降到40%左右,同時在消化過程中能夠產生沼氣,而沼氣能量可以繼續用于污泥脫水,這樣不但實現了沼氣的資源化利用,同時大大提高了污泥脫水效率。同時,按照集中處理、協同消化的原則,行政區域內的畜禽糞便、餐廚垃圾等一并納入到這個污泥處理處置的方案中來,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這也是國家發改委將其列為示范性項目的重要原因。
工藝路線選擇應不拘一格
談及對于污泥處理處置工藝路線的選擇問題,邵凱表示,中持綠色一貫堅持的就是“能為客戶帶來可持續的價值”。從國外污泥處理處置的發展現狀來看,相關的技術路線已經有了一個漸漸回歸的發展趨勢。
例如,日本一直是堅持污泥焚燒處理的典型國家,日本68%-70%的濕污泥都是通過干化、焚燒的處置方法達到最大的減量化,焚燒后的渣作為建材資源再利用。但是,近幾年,由于能源價格飆升、全球氣候變暖等因素,日本污泥處理處置的技術路線發生了很大變化,目前該國將污泥的生物質利用、能源化利用作為重點和突破點,相對于過去幾十年單純的干化、焚燒有了重大的轉變。
當然,著眼于我國污泥處理領域現有的技術路線,業內也在不停地探討污泥應該怎樣才能更有效地治理。今年3月,由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共同組織編制,中持綠色參與編寫的《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技術指南(試行)》正式下發,《指南》中提到了包括厭氧消化、好氧堆肥等國家認可的主流技術路線,在地方上已經形成了很大影響力。《指南》思考了到底哪種技術路線才是主流,因為每一個技術路線在適用性、投資、運營成本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中持綠色并不主張只走一種工藝路線,因為,還要注意因地制宜的問題。
目前,中持綠色的在污泥處理處置上的技術方案選擇也不是單一的,會根據當地不同的地域特征、資源現狀來考慮,比如對于河南等一些農業大縣,可以考慮好氧發酵技術。因為只有與當地現狀和實際需求有效結合,采用因地制宜的發展之道,才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策略。
他還強調,在探索我國污泥處理處置的技術方案時,要多借鑒一些國外的成熟工藝和發展模式,畢竟相同的歷史階段國外同樣走過。比如中持綠色的“集中處理、協同消化”實際上是在吸收德國技術工藝的基礎上,借鑒美國、加拿大的土地利用模式及日本、新加坡的焚燒工藝之后,在全球倡導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經過引進、消化、吸收,并結合我國特殊的國情,最終才形成的一套相對較為完善的技術路線。總的來說這也是污泥處理處置發展的一個大趨勢。
“從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來看,我國現階段所遇到的問題都曾是很多西方國家經歷過的,因而借鑒外國成熟的技術和模式自然是無可厚非的。而因經濟基礎、歷史因素、行政體制分割造成的行業發展現狀,我們可以用商業化的手段來加以解決。將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引領到一個正向的軌道上來,則是企業對社會的最大貢獻。”
行業標準、規范尚需細化
談到目前遇到的問題時,邵凱表示,主要集中在國家層面的行業法規和標準規范的制定上。因為污泥與污水這個行業相比,確實更為復雜。比如污水治理這個行業,不管哪個部門來操作,在現有的標準、規范的框架內都是有法可依的。而污泥處理處置這方面,誰來牽頭、誰來主導、怎樣實施,在這方面都存在著角色分配不清、管理落實不到位的現狀。
同時,在標準制定方面,目前業界也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處理處置標準。“其實,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根據污泥的最終去向,來界定污泥行業的處理處置標準。比如,國家也可以建立分級標準,可以將污泥處理處置的穩定化、無害化階段列為三級標準,無害化、減量化階段列為二級標準,減量化、資源化利用階段就可列為一級標準。”
而在技術層面上,雖然已經出臺了相關技術指南,國家還需要對其推廣的主流技術工藝不斷細化,完善更多的操作規范和流程。如果技術路線相對清晰確定,業主、企業就能知道它大概的投資范圍、運營成本。比如焚燒成本是多少,干化成本是多少,堆肥成本是多少,實際上都可以從各自的角度來談。因而,國家應該花更多力氣在技術細節方面的探討,技術的完善、細化反過來可以更好地影響政府的行業決策,從而最終推動污泥處理處置工作向著一個科學、可持續的方向,不斷前進。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