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與增收兩不誤 循環農業“金鏈條”唱“主角”
干凈的院壩、別致的燃氣式灶臺、水沖式廁所……走進竹溪鎮春秋村的每戶普通農戶家中,都能見到這樣清潔的家居環境。春秋村二組村民楊方翠喜滋滋地說:“我們用上沼氣后,過上了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豬糞”變廢為寶
豬滿圈、雞成群代表日子紅紅火火。然而豬圈、雞舍、廁所與居室同處一院,也給村民帶來了不少煩惱。
“以前村民養豬,豬糞大都排放到門前屋后,雞糞鴨糞滿院都是,到處臭氣熏天。”竹溪鎮春秋村黨支部書記趙宗奎說。
為改變這種生活方式,早在2008年8月,村里就實施了“一池(沼氣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圈)”建設項目。
如今走進春秋村,空氣里再也沒有刺鼻的異味。豬圈和衛生間格然分開,衛生間干凈整潔,廚房安上了燃氣灶,點上了沼氣燈。
“有了沼氣方便多了,不但居住環境漂亮了,每個月還少開支100多元的燃氣費!”春秋村二組村民楊方翠說。
村民鄧占文的女兒正在院子里看書,離她不遠處便是豬圈。她說,以前院子里盡是豬糞味,想在院子里呆也呆不住,去年修了沼氣池后,院子干凈了,臭氣也沒有了。
對于長沙鎮福城村返鄉農民工張濤來說,沼氣池幫了他的大忙,解決了創業的一大難題。
去年上半年,張濤想在福城村投資350萬元新建一座大型生豬養殖場,年可出欄生豬3500頭。可是在環保這一關時,卡了殼,據測算,養殖場每天要產生12噸廢物廢水,如果直接排放,將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
就在他走投無路之時,縣農業部門向他伸出了援手,專門為他量身設計了一座沼氣池。
“這可不是普通的沼氣池,它是一個密封的循環系統。豬糞既可產生沼氣,還可以變成灌溉農田的有機肥。”張濤說,“這從根本上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我也順利通過了環保關。”
縣三峽水庫管理局副局長陳富民說:“‘一池三改’項目的實施,不但讓庫區移民享受了一次免費的生活變革,也達到了生態環保的目的;同時,沼氣可以為每戶一年減少燃料支出1200余元,是一項真正的惠民工程。”
沼氣帶來“循環鏈”
在竹溪鎮春秋村趙家壩的大棚里,村民陳代順正在用沼渣、沼液給蔬菜施肥。“每畝可節省肥料開支100元左右,有機肥還使每畝增產200公斤左右。一畝大的一個棚,種一季就可多收入500元。”陳代順算了一筆賬。
春秋村注重引導農民把沼氣池建設與無公害農業結合起來,形成了以沼氣為紐帶的循環經濟,實現了農戶庭院的集約化經營。在蔬菜基地建立了“豬—沼—菜”循環模式;在糧油基地建立了“豬—沼—糧”循環模式;在水果基地建立了“豬—沼—果”循環模式,覆蓋面積近萬畝。
村民任登秀以建沼氣池為契機,建立起蔬菜基地50畝,她利用沼渣和沼液生產無公害蔬菜。“沼渣和沼液是很好的有機肥,可以澆菜,澆過的菜長勢好,蟲害少,菜的品質明顯提高。”任登秀說。
春秋村注重引導農民把沼氣池建設與無公害農業結合起來,形成了以沼氣為紐帶的循環經濟,實現了農戶庭院的集約化經營。在蔬菜基地建立了“豬—沼—菜”循環模式;在糧油基地建立了“豬—沼—糧”循環模式;在水果基地建立了“豬—沼—果”循環模式,覆蓋面積近萬畝。
村民任登秀以建沼氣池為契機,建立起蔬菜基地50畝,她利用沼渣和沼液生產無公害蔬菜。“沼渣和沼液是很好的有機肥,可以澆菜,澆過的菜長勢好,蟲害少,菜的品質明顯提高。”任登秀說。
因為蔬菜鮮嫩水靈,又沒有農藥污染,所以她家的蔬菜成為新世紀百貨開縣商都和開州大市場的定點供應商,蔬菜供不應求。任登秀將還將剩下的“邊角菜”拿回去喂豬和雞,一年的純收入輕輕松松就超過了10萬元。
村支書趙宗奎掰著指頭說:“通過建立以沼氣為紐帶的循環模式,全村蔬菜基地已達到了1100畝,苗圃基地250畝,養魚基地120畝。”
生態效應顯現
一口口沼氣池帶給村民的,是增收,更是生活環境的大變化。
長沙鎮福城村一組農民魏昌銀介紹,養豬場的沼液通過提灌到中轉池,再由中轉池用管道直接排放到果園,相當于建了一座小型有機肥廠,村民只需要在地里安上水管就可以澆肥了。“這種經過處理后的有機肥比其他肥料要好得多,灌溉后明顯改善了土質,連病蟲害都減少了不少,柑橘樹長出的果子口感特別好。”魏昌銀笑著說。
據了解,福城村1000畝果園全部澆灌上有機肥,每年產生的經濟效益可達到40萬元左右,其生態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溫泉鎮清坪村養豬業發展很快,但也給村里環境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村里豬糞亂堆,污水橫流,蚊蠅孳生,臟亂不堪。
2008年初,為引導村民打造生態家園,村里修建了豬糞堆積發酵池和沼氣池。村民利用養豬的糞便生產沼氣,并用池中的沼渣種植蔬菜、果樹、糧食,再用糧食來養豬,形成了一個生態循環鏈。到2009年底,全村共建沼氣池417口、豬糞發酵池546口,約7000立方。目前全村已發展“鏈條式”生態養豬600多戶,這既解決了排污問題,又凈化了環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