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遇排放“瓶頸” 焚燒工業污泥成破局良方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和出口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持續穩定增長對保證我國外匯儲備、國際收支平衡、人民幣匯率穩定、解決社會就業及紡織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然而,紡織業同時也是一個高污染行業。2007年5月,國務院下發了《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方案》,紡織業被列為重點污染行業。據國家環保總局統計,印染行業污水排放總量居全國制造業排放量的第5位。60%的行業污水排放也來自印染行業,且污染重、處理難度高,廢水的回用率低。
因此,有效解決污水處理難題,將成為制約紡織印染業生存和發展的首要因素。近日,從蘇州吳中區傳來一個好消息,通過焚燒處理印染行業廢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工業污泥,既有效降低了紡織印染業污水排放對環境的影響,而且極大降低了工業污水的處理成本。
位于蘇州吳中地區的甪直鎮,素有“神州水鄉第一鎮”之美譽,周圍有吳淞江、清小江、界浦江、東大江環繞,又鄰近澄湖、獨墅湖、金雞湖、淀山湖、陽澄湖等湖群,故又有“五湖之廳”與“六澤之沖”之稱。
甪直不但是水鄉,也是經濟重鎮,更是紡織印染企業集中的“排污大鎮”。 甪直鎮有紡織、印染類工業企業268家,每天產生約6萬噸印染污水,分別輸往鎮內兩個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在處理印染廢水過程中,每天又會產生約60噸污泥。
工業污泥水分多、重金屬含量高,向來是城鎮污水處理廠的難題。如何處理這些工業污泥,曾經成為糾纏該鎮的“頭等難事”。一旦污泥不能妥善處置,勢必影響古鎮的生態環境,給當地旅游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甪直的難題同樣是困住我國紡織印染業發展的“瓶頸”。
我國印染行業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截至2003年底,浙江、江蘇、廣東、山東、福建5省的印染布產量已占全國印染布總產量的86.5%。而浙江、江蘇、山東又是重點流域淮河、太湖所在地,水污染防治工作形勢嚴峻。
由于印染業在工藝過程中排放廢水,一些大城市已退出印染業,如北京市區內基本沒有印染企業,上海市2003年印染布產量僅3億米,不及一個大型印染企業的年產量。印染企業在向小城鎮轉移,有不少是在工業園區內。
目前,印染廢水治理以集中處理為主,部分大的印染企業單獨建有污水處理設施。絕大部分印染廢水經處理后達標排放。但由于各地達標排放標準不同,水環境功能要求也不一樣,經處理后排放的印染廢水仍對當地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由于新工藝、新原料、新染料、新助劑的不斷開發和應用,使得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廢水中污染物變得越來越復雜,處理的難度也在不斷增大。這就注定,誰能有效破局誰就掌控了發展的良方。
甪直鎮找到了一個有效的解決辦法——“燒掉它”!
位于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鎮的吉力熱能有限公司,利用兩家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與煤泥混合制成燃燒漿料,不僅可以直接無害化焚燒,而且每處理一噸污泥還能節省200多元。日前,甪直鎮投資990萬元,在吉力熱能公司建成的污泥拌煤泥混合循環流化床焚燒項目已正式投入運行。
吉力熱能有限公司2007年落戶甪直鎮,并建成了一座以提供蒸汽的熱電廠,專為紡織印染、五金機械等企業提供清潔蒸汽。經過廣泛調研,吉力熱能公司與河海大學合作,根據自身特點及甪直工業特點,通過摻入污泥焚燒實現對廢棄物進行循環利用。
吉力熱能公司總經理嚴偉介紹說,經過與河海大學聯手反復試驗,他們終于找到了污泥與煤泥的最佳配制比例,提出了污泥拌煤泥混合制作煤漿焚燒的工藝,即根據流化床式發電焚燒爐的特點,將含有大量水分的污水廠污泥代替水來制備煤漿,同時,還能利用污泥固體物質中占的熱值,達到能量的最優利用。
2010年7月,這一"吃泥工程"正式啟動,經過近一年的緊張施工,于2011年6月建成投運。記者在現場看到,來自兩座污水處理廠的污泥,替代了原先制作水煤漿所需的水,通過與煤泥混合之后,制成了鍋爐燃燒的煤漿,然后用泵輸送到循環流化床焚燒爐進行燃燒。在盡可能不降低煤泥焚燒效率的條件下,實現了污泥的全部焚燒。監測結果顯示,混煤泥焚燒后產生的煙氣中,二氧化硫排放濃度在穩定達標排放的基礎上,又有明顯降低。
這套“吃泥”裝置運行幾個月后,嚴偉算了一筆賬:鎮區的兩座污水處理廠常規處理1噸污泥,需要大約300元的成本,而通過這項新工藝每噸污泥處理費用為140元。此外,按熱電公司日消耗標煤100噸計算,摻入污泥后焚燒每天可節約標煤3噸。嚴偉說,目前公司每天可以焚燒50噸污泥,產生700噸蒸汽。接下來,公司將對原有設施進行改造,達到日處理污泥100噸,實現全鎮工業污泥的全部焚燒利用。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